挖掘紅色文化“富礦” 賦能“大思政課”建設
在詩仙故里、中國(綿陽)科技城,有著一所具有90餘年辦學歷史的綜合類高等職業院校——綿陽職業技術學院。近年來,學校始終秉持“重德 精業 求實 創新”校訓,堅持服務區域産業和經濟社會發展,以現代職教理念大力推行産教融合、協同育人,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政治底色和高職特色相結合,充分挖掘“兩彈一星”精神、抗震救災精神、三線精神等紅色文化“富礦”,全面賦能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大思政課”建設,促進學生德技並修,致力於將學生培養成為具有“綿職”特色的新時代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弘揚學校優良傳統 涵養學生優秀品質
1933年,章繼南先生懷抱實業報國志向,篳路藍縷、艱苦創業,依宿遷中學之基創辦宿遷玻璃科職業學校,後因戰事,輾轉湖北、重慶多地辦學。1944年3月,馮玉祥來校給師生作宣傳抗戰的報告,鼓勵師生走技能報國之路,為學校留下了“收復失地”的題詞。新中國成立後,為支援國家建設,學校先後搬遷至四川雅安、綿陽,最後紮根于中國(綿陽)科技城。
興學近百年來,雖遭流離之艱,幾遷校址,數易校名,但先輩愛國圖強之願薪火相承、弦歌不輟,“艱苦奮鬥、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質和“家國情懷、奉獻社會”的優良傳統也逐漸積澱成為學校得天獨厚的思政育人“富礦”。參觀校史館、開展校情校史專題教育作為新生入學第一課,已成為校史思政教育“重頭戲”。學校定期邀請傑出校友回母校給學生講述奮鬥歷程與人生感悟,鼓勵學生在情感共鳴中樹立家國情懷和奮鬥決心。
學校以實業報國、技術成才為主線,從高校“育人”本質要求和高職教育承載的歷史使命出發,堅持開門辦思政課,統籌校內外優質資源,打造大思政協同育人共同體,思政教師、專業教師、黨政工團、傑出校友共同構建“綿職”的精神家園,形成了生動活潑的思政育人大格局、大場域。
用活本土紅色資源 築牢學生信仰之基
綿陽是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建設的“科技城”,是“兩彈一星”精神、抗震救災精神和科學家精神等偉大精神的重要發祥地。得地利之便,潤精神之真——學校勇挑責任使命,堅持用好思政教育的源頭活水,全力傳承弘揚這些具有綿陽印記的偉大精神。
學校與綿陽市委宣傳部共建馬克思主義學院,在共建研究平臺、骨幹隊伍、培訓基地、實踐基地等方面開展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的交流與合作。同時,與“兩彈一星”紀念館等單位合作共建學風思政孵化實踐培育基地,以學風培育、管理、評估診改體系為主線,探索符合高職教育特點的“學風思政”人才培育模式;與“兩彈一星”幹部學院共建“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通過深化校校合作、推進協同育人,助推本地紅色文化資源轉化為課程育人資源;與“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共建青年黨史學習教育基地,培養學生的“愛黨情懷、家國情懷”,增強學生團結奮鬥的“向心力”,提高育人實效。
為積極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學校立足實際,在統一內容的基礎上,強化職業性、體現行業性,以“政治底色、職業本色、行業特色”優化教學內容、精準供給。實施以“兩彈一星”精神為代表的紅色文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將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係融入思政課教學。在思政課教學中積極引入綿陽紅色故事、先進人物事跡、優秀案例,尤其是用鄧稼先、于敏、王淦昌等“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先進事跡,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堅定理想信念。
為講好地方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學校成立“理響綿職”宣講團,打造“黨政領導幹部帶頭講、思政課教師深入講、專業課教師融會講、輔導員和團總支書記廣泛講、學生骨幹經常講”的校園宣講矩陣,將“兩彈一星”精神、科學家精神等偉大精神融入宣講內容,線上和線下宣講覆蓋人員1.4萬餘人。同時,還結合“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等重要時間節點,開展情景宣講《記憶裏的“兩彈一星”》進校園活動,教育引導學生傳承“兩彈一星”精神、科學家精神,深入挖掘和弘揚綿職精神譜係,樹立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良好風尚。
為傳承和弘揚好地方優秀紅色文化資源,學校成立涪江流域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研究中心,被批准為綿陽市社會科學研究基地,積極圍繞黨的創新理論研究、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課改革創新發展開展研究。同時,學校還成立了“兩彈一星”精神和抗震救災精神研究工作室,圍繞“建設一批課程資源、培育一批示範課堂、打造一批優質講座、立項一批科研項目、錄製一批優秀視頻、開展一批實踐教學”的目標,著力構建內容豐富、特色鮮明、學生喜愛的思政資源庫,推進以“兩彈一星”精神為代表的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厚植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增強學生志氣骨氣底氣。
為充分開發活化地方優秀紅色文化資源,學校精心打造“行走的思政課堂”,著力將“思政小課堂”融入“社會大課堂”,積極開展“紅色研學、鑄魂育人”系列活動,每年組織學生4000人次到“兩彈城”“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江油紅軍文物陳列館等實踐教學基地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組織基地講解員、思政課教師與學生同上一堂課,引導學生深化對“兩彈一星”精神、抗震救災精神、長征精神的理解。同時,與基地單位合作開展大學生講思政課、“我心中的思政課”微電影製作、紅色講解員大賽等活動,積極打造學習和宣傳“兩彈一星”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的優質作品,激發學生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熱情。學生作品《憶烽火歲月 奮力拼搏成就夢想》獲第七屆全國高校大學生講思政課公開課展示活動三等獎。
厚植技能報國情懷 照亮學生事業之路
學校深入實施課程思政教育全覆蓋工程,將課程思政建設融入“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大戰略。依託紅色精神文化、優秀傳統文化和區域特色優勢産業,立項建設《“雙高”建設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培育途徑研究》等一批省部級教學改革科研項目,研究建設綿職特色系列“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專業課程,課程思政同向而行,形成特色成果。
從2019年開始,學校立項建設課程思政課程158門、示範專業33個、示範團隊30個;孵化省級示範課程11門、示範專業2個、示範團隊1個。將工匠精神、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專業課教材建設中,已推出《實用電機拖動維修技術》《機械製圖》等系列國家級和省級規劃教材。同時,精準對接科技城電子資訊、新材料等優勢産業發展需求動態調整專業設置,著力打造電子資訊工程技術、軟體技術、建築材料工程技術、機械設計與製造等六大優勢特色高水準專業群,滿足地方産業轉型升級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
學校根據各專業特點有針對性地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優化課程體系,在專業人才培養規格與課程教學目標中,除融入行業、産業、企業文化教育元素外,還全面融入“課程思政”育人目標。依據不同課程的特點和育人功能,明確了公共基礎課、專業課、實踐類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重點,優化資源配置,加大主體供給。公共基礎課程重點建設了一批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人文素質、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國家安全意識和認知能力的課程;專業教育課程根據各自特點,在課程建設中融入勞模精神、工匠精神,著力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精益求精、改革創新”的工匠精神;實踐類課程注重培養學生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於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如今,在“兩彈一星”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等偉大精神的引領下,學校的思政教育呈現出家國情懷和感恩奮進兩個鮮明特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結出纍纍碩果。近年來,學校畢業生在綿陽、成都、重慶等地的用人單位滿意率近100%。同時,學校已累計為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國家級重點軍工科研單位輸送百餘名高端技術技能人才,其中有傑出人才已成長為國家級或省級技術能手,獲得全國或四川省“五一勞動獎章”,為學生樹立了良好學習榜樣,更為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做了生動詮釋。
(袁 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