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改革方法論維度理解三個“更加注重”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將“更加注重系統整合,更加注重突出重點,更加注重改革實效”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的重要內容,體現了我們黨對改革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系統工程,如何加強系統整合,不斷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如何以重點突破帶動改革整體推進?如何以釘釘子精神推動改革舉措落地見效?圍繞這些問題,本期學術版刊發三篇文章,從學理的角度深化對三個“更加注重”的認識和理解。
——編 者
更加注重系統整合
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秦 剛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更加注重系統整合”,將其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的重要內容。注重系統整合,是新時代以來我們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系統整合,彰顯了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高度自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謀劃和推進改革,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全局觀念,強化戰略思維、辯證思維,分輕重緩急,更加注重系統整合。”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相互聯繫的整體,是相互作用的系統,強調用全面系統、普遍聯繫、發展變化的觀點認識世界,分析和解決問題。當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相互激蕩,經濟社會各領域發展深度融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更加注重系統整合,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在強化整體謀劃和系統佈局中推動各領域各方面改革舉措同向發力,增強整體效能。
堅持系統觀念。系統觀念是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系統整合,內在要求堅持和運用系統觀念。系統觀念強調將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變化視為由諸多要素構成的有機整體,並從構成要素之間、子系統之間的相互聯繫、相互作用中認識和把握事物發展規律。系統觀念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把人類社會視為一個系統,認為社會是由諸多要素構成的有機整體,作為整體的組成部分,各種要素既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簡單相加的,而是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從認識論上説,堅持系統觀念就要準確認識和把握社會各要素之間的普遍聯繫,通過對社會進行整體性、關聯性、結構性分析,不斷深化對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從方法論上説,堅持系統觀念就要準確把握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各種重大關係,妥善處理和調整各種系統性、結構性問題,推進社會全面協調發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是一項複雜而艱巨的系統工程,涉及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多方面,頭緒繁多、事關重大,必須堅持和運用系統觀念加以把握、加以推進,處理好經濟和社會、政府和市場、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發展和安全等重大關係,推動實現改革目標整合、政策整合、效果整合。
堅持全局觀念。系統整合體現全局觀念,更加注重系統整合應當堅持和樹立全局觀念。所謂全局觀念,主要指善於觀大勢、謀全局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全局觀念是系統整合的重要基礎,也是把握改革發展大勢和原則要求的重要前提。全局觀念與系統觀念聯繫密切,堅持系統觀念必然要求從全局上考慮問題。全局觀念強調立足整體和長遠,把全局作為思考問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全局觀念,體現在思想認識上,就要胸懷大局、著眼大勢。體現在具體工作中,就要跳出局部看整體,立足當前看長遠,把局部問題、當前問題提升到全局高度,從全局高度思考問題、推進工作、評判得失。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戰略部署,體現了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高度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的全局觀、整體觀。將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繪就的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景圖”變為“施工圖”,必須下好改革“一盤棋”,牢固樹立改革全局觀,做到頂層設計立足全局,基層探索觀照全局,自覺在全局下行動,把改革的各領域各方面放到改革全局中去定位,把改革的當前問題放在改革的總體進程中去思考。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上下貫通、左右協調,防止顧此失彼甚至相互掣肘。
強化戰略思維。更加注重系統整合,還需要強化戰略思維。戰略思維是謀劃根本性、全局性、長遠性問題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強化戰略思維要求依據事物發展規律進行戰略目標設定,並作出實現目標的戰略部署。要善於從戰略上看問題、想問題,不斷增強工作的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重視戰略思維是我們黨的優勢,也是我們黨取得事業成功的重要經驗。這一優勢和經驗體現于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各個時期、各個階段。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更加注重系統整合,就要強化戰略思維,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佈局、整體性推進。加強前瞻性思考,有助於深刻洞悉改革進程中可能出現的機遇和可能遇到的挑戰,更好預見和把握形勢走勢,進而確立相應的戰略策略。加強全局性謀劃,有助於把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工作置於局部與全局、眼前與長遠、國內與國外、歷史與現實相聯繫的大勢中考慮和研究,做到既為一域爭光、更為全局添彩。加強戰略性佈局,有助於明確改革的時間表、路線圖、優先序,統籌改革的階段性目標,努力創造和形成多方面的發展優勢。加強整體性推進,有助於促進改革目標相互相容、改革舉措相互配合、改革取向協調一致,推動改革聚焦聚力、握指成拳、協同高效。
強化辯證思維。強化辯證思維,也是更加注重系統整合的重要方面。辯證思維主要表現為運用矛盾分析法認識事物、解決問題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強調事物發展是矛盾運動的統一體,注重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聯繫和發展的眼光來認識和分析問題,從中把握事物的內在聯繫和發展變化。強化辯證思維,有助於更好駕馭改革的複雜局面,處理好發展中的問題。黨和國家事業越向縱深發展,越需要不斷強化辯證思維。堅持和運用辯證思維,有助於準確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變”與“不變”、繼承與發展、原則性與創造性的辯證關係,推動“局部”與“全局”相配套。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堅持和運用辯證思維,重在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既全面認識和把握問題、更好反映事物全貌,為解決問題提供更週全的思路和方案,又分清主次、突出重點,把握好改革舉措的輕重緩急和時機節奏,推動各項改革舉措釋放最大效應。
(作者為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教授)
更加注重突出重點
以重點突破帶動改革整體推進
韓喜平
善於抓住關鍵、找準重點,以此帶動全局發展,是黨和國家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的一個重要方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把“更加注重突出重點”列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的重要內容,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更加注重突出重點,明確重點任務和主攻方向。
馬克思主義認為,矛盾普遍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之中,是事物相互聯繫的實質內容與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構成事物的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質、地位和作用。毛澤東同志在《矛盾論》中指出:“事物的性質,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的。”因此,抓住重點,把握一定形勢下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就抓住了解決問題的關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也蘊含著深邃的重點論思想。例如,《大學》裏講“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論語》強調“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新論》中説“舉網以綱,千目皆張”等等,都意在表明解決關鍵問題能夠事半功倍。可見,抓根本、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歷來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之所以要突出重點,從某種意義上説是源於事物的複雜性。客觀形勢千變萬化,各種問題千頭萬緒,面對這種情況,抓住了重點,也就牽住了“牛鼻子”,就能做到綱舉目張。相反,如果不分主次本末、不論輕重緩急,眉毛鬍子一把抓,則容易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喪失工作的主動權。
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回顧改革開放40多年的歷程,我們正是抓住了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主要矛盾,在一些領域進行重點突破,才有力推進整體上的改革,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把處理好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係作為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把握的重大關係之一,強調“整體推進不是平均用力、齊頭並進,而是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當前和長遠、力度和節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係,把解決重大體制機制問題放在突出位置,重點推進各領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質的改革,發揮其對相關改革的帶動和支撐作用,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實踐充分證明,注重突出重點,對準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找準切入點,把準落腳點,以點帶面,才能不斷提升改革實效。可以説,堅持統籌兼顧、突出重點,是我們黨長期改革實踐探索的一條重要經驗。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都是在不斷的矛盾運動中發展的。改革是不斷深化的,改革的重點也處在不斷變化之中。當前,改革事業進入深水區,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矛盾的複雜性比過去明顯增強,推動高品質發展也面臨一些突出問題。比如,市場體系仍不健全,市場發育還不充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尚未完全理順,創新能力不適應高品質發展要求,産業體系整體大而不強、全而不精,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狀況沒有根本改變,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民生保障、生態環境保護仍存短板,等等。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推動生産關係和生産力、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這就要求我們立足發展階段和現實需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以重點突破帶動全局,不斷把改革推向前進。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總結和運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驗,更加注重突出重點,突出體制機制改革,突出戰略性、全局性重大改革,突出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凸顯改革引領作用,體現了強烈的問題意識。高品質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仍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基於此,《決定》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品質發展這一首要任務,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牽住經濟體制改革這個“牛鼻子”,以抓重點來帶全局,可以有力促進其他領域深層次矛盾的化解,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創造條件、提供動力。《決定》圍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奔著問題去、盯著問題改,部署各領域重大改革舉措。比如,在經濟領域,在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方面,《決定》明確國有資本重點投資領域和方向,提出“推動國有資本向關係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關係國計民生的公共服務、應急能力、公益性領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産業集中”;在完善發展服務業體制機制方面,強調“聚焦重點環節分領域推進生産性服務業高品質發展,發展産業網際網路平臺,破除跨地區經營行政壁壘,推進生産性服務業融合發展”;圍繞提升我國産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準等重大戰略性問題,提出“抓緊打造自主可控的産業鏈供應鏈,健全強化積體電路、工業母機、醫療裝備、儀器儀錶、基礎軟體、工業軟體、先進材料等重點産業鏈發展體制機制”;等等。又如,在社會領域,《決定》著眼于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提出完善收入分配製度、完善就業優先政策、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健全人口發展支援和服務體系等重大改革舉措。這些重大改革舉措,必將有力解決制約構建新發展格局和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卡點堵點問題、發展環境和民生領域的痛點難點問題、有悖社會公平正義的焦點熱點問題等。
同時要認識到,《決定》要求更加注重系統整合,更加注重突出重點,更加注重改革實效,三者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這是因為,兩點論和重點論從來都是密切聯繫、不可分割的。兩點是有重點的兩點,重點是兩點中的重點。改革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系統性工程,各類矛盾紛繁複雜,各領域改革相互聯繫。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更加注重系統整合,重點突破才能有的放矢;更加注重突出重點,整體推進才能綱舉目張。這要求我們統籌把握改革的系統性與針對性,辯證看待整體與重點的關係,抓住決定性強、影響面廣、關注度高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以針對性舉措實現重點難點突破,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標相結合、漸進和突破相銜接,實現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統一。同時,要在實踐中不斷校驗重點。重點抓準了,改革實效就會增強,人民得到的實惠就會更多,中國式現代化的動力也就更強勁。我們要更加注重突出重點,以重點突破帶動改革整體推進,不斷推動改革取得更大實效。
(作者為吉林大學黨委副書記)
更加注重改革實效
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
劉志明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中,提出“更加注重改革實效”。我們要深刻把握更加注重改革實效的哲理所在、方法論要求,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勇當改革促進派、實干家。
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産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産力狀況,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它們的共同作用構成整個社會的矛盾運動。這一基本原理是我們不斷推進改革的理論依據,也內蘊了改革就是要適應我國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變化來推進社會發展的內涵要義、目標任務和注重實效的要求。改革的目標任務是具體的、歷史的。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新征程上,我們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為了推動生産關係和生産力、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要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由此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完善和發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準不斷提升。要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大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大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改革的頂層設計為改革實踐明確了任務、指明瞭方向,但只有落到實處,才能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十分重要的問題,不在於懂得了客觀世界的規律性,因而能夠解釋世界,而在於用這種對於客觀規律性的認識去能動地改造世界。馬克思強調,“一步實際運動比一打綱領更重要”。毛澤東同志認為,“如果有了正確的理論,只是把它空談一陣,束之高閣,並不實行,那末,這種理論再好也是沒有意義的”。鄧小平同志強調,“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幹出來的,不幹,半點馬克思主義都沒有”。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崇尚實幹、狠抓落實,認為“如果不沉下心來抓落實,再好的目標,再好的藍圖,也只是鏡中花、水中月”,要求“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
改革實效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靠科學有效的改革實踐取得的。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按照既定的時間表、路線圖,更加有針對性地解決各領域各層面各環節的矛盾和問題,就必須在抓落實上投入更多精力、拿出更多務實辦法。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則事半功倍。要取得改革實效,就必須掌握科學方法、明確有效路徑,從而推動各項改革舉措相繼落地、漸次開花,取得扎紮實實成效。
堅持黨的領導和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相結合。黨的領導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證。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推動改革的實踐主體。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動力。實踐證明,改革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無不來自人民群眾的實踐和智慧。隨著改革向縱深推進,改革的長期性、複雜性和艱巨性進一步凸顯。改革任務越繁重,就越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越要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和建議,及時總結群眾創造的新鮮經驗,充分調動群眾推進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最廣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來,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進。
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結合。問題是事物矛盾的表現形式,是打開工作局面的突破口。改革由問題倒逼而産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深化。目標是要達到的目的。緊緊圍繞既定目標開展工作,才能沿著正確方向不斷前行。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要錨定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厘清到時間節點必須完成的任務;又要結合實際,從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做起,著力解決制約高品質發展的堵點問題、影響社會公平正義的熱點問題、民生方面的難點問題、黨的建設的突出問題、各領域的風險問題,使改革更加精準地對接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更好造福人民群眾。
堅持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結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黨和國家工作全局,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零敲碎打調整不行,碎片化修補也不行,必須注重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同時,整體推進並不意味著平均用力、齊頭並進,還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點突破帶動全局,使各項改革發揮最大效能。因此,既要繼續在全面上下功夫,使改革舉措全面覆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又要持續在深化上用實勁,突出經濟體制這個重點,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著力破除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和結構性矛盾。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吹響了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闢中國式現代化廣闊前景的時代號角。抓好改革落實,提升改革實效,需要強化敢於擔當、攻堅克難的用人導向,激勵幹部勇挑重擔,勇當改革促進派、實干家。什麼是改革促進派、實干家?擁護改革、支援改革、敢於擔當的就是促進派,把改革抓在手上、落到實處、幹出成效的就是實干家。做改革促進派、實干家,要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局出發看問題,從紛繁複雜的事物表像中把準改革脈搏,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在規律。要堅持求真務實抓落實、敢作善為抓落實,把發揚釘釘子精神作為一條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一錘接著一錘敲,一茬接著一茬幹,確保黨中央確定的改革方向不偏離、黨中央明確的改革任務不落空,確保改革改有所進、改有所成。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