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理論中國>

緊扣中國式現代化主題全面深化改革

2024-06-18 10:09

來源:經濟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企業和專家座談會時強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突出改革重點,把牢價值取向,講求方式方法,為完成中心任務、實現戰略目標增添動力。”面對紛繁複雜的國內國際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要自覺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奔著問題去、盯著問題改,堅決破除妨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著力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和結構性矛盾,不斷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勁動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全面深化改革是根本動力

改革是發展的動力。40多年來,改革開放寫下震撼人心的東方傳奇,讓一個古老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特別是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全面深化改革,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我國邁上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回望歷史,改革開放成為當代中國最顯著的特徵、最壯麗的氣象;展望未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仍然要將全面深化改革作為根本動力,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

全面深化改革要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事業發展沒有止境,深化改革沒有窮期。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距離實現這個目標更近了,但依然存在一些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和結構性矛盾。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必須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自覺地、持續地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提出真正解決紛繁複雜的現實問題的新思路新路徑新方法,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中國式現代化成敗的關鍵一招。踏上新征程,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唯有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持續推進制度變革與創新,才能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與活力。要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把實現均衡、協調發展作為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任務,推動生産關係和生産力、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自覺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與40多年前改革開放初期相比,全面深化改革的條件和環境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既有堅實基礎和有利條件,也更具深刻複雜性。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正在經歷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在這個時代背景下,抓住戰略機遇、應對風險挑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關鍵是自覺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位置,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最大程度釋放我國經濟增長的結構性潛能,全面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增添動力。

聚焦重點改革激發市場活力

我國有14億多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是全球最具發展潛力的消費市場。面對複雜嚴峻的國內外環境,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拿出更大勇氣、更多舉措破除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突破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

構建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構建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行了部署,具有重要的現實性、指導性。構建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實現經濟發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根本途徑。必須堅持深化市場化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持續優化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建設科學高效的市場監管體系,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充分激發市場活力。改革開放40多年來,民營經濟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不斷發展壯大。提振市場信心、釋放市場活力,重在激發經營主體活力尤其是民營企業活力,要完善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的體制機制,營造穩定透明可預期的政策環境,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

推動高水準對外開放。開放是最大的改革。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過去40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實現高品質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也必須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進行。今天,開放與改革深度融合、相互促進,必須堅持高水準對外開放,以制度型開放推動制度性變革,以開放形成改革的重要動力,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增強發展內生動力。要主動適應我國高水準開放新趨勢與國際經貿格局和規則重構大趨勢,推動國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與國際對接,推動我國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適應制度型開放的趨勢,著力在相關領域實現深層次市場化改革的新突破,由此釋放強大的市場活力,以形成高水準對外開放的重要基礎。只有開放的中國,才會成為現代化的中國。推動更大範圍、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促進國內國際各類要素便利流動、高效配置,將有利於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為高品質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新動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化解結構性矛盾釋放增長潛力

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當前,我國經濟轉型升級蘊藏著巨大的市場需求和空間。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從現實需要出發,從最緊迫的事情抓起,不斷破解政策與體制、短期與中長期等方面的結構性矛盾,推進結構性改革,不斷釋放經濟增長潛力。

當前,我國産業結構、消費結構、科技結構、城鄉結構、貿易結構都有較大升級空間,蘊藏著高品質發展的巨大潛力。進入新發展階段,14億多人的消費結構正由以物質型消費為主向以服務型消費為主轉變。估計到2035年,生産性服務業佔GDP的比重有望由目前的30%左右提升到50%左右;服務型消費支出佔消費總支出的比重有望由40%左右提升到60%左右,形成我國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支撐。這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也是未來5至10年實現5%左右經濟增長的底氣所在。

實踐證明,結構轉型需要穩定並增強發展預期、充分激發市場活力、形成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從具體任務來看,適應産業結構轉型趨勢,要加快補齊産業發展短板,大大提升高技術産業佔比,形成數字經濟發展新優勢;適應消費結構升級趨勢,關鍵在於以所有舉措改善和提振消費預期,著力打破市場壟斷和行政壟斷,促進現代服務業與先進製造業深度融合,實現消費與供給的良性迴圈;適應城鄉結構轉型趨勢,要以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為重點,以城市群和都市圈發展為重點,推進公共資源與生産要素雙向自由流動的體制改革,不斷縮小城鄉發展差距;適應科技結構升級趨勢,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完善企業投入基礎研發的體制機制,加大研發強度,加大基礎研究力度,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我國作為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經濟大國,必須抓住機遇、應對挑戰,通過結構性改革充分釋放14億多人潛在的增長動力和發展活力,以結構轉型推動高品質發展,贏得主動、贏得未來。

以務實行動實現新突破

今天,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面臨的環境和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要堅定改革自信,凝聚改革共識,注重改革實效,以更大魄力和務實行動實現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突破。

改革要重視方式方法。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場深刻而全面的社會變革,必須堅持正確的方法。堅持黨的領導,全面從嚴治黨,是改革開放取得成功的關鍵和根本。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堅持志不改、道不變,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始終朝著正確方向、沿著正確道路推進。順應時代發展新趨勢、實踐發展新要求、人民群眾新期待,結合具體實際開拓創新,大膽探索、敢為人先,尋求有效解決新矛盾新問題的思路和辦法。更加注重系統整合,加強各項改革舉措的協調配套,推動各領域各方面改革舉措同向發力、形成合力,增強整體效能。

以釘釘子精神抓落實。改革是闖出來、拼出來、幹出來的。要從人民的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謀劃改革舉措、落實改革部署;把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與自下而上的基層創新相融合,鼓勵支援社會各方面參與改革;明確優先序,把握時度效,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紮實推進各項改革落到實處、見到實效。站上新起點,要深刻認識全面深化改革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把準方向、守正創新、真抓實幹,抓好重大改革任務推進和落實,譜寫改革開放新篇章、創造事業發展新輝煌。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遲福林 陳 薇 作者係海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