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因循”耽擱一生
明代袁了凡在《了凡四訓》中寫道:“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閣一生。”這句話深刻揭示了一個道理:天賦再高,也需持續學習、開拓進取。如果安於現狀、循規蹈矩,最終只能停滯不前,虛度一生。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歷史上許多賢明之士,以與時俱進、守正創新的姿態應對挑戰,成就不朽偉業。商王盤庚為擺脫困境,勇敢衝破舊藩籬,力排眾議,將都城遷至殷地,使衰敗的商朝重現繁榮。諸葛亮則以革故鼎新的決心摒棄舊制,主持制定《蜀科》,依法治國、從嚴治吏,使蜀漢政權穩固,國力得以提升。“天地之化日新。”因循守舊如同坐井觀天,看不到未來的出路;唯有革故鼎新,才能在變革中生存與發展。
“君子之學必日新,日新者日進也。”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中國人民在歷史長河中始終以革故鼎新、自強不息的精神,開創了祖國的大好河山與遼闊海疆。鄧小平同志以創新精神為國家發展注入活力,他在登山時堅決選擇難走的另一條路,並號召全國人民解放思想、勇於探索,走出創新發展的新路。“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就走不出一條好路,幹不出新的事業。”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各種矛盾風險和挑戰交織,唯有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勇於求新探索,方能開創新局、書寫發展新篇章。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告誡年輕幹部要提高改革攻堅能力,堅持創新思維,善於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在把握規律的基礎上實現變革。當前,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攻堅期,更不能因循守舊、固步自封,陷入“套路化”思維的旋渦,阻礙改革發展的步伐。
革新必先自省,黨員幹部要以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精神,結合形勢變化剖析自身短板,擺脫路徑依賴與慣性思維,主動探尋革新之道。唯有開放包容的胸懷、持續學習的能力,吸收新知識,拓展新思維,才能為革故鼎新注入不竭動力。
創新不應流於形式,而要實現惠民利民的實效。改革一端連著政,一端連著民,幹部必須深入基層,真正將“從材料中來,到材料中去”轉化為“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掌握真實情況,挖掘深層原因,找準問題根源,打破慣性思維與一成不變的模式,方能創造出切實有效的創新成果,讓革故鼎新之路充滿生機與成效。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革故鼎新者勝。黨員幹部需以“芳林新葉催陳葉”的姿態勇立潮頭,以創新思維應對時代挑戰,推動事業生生不息,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辛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