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理論中國>

深刻把握大一統傳統的重要價值

2024-10-10 15:10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長期的大一統傳統,形成了多元一體、團結集中的統一性。‘向內凝聚’的統一性追求,是文明連續的前提,也是文明連續的結果。”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各民族在文化上兼收並蓄、經濟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親近,形成九州共貫、多元一體的大一統傳統,維護民族團結、追求國家統一成為印刻在各族人民心靈深處的精神追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我們要深入研究中華文明大一統傳統的重要價值,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並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揭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基礎。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我國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就逐漸形成了以炎黃華夏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秦國“書同文,車同軌,量同衡,行同倫”,開啟了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的歷程。此後,無論哪個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統一天下為己任,都以中華文化的正統自居。對大一統接續不絕的歷史實踐,塑造了各族人民深厚的家國情懷和追求國家統一的深沉歷史意識,賦予中華文明以旺盛的生命力,成為中華民族歷經千難萬險而不斷發展的精神支撐。在追求大一統的歷史過程中,各族人民逐漸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命運共同體。中華文明的大一統傳統彰顯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根脈所在,印證了中華民族從多元凝聚為一體的發展大趨勢,為我們深刻認識中華民族是具有強大認同度和凝聚力的命運共同體提供了充分歷史依據。

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基礎。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大一統傳統促進和保障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斷深化,讓各族人民能夠超越地域、血緣、宗教等諸多差異,逐步形成各民族共用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不斷匯聚起催生文化認同的強大歷史合力。大一統傳統塑造了中華文明海納百川、和而不同的文化氣度,在尊重和包容文化差異性的同時增強了文化共同性,推動以多元文化匯聚成共同文化,助力鞏固和發展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大一統傳統決定了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共同文化、産生文化認同的歷史取向,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注入強大文化動力。

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基礎。多民族的大一統,各民族多元一體,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一筆重要財富,也是我們國家的重要優勢。要不斷增強而不是削弱我們的優勢,必須從思想上固本培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必然要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這需要構建科學完備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理論基石。大一統傳統蘊含著華夷無間、夷夏可變等獨具中國特色的思想觀念、治理主張、話語資源,賦予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更為豐富的理論內涵,能夠為跳出西方民族理論的窠臼、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建設、科學揭示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道理學理哲理提供學術指引,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有力理論支撐。

(作者單位:中共山西省委黨校)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