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工智慧創新中華文明對外傳播話語體系
【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
縱觀人類文明發展歷程,科學技術一直是文明演進的重要推動力。近年來,人工智慧在國家間的話語博弈中扮演重要角色,歐美國家積極推動人工智慧互聯互通,以西方話語對大模型進行數據訓練,爭奪全球話語權。不同的話語背後是不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全球文明倡議踐行機制。這是黨和國家對落實全球文明倡議作出的重大部署。將智慧傳播納入全球文明倡議踐行機制,以人工智慧創新中華文明對外傳播話語體系,是中華文明對外傳播提質增效的必然要求,有助於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促進世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鑒。
把握中華文明對外傳播話語的結構性框架
伴隨人工智慧滲透進傳播活動的全鏈條,創新中華文明對外傳播話語體系,首要任務在於從話語的結構性框架出發,深刻理解和把握智慧傳播帶來的邏輯轉變。
話語思想由一系列基本概念沉澱而成,包括制度理念、社會結構、經濟模式、價值內涵等。概念是人類思維最基礎的知識單元,人工智慧可結合歷史經驗、生活案例等闡釋中華文明中的抽象概念,將不可見的思想轉化為摸得著、看得見的符號意象,有助於在各國民眾間增進理解、引發共鳴。
話語質料是支撐思想的解釋性內容,由文明的表層要素構成,如生活方式、藝術表達、習俗禮儀、文化符號等,是文明交流互鑒最活躍的領域,在智慧傳播中以標簽、語料、文本等海量數據形式呈現。人工智慧的算力和演算法能夠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數字轉化,奠定中華文明對外傳播的強大思想基礎。
人工智慧對文化生産力的升級,實現了話語的高速高頻生産,引發了內容産銷、資訊傳受層面的結構性變革,建構起流動化、精準化、互動化的話語交流模式。以人工智慧創新中華文明對外傳播話語體系,應以融通中外的話語策略為連接軸,以中華文明表層的話語質料為階梯,漸進式呈現中華文明核心的思想意蘊,驅動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深度交流互鑒。
以智慧傳播凝聚話語思想,增強中華文明影響力
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強化中國文化主體性。文化主體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託,也是中國話語的根基所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一系列原創性概念,構成了讓世界讀懂中國的重要標識。資訊時代,智慧傳播依託大數據基底與深度學習模型,數據建設應通曉話語表達之間的差異,避免移植西方概念、照搬西方理論,落入話語陷阱。對外傳播工作應把握好話語思想與主體建構的關係,闡釋更多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文明交流互鑒、城鄉協調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概念範疇。
立足中國式現代化,貢獻人類文明發展經驗。中國式現代化是人類現代化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等對人類文明的現代化實踐具有普遍意義。生成式人工智慧注重數據語料的豐富性與多樣性,而智慧傳播仍然離不開議程設置與話題引導。
以智慧傳播拓展話語質料,強化中華文明感召力
盤活數字文化資源,拓展中華文明話語的內容形式。中華文明由各民族共同締造,具有多元共存的特質。人工智慧的融會貫通能力與創造性生産有助於築牢這種開放包容的文化底色。一方面,對外傳播可借助智慧大模型挖掘可感知、可理解的文明符號,推動話語質料的迭代整合與共創共用。伴隨人工智慧在圖文視聽領域的生産力不斷升級,媒介産品呈現出多模態、富媒體等特徵,我們要創新內容題材和産品形態,為國際受眾帶來立體化的全感官體驗。另一方面,從人機互動的應用場景到虛實共生的交互場景,對外傳播應充分利用視聽、出版、展陳、交互裝置等智慧化載體展現中華文明成果,搭建互惠共用的話語空間。在物聯網等助推下,任何智慧設備和産品都能夠成為對外傳播的新載體,為中華文明的話語建構繪製智慧化新圖景。
豐富內容生産層次,實現中華文明傳播的按需供給。人工智慧的需求分析與精準分發能夠幫助傳播主體尋找中華文明與其他文明的契合點,並使傳播內容以連續動態的方式呈現。因此,對外傳播工作應實現生成式人工智慧的高效率和智慧傳播的精準性有效結合。一方面,利用生成式人工智慧增效,保障中華文明傳播的顯示度,如推出大體量、短頻快的新聞報道與文化産品,聚焦人民生活,展現人文精神;另一方面,運用智慧化分眾傳播矩陣提質,滿足各國受眾需求,如利用智慧翻譯工具、智慧問答機器人,對國外受眾感興趣的文學作品、科研成果、史學經典等進行在地化、通俗化轉譯,吸引更多國際人士從中華文明中收穫經驗、汲取智慧。
以智慧傳播創新話語表達,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
樹立對話意識,提升中國話語的接受效果。人工智慧為中華文明對外傳播開闢了跨時空、高精度的傳播路徑,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能夠主動理解用戶文化需求,並使用社會化語言交流傳播,構建起各國受眾與中華文明的認知橋梁。
秉持用戶思維,拉近與海外受眾的心理距離。當前,人工智慧已具備快速反應、情感表達和參與互動的能力,能夠創設受眾與文明符號“零距離”的沉浸式場域,豐富中國話語的真實性、新穎性和立體性。對外傳播工作應善於推動媒介産品的深層次創新,將中國特色和民間氣質相結合,賦予中國故事國際新形象。如CGTN的《千年調·宋代山水花鳥》數字特展、鳳凰衛視的“清明上河圖3.0”等作品,均是在人工智慧賦能下打造的生動互動體驗,引領全球觀眾沉浸于中華文明盛宴。
(作者:高曉虹、白曉晴、崔林,均係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分別係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教授、副教授、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