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中華傳統廉潔思想營養 建設新時代廉潔文化
【學思踐悟】
廉潔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新時代廉潔文化是打贏反腐敗鬥爭攻堅戰持久戰,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基礎工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將“加強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作為“完善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工作機制,著力剷除腐敗滋生的土壤和條件”的重要舉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研究我國反腐倡廉歷史,了解我國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國歷史上反腐倡廉的成敗得失,可以給人以深刻啟迪,有利於我們運用歷史智慧推進反腐倡廉建設。”建設新時代廉潔文化,需要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廉潔思想營養,這也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一環。
汲取修身律己、崇德尚廉思想營養,加強人格修養,提升黨員幹部精神境界
中華傳統文化十分重視修身,儒家認為修身正己、崇德尚廉是為人、為官的前提和基礎。幾千年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成為衡量人生價值最重要的內容。“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説明個人道德修養和齊家治國平天下具有一致性。傳統文化認為修身要做到知廉恥。孔子主張“見利思義”“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雲”。在中國傳統政治思想中,“廉潔”被視為“仕者之德”“為官之寶”,“尚廉”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瑰寶。
傳統文化認為修身還要做到“自省”“慎獨”“慎初”“慎微”。孔子提出“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曾子提出“吾日三省吾身”,《尚書》強調“慎厥初,惟厥終,終以不困”;《大學》強調“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傳統文化強調為人要做“君子”和“大丈夫”,判斷君子、大丈夫的重要標準是公正清廉,這是“士君子之大節”,認為“君子坦蕩蕩”“君子之交淡如水”。這些傳統廉潔思想得到社會各階層、各民族的認同與推崇,對國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産生了重要影響。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務必把加強道德修養作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課,自覺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從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入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傳統廉潔思想等納入從小學到大學教育的重要內容,採取多種形式宣傳中華傳統廉潔思想和廉潔人物事跡,將廉潔的種子和以廉為榮、以貪為恥、誠實守信的價值理念從小植入公民心田。廣大黨員領導幹部應從中華傳統廉潔思想中汲取有益營養,使清正廉潔成為每個人的自覺習慣。要在全社會各行各業持之以恒開展新時代廉潔文化宣傳教育活動,培育崇尚廉潔的全民意識和社會文化氛圍。
汲取民惟邦本、廉為政本的思想營養,加強政德教育,踐行執政為民初心
民本思想是中華傳統廉潔思想的重要內容。《尚書》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左傳》有言“國將興,聽於民;將亡,聽于神”。中國歷代均有“以民為本、廉為政本”的廉潔政治導向,《論語》提出“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的觀點;孟子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繼承併發展了孔、孟的民本思想,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民本思想是中華傳統廉潔思想的重要內核,是中國歷代思想家和統治者倡導廉潔風尚、推進廉潔政治建設的重要思想基礎。
廉為政本思想也是中華傳統廉潔思想的重要內容。《晏子春秋》指出,“廉者,政之本也”。《周禮》提出考察官吏“既斷以六事,又以廉為本”,要看“六廉”: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這六種能力前均加上“廉”字,意指為官者既要具備能力,又要廉潔,但廉是首要的。“六廉”思想是我國廉政思想遺産中的精華,在古代中國,凡是清廉正直的清官好官都為人民千古敬仰和傳頌,凡是喪失廉恥的人都會為人所不齒。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引用先秦時期為政以廉的箴言,強調“所有黨員、幹部都要戒貪止欲、克己奉公,切實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用來造福於人民”。我們要大力汲取中華優秀傳統廉潔思想智慧,培育領導幹部知行統一、公私分明、為民服務、廉潔從政的理念。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五湖四海、任人唯賢,落實新時代好幹部標準;在領導幹部中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黨性黨風黨紀教育、廉政教育,使領導幹部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權力觀、事業觀。
汲取以法促廉、重典治吏思想營養,加強法治建設,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正風肅紀反腐
中國歷代政治家、思想家均主張廉政先要廉吏、治國先要治吏。歷來強調“德”“法”並治,以“德”為主的治國理念。同時也強調依法懲貪是治吏的切實手段,是保持廉潔政治的有力舉措。夏、商、周時期就已産生了懲治官吏腐敗的法律制度。“凡君國之重器,莫重於令。”管子認為,法乃天下之大道,主張以法治國。法家明確強調“法”的重要作用,李悝、商鞅等提倡法治,韓非集法家學説之大成,將“法”“術”“勢”結合在一起,倡導“依法治國”,提出“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同時,歷代在強調以法治國、治吏、懲貪,對貪官污吏嚴厲懲辦之餘,也注重對廉吏的褒獎與重用,樹立了諸多廉潔典範。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得罪千百人、不負十四億”的使命擔當,開展了史無前例的反腐敗鬥爭,明確“要善於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反對腐敗,加強反腐敗國家立法,加強反腐倡廉黨內法規制度建設,讓法律制度剛性運作”。我們要汲取中華傳統廉潔思想營養,大力加強對公職人員的法治教育和紀律教育,培育其遵紀守法意識,同時要樹立新時代領導幹部廉政勤政、奉公守法典型;大力加強普法宣傳教育,在全社會持之以恒進行法治文化的宣傳教育,形成知榮辱、尚法治、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
汲取尚儉戒奢、勤儉持家思想營養,加強家風建設,以清廉家風涵養黨風政風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儉乃立身之本,持家之寶,更是興邦之道。節儉對個人、家庭乃至國家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尚書》中載:“克勤於邦,克儉于家。”以儉養廉,儉作為廉的基礎和前提,為古人所推崇。春秋時魯國人禦孫説“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老子》指出“聖人去甚,去奢,去泰”。儒家提倡“節用以禮”“節用而愛人”。諸葛亮説:“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明代宋濂在《元史》中提出“非儉無以養廉,非廉無以養德”。勤儉持家歷來是家族永續的生存之道。北宋李邦獻提出“為政之要,曰公與清;成家之道,曰儉與勤”。歷代家訓均將尚儉戒奢、勤儉持家作為重要內容,對教育家庭成員、後輩子孫發揮著重要作用,南宋詩人陸游在《放翁家訓》中提到“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約,而敗于奢靡”,曾國藩在家書中告誡家人:“勤苦儉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
家庭不只是人們身體的住處,更是人們心靈的歸宿。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領導幹部的家風不是個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領導幹部作風的重要表現,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領導幹部要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廉潔修身、廉潔齊家,做家風建設的表率。加強領導幹部家風建設,是堅持不懈把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推進的現實需要。領導幹部要努力成為全社會的道德楷模,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帶頭注重家庭、家教、家風,保持共産黨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潔操守,以實際行動帶動全社會崇德向善、尊法守法。
(作者:吳長庚,係湖南省“大思政”建設創新中心〔湖南女子學院〕研究員、湖南師範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