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理論中國>

做好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工作

2024-07-26 09:19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學思踐悟】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文化遺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文化遺産保護傳承事關國家文化安全和永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工作,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為做好新時代新征程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産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工作協調機構,建立文化遺産保護督察制度,推動文化遺産系統性保護和統一監管”。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韆鞦的系統工程,要真正做好這項工作,必須在落實上下功夫,凝聚起文化遺産保護傳承的強大合力,推動中華文化煥發新的時代光彩。

秉持“保護第一、傳承優先”的理念。理念決定方向,思想決定行動。文化遺産保護傳承要秉持“保護第一、傳承優先”的理念,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要有整體規劃,構建大保護格局。如有些文化遺産坐落在不同鄉鎮、區縣乃至省域之間,各地行政機構制定的措施不同,這就需要從大局出發,統籌協調,建立整體規劃。有的文化遺産坐落于相近區域,形成了文化遺産群,只有更高層面的整體規劃才能更好發揮作用。如始建於春秋戰國時代的齊長城,是中國最早的長城之一,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跨越今山東濟南、泰安、淄博、臨沂、青島等地市,全長達640多公里。但是由於自然風化、洪水沖刷以及人為破壞,加之沿途各地保護措施不一,齊長城已經今非昔比。為了更好地保護齊長城,山東省制定了《山東省齊長城保護條例》,協調齊長城保護與沿線區域生産、建設活動之間的關係,為有效保護齊長城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還要有長遠規劃,將其納入國家、地區發展規劃,不能為了一時的經濟效益過度開發、盲目開發。文化遺産的不可再生性、不可替代性需要文保部門制定長遠、可持續的保護規劃。

用科技激發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活力。科技賦能已成為新時代文化遺産保護利用的重要方向,做好文化遺産保護傳承,需要採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作支撐。近年來,中國考古技術日新月異,文物保護技術也有很大提升。全國相關機構的幾百個科研團隊在中華文明探源研究、文化遺産風險監測與防控體系構建、石窟寺及墓葬壁畫保護關鍵技術研究、館藏文物一體化防震等領域取得了多項成果和技術突破,有效保護了各類文物的安全。近日,頗受矚目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安徽淮南武王墩墓發掘中,使用高密度電阻率法探明瞭武王墩一號墓的槨室格局,利用紅外成像技術提取了槨蓋上的墨書文字,對墓葬填土中的木炭及竹蓆進行碳十四年代測定,這些都是考古與科技緊密結合的碩果。與此同時,提高文物和文化遺産數字化保護的科學化、規範化水準,有利於文化遺産的保護、展示和傳播,推動文化遺産煥發新生。

大力培養專門人才。文化遺産的保護、利用、傳承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工作,涉及考古學、歷史學、化學、物理學、數學等多個學科,需要現代科學技術與人文科學知識的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物保護修復是一項長期任務,要加大國家支援力度,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發揚嚴謹細緻的工匠精神,一件一件來,久久為功,做出更大成績。我國是文化遺産大國,76.7萬處不可移動文物、1.08億件/套國有可移動文物,星散在廣闊中華大地上、綿延于歲月長河中。但相關從業人員總體數量不足,專業技術人才較為匱乏,全國開設文物保護技術、文物修復等專業的高校不多,且培養水準參差不齊,人才培養數量與社會需求不匹配,限制了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工作的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産方面,截至2023年底,我國共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超過10萬項,各級代表性傳承人9萬餘名。一些非遺項目因為技藝難度高、勞動強度大、耗時多、收入低,瀕臨失傳。人才是推動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工作發展、創新的關鍵,而文化遺産保護傳承人才培養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國家文物、教育等部門高度重視,聯動協同,創新人才培養機制,促進人才培養水準不斷提高,以滿足相關人才需求。

設計多元化的資金投入保障機制。目前,我國已制定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資金管理辦法》《國家文物保護資金管理辦法》等系列管理辦法,強調突出重點、中央補助、分級負責、注重績效、加強監督,支援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傳承。各省、市把文化遺産保護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建立增加文化遺産保護預算資金的機制。但是,政府投入各項經費遠不能滿足實際需要,一批文化遺産由於保護經費限制,在未能及時保護的情況下成為瀕危遺産。經費的缺口成為限制文化遺産保護傳承的一大瓶頸。因此,應探索多元投入機制,如加強文旅結合,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參與,依靠政府指導、市場運作,解決文化遺産保護、利用的資金難題。

文化遺産是古代中國、近代中國和當代中國連續發展的見證,是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不僅屬於我們這一代人,也屬於子孫萬代。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遺産保護傳承的重要論述,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全面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産,統籌好旅遊發展、特色經營、古城保護,築牢文物安全底線,守護好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推動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工作不斷邁上新臺階。

(作者:代 生,係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山東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