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理論中國>

提升網路法治建設 共築清朗網路生態

2024-11-05 09:27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學思踐悟】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對“健全網路綜合治理體系”進行了全面而系統的規劃,強調“加強網路空間法治建設,健全網路生態治理長效機制,健全未成年人網路保護工作體系”,為我們加強網路空間法治建設提供了重要的遵循和指導。新時代新征程,網信事業的重要地位作用日益凸顯,擔負著舉旗幟聚民心、防風險保安全、強治理惠民生、增動能促發展、謀合作圖共贏的使命任務。網路空間是隨著現代社會網路科技的發展而産生的新興領域,仍處於加速發展之中,必然會産生新的情況、面臨新的挑戰,需要我們高度重視加強法治建設。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背景下,加強網路空間法治建設顯然也是推進網路生態治理的重要內容。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引,理性認識網路空間的特點與規律,加強網路法治宣傳,推動網路科技創新,深化網路法治教育,全面提升網路法治意識與素養,全面推進網路空間法治化,營造清朗的網路生態。

理性認識網路空間規律,更新法治觀念

顧名思義,網路空間即網路中的空間,《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第76條對“網路”作出了界定,網路是由電腦或者其他資訊終端及相關設備組成的按照一定的規則和程式對資訊進行收集、存儲、傳輸、交換、處理的系統。因此,它並非一般意義上的社會空間,更多表現為網路的虛擬特性,一旦離開了網路,也就不存在所謂的網路空間。網路空間這一現代社會中新生事物的特殊規定性是其法治治理的基礎依據,唯有深刻認識網路空間的規律,明確其與傳統社會空間的聯繫區別,才能更好地治理網路空間。網路空間的載體是“電腦或者其他資訊終端及相關設備”,屬於物理空間;而“對資訊進行收集、存儲、傳輸、交換、處理”所基於的一定的規則和程式則指向虛擬空間。網路空間是物理空間和虛擬空間的有機統一,但從現實來看,網路空間主要是其虛擬空間,在時間和空間上近似于“無限”,沒有“時間”和“距離”的概念,同時具有快速性、精準性和系統性等特性。網路空間的違法犯罪活動具有形式上的非接觸性、成本低廉且影響廣泛等特點。應對網路空間從“現實”到“虛擬”以及硬體與軟體的互補,其法律治理也應“虛實結合”,更新網路空間的法治觀念。傳統的法治觀念是相對於千百年以來的現實社會空間而言的,隨著現代社會新型網路空間的産生,必然要求加強對虛擬網路空間不法行為的規制,從而防範網路不法行為向現實社會的轉化發展。隨著新一代資訊技術與生産、生活領域相互滲透、深度融合,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生産生活方式和社會組織模式,網路已經成為一種新型的公共領域,網路空間中的法治素養也是衡量社會文明進步與法治建設成效的關鍵尺規,這就要求我們依法加強網路空間治理,提升網路法治意識與素養。

加強網路法治宣傳,堅定法治信仰

構建清朗的網路生態環境,需要我們加強網路法治宣傳,堅定法治信仰。網際網路誕生之初,人們普遍沉浸于網路科技帶來的便捷及新鮮,而對網路法治重視不夠,容易導致網路空間亂象頻現,不良網路風氣對社會産生負面影響。隨著我國加強對網路法治的宣傳,逐步建立起一系列管網治網政策及法律法規體系,“網路空間不是法外之地”“文明用網,文明上網”等日益成為共識,網路空間環境煥然一新、大為改觀。新征程上,網路空間仍存在亟待破解的新矛盾新問題,對進一步深化網信領域改革、推動網信事業高品質發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仍然需要進一步推進網路法治宣傳,堅定法治信仰。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網路文化建設,強調“加強網路內容建設,做強網上正面宣傳,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路文化”。面對我國10.92億網民群體及高達77.5%的網際網路普及率,網路宣傳教育既面臨挑戰也蘊含機遇。確保網路宣傳教育的正確方向,首要任務是夯實法治基石,堅持黨對網路法治建設的全面領導,健全網路空間治理的法律法規體系。同時,要緊跟網際網路技術發展趨勢,提升立法的預見性、創新性和適用性,確保法律法規與技術進步同步。要堅持築牢國家網路安全屏障,堅持發揮資訊化驅動引領作用,堅持依法管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堅持推動構建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大力推動網信事業高品質發展。

不斷推進網路科技創新,加強科技治理

網路空間治理離不開網路科技本身的力量,需要不斷推進網路科技發展,充分發揮網路科技嵌入法治的力量。一方面,現代網路空間的産生源於網路科技的發展,網路科技的發展狀況直接決定了網路的空間特性。如從以靜態資訊展示為主的Web1.0到引入用戶參與和交互的Web2.0,再到當前Web3.0方興未艾,其基本動力就是網路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顯然,這種網路科技的發展代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進步,應當堅持由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來解決其發展中産生的問題。所謂“解鈴還需繫鈴人”,由科技發展産生的問題,往往揭示或反映了科技發展本身存在的問題,需要予以及時地應對和解決。另一方面,現代網路科技日益體現出強大的社會治理能力,尤其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現代資訊技術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日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借助這些先進的網路科技,可以有效拓展法治宣傳的覆蓋面與影響力,構建智慧普法平臺,實現普法工作“無縫對接”人民群眾的生活場景,如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普法形式,定制法治公交、法治微課堂等創新載體,將法治文化融入城市生活,使法治觀念深入人心,成為全社會的共同信仰與行動指南;同時還可以推動執法活動和司法活動的精準高效,基於大數據的精準預測和痕跡“畫像”,可以見微知著,實現提前識別和發現;而基於人工智慧的理性自動執法,可以有效提高執法司法效率,等等。

持續深化網路執法司法,提升法治效率

現代社會生活網路化日益深入發展,使得網路空間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加強網路法治以構建和維護正常有序的網路社會秩序,已成為一項重要的共識。而網路空間的虛擬性、匿名性、非接觸性及快速傳播性等特性,使得網路空間容易被違法犯罪分子利用。不僅如此,網路空間違法犯罪活動的行為表現及危害結果也存在顯著差別,這就使得人們難以準確認定其行為性質。網路空間本身所具有的“科學技術雙刃劍”性質決定其造福人類社會的作用越大,存在的風險也越大。對於網路科技及網路空間的違法犯罪活動,需要既懂法又懂網路科技的專業人員來準確執法司法。為此,我們需要深化網路執法司法專業培養與教育,助力法治效率提升。網路法治建設亟須網路法學研究教育的有力支撐,應不斷深化網路法治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構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制度與發展相契合的網路法治教育與人才培養體系;與時俱進,吸納網路新型科技成果,探索跨學科人才培養模式,編寫具有前沿性、通用性和實踐性的教材。通過設立跨學科科研平臺、優化課程體系、參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等方式,促進法學教育與網路科技的深度融合;建立靈活的師生互動機制與綜合化的人才評價體系,通過實踐合作、校企交流等途徑,培養具備深厚法學功底與資訊技術能力的複合型人才。只有內心尊崇法治,才能行為遵守法律。只有不斷深化網路法治意識與素養的提升工作,才能構建起一個清朗、安全、有序的網路空間,讓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成為網路空間的主流價值與集體共識,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的法治保障與強大的精神動力。

 (作者:徐明,係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