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準 促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學思踐悟】
實現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內在要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産品供給機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部署,為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準,讓人民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品質的精神文化生活,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學指引。新征程上,以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準推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更好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對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具有深遠意義。
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在地化,實現主體參與式的精神生産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現,既需要政府宏觀層面的文化資源配置與主流價值規約引領,也需要個體在精神勞動與文化創造中持有一種主體能動性與文化歸屬感。唯物史觀認為,“現實的人”作為精神生産的實踐主體,是社會一切精神文化財富的創造者。人正是在參與創造自身所需精神文化産品的過程中,不斷探尋和確證個體的生命意義與存在價值,從而成就自我精神世界的豐盈狀態。概言之,精神生産不僅要指向人民、服務人民,生發於人民群眾的主體性需要,還要紮根人民、依靠人民,形塑於人民群眾的文化實踐。進一步激發人民群眾主體參與的活力,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準的必由之路。
通常而言,文化是一個共同體成員普遍認可、共同享有的意義符號,人們更習慣於在自己熟悉的文化語境中從事精神生産活動。譬如,東北人民對“白山黑水”具有濃厚的情感、四川人民對“巴蜀文化”具有強烈的歸屬、山東人民對“齊魯大地”具有深切的眷戀、湖南人民對“湖湘文化”具有集體的認同……就此而言,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在地化是引導人們依循共同體的文化心理與文化稟賦進行精神生産的過程,這不僅能夠擴大公共文化服務生産主體的範圍,而且能夠使人們在主體性的精神勞動中深化文化認同,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締造共有精神家園。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的在地化,首先要構建“人人參與、人人盡責”的在地化生産機制,即在地方性文化場館建設與文化資源開發中鼓勵全體社會成員積極參與,形成“政策拉動、示範引領、資源整合、協同發展”的在地化生産模式,搭建“數字+在地原創文化”展示平臺,提升人們的創造熱情與文化自豪感。同時,以大歷史觀挖掘地方文化的深層內涵,以在地化方式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賦能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讓全體人民在親歷性的文化實踐中增強獲得感幸福感,實現精神成長、精神團結與精神富有的內在統一。
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矩陣化,實現互動互助式的精神共用
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準,既要更大範圍、更高層次、更為公平地滿足廣大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要引導人民在文化消費中形成價值共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全國人民共同的價值原則與理想追求,是當代中國社會最具普遍性意義的公共性價值。當前,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存在著數字文化鴻溝、地域城鄉差距、人際圈層隔閡等瓶頸問題。因此,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準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價值尺度與衡量標準,在精神交往及文化資源互惠中凝聚社會成員的價值共識,引領新型公共文化服務的矩陣化生成。
具體而言,一是打造以“文化趣緣”為內核的主題式聯動。在優化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文化禮堂等傳統公共文化服務場所的基礎上,進一步聚焦國家重大事件、社會文化熱點、公眾審美潮流等,凝煉以人民文化興趣為內核的公共文化服務主題,打造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IP,精準對接不同群眾的文化需求與精神文化需要,以富有親和力與感染力的公共文化服務增強公眾的參與率與滿意度。二是打造以“文化衍生”為重點的業態聯動。整合公共文化服務資源,搭建一體聯動、跨界融合、多方協同的公共文化服務業態,拓展公共文化服務邊界,使公共文化服務觸手可及,切實增強公共文化服務的可及性與普惠性。三是打造以“文化價值”為核心的人際聯動。弘揚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的公益精神與向善文化,強化第三次分配的社會整合功能,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中來,促進社會成員在精神文化生活中互動互助、和諧共處,增強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情感道德基礎。
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實現具身體驗式的精神昇華
資訊技術的變革深刻影響著人的生存方式與生活方式。當前,我國社會正處於數字轉型期,以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為代表的資訊技術重塑著公共文化服務形態。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運用數字技術整合文化資源,提供與人民群眾供需適配的公共文化服務,是推動數字文化賦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戰略選擇。數字技術賦能公共文化服務,能夠使人們在精準化對接、浸潤式體驗、跨時空在場中實現自身精神境界的昇華。
一是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雲建設,滿足人們的情感需要與精神體驗。以政府主導推動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將不同類型、不同風格、不同形式的文化資源加以整合,面向基層群眾提供功能表式、點單式、預約式的一站式服務,讓公眾在豐富的情感體驗中獲得精神愉悅。二是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符號精準嵌入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體系之中,提升人民的精神素養。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符號融入不同的公共文化服務産品之中,利用全息呈現、數字孿生、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多語言交互等技術,打造多模態、具象化的價值符號及文化産品,使公眾在具象化的價值涵養中提升自身的精神素養。三是以數字技術賦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使人們在中華文化的感召中豐富精神世界。推進數字技術在文化創新發展中的應用,促進中華民族文化價值、思想觀念、人文精神的傳承,以VR、5G、AR等數字媒介打造生動文化場景,使公眾在真實的“在場體驗”中形成共有的民族文化心理,凝聚團結奮鬥的精神偉力。
(作者:柏 路,係東北師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教授、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