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理論中國>

外語界應如何將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落到實處

2024-06-07 15:23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理解習近平文化思想雙重維度

文丨思媛媛  榆林學院講師、北京語言大學在讀博士  聶新艷  曲阜師範大學副教授

隨著我國國力日益強盛,我國大國身份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新形勢下,習近平文化思想總結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秉持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的堅定信念,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為我國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指明瞭更為具體、明確的方法和道路。作為溝通內外的橋梁,外語人才更要深入思考和把握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的內涵,在實踐工作中將習近平文化思想落到實處。

文化之概念與內涵

在現當代話語中,“文化”這一術語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概念。於民族國家而言,文化是人們若干個世紀智慧的結晶;于文化學者而言,文化是藝術和藝術活動,是人們後天習得的,是“一種特殊生活方式的符號的特質”;于尋常百姓而言,文化是戲劇歌舞、鍋碗瓢盆的生活,是言談舉止,亦是傢具擺設間傳達出的訊息。文化,大則可以涵蓋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意識形態,小則可見於男女老幼個體。

中華文明悠悠五千年,中華文化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博大精深。近代以來,在贏得反封建反帝國主義勝利後,我國改革開放,開拓進取,中華文化汲取中外精華而蓬勃發展;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的世界形勢,中華文化更要面向未來,以全人類的共同利益為考量。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集歷史、當下與未來的文化發展視角,指導我們合理審視歷史文化,把握當下文化發展進程,從而引領未來文化發展走向。

文化能夠推進社會發展,增進民生福祉,更能夠凝聚人心、樹立人之精神風貌。習近平文化思想以“兩個大局”為指向,意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升人民共同富裕和共建精神生活、鞏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理論上而言,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我國新時期文化建設、思想文化宣傳工作的行動指南,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建設中的里程碑。實踐層面上,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對我國思想文化事業所取得的歷史成就的總結與凝練,亦是國內外新形勢下全國人民創造性地實踐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的指引。

習近平文化思想精髓

“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強則民族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若是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在當今科學技術日益佔據社會主流發展地位的時代,文化更是起著引領價值觀念、主導思想潮流的重要作用。我國擁有五千多年的優秀文化傳統,淳厚和善的品質一直深深印烙在中華民族的秉性之中。在當今全球文化日益多樣、交流不斷深入的多元背景下,這種文化傳統更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起到了推動作用。

在2023年的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上,習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論觀點上的創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部署上的新要求,為新時代我國文化建設規劃了清晰的路線圖和任務書。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的思想保證、強大的精神力量以及有利的文化條件。開放是對外交流的重要舉措,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更是離不開中西方文明的相互借鑒。在交流與互鑒的過程中,每一個中國人在涉外事物中所展現出的文化自信與自覺,顯得尤為重要。

外語人才的使命與實踐

外語人才作為溝通國家與世界的生力軍,始終肩負著內傳外達的重要使命,國家始終高度重視外語人才的培育,並對他們寄予厚望。1862年,我國近代史上建立的第一所大學“京師同文館”就是一所外國語學校,中國共産黨在正式成立之前建立的上海外語學社(1920年)同樣是一所外國語學校。一百多年來,隨著我國國力的迅速增強,我國外語人才的使命已經從百年前最初迫切的“拿來主義”,向西方世界學習、大力引薦外國先進技術和追隨各種現代思潮,逐步轉變為樹立民族自信、弘揚民族文化,在處理國際關係、協調國際事務中秉持民族自覺,在相容並蓄、創建人類文明共同體理念下,做好涉外工作。

外語人才踐行民族文化自信,要充分認識到中國的優良文化。從建國初期的大力發展經濟,到改革開放後對西方國家各方面的追趕超越,我國已經崛起為世界大國,向外傳達我國思想文化已經成為當下的重要任務。儒家幾千年來的仁政思想主張寬厚仁愛應為人際交往、治國平天下、國際平等交流合作中的首要原則;道家物我唯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自然觀,對當下全球環境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更極具啟發意義;勤儉節約、吃苦耐勞等實幹精神更是國人不斷進取、實現家國富裕、屹立於世界東方的根本。不只有西服、高跟鞋才時尚,典雅的旗袍、大氣的漢服、英颯的馬面裙都在彰顯我國人民的審美品味和旨趣;美食不是西餐廳的才香甜,我國八大菜係各各色香味俱全又各具特色,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洋腔洋調曾在開放之初火熱,而現今漢語的抑揚頓挫、神韻煉達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來學習和研究,漢語正在以前所未有傳播速度和規模走向全世界。

外語人才的文化自覺意在對自己的文化有深刻的認識和理解之後,更好地把握自身文化的本質和價值,在不同時期和不同環境下,主動調整和改變自己的文化觀念和行為,以適應新的時代背景。文化自覺基於人們對自身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尊重,確立對本國民族和國家文化的自信,對自身文化發展規律有了較為全面的把握後,進而肩負起傳播和弘揚本民族和國家文化的擔當。文化自覺有助於個體和民族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保持文化獨立性和創新能力,為人類文明的進步作出貢獻。在中外交流中,有文化自覺意識的人,能夠在尊重他人的情況下,不卑不亢地使用有益於本國人民、符合本國人民行為和思維方式的方法解決問題,不迷失自我,亦不狂妄自大。

新時代的外語人才要始終秉持共同體理念。不同國家、民族和群體在文化、經濟、政治等各個層面上相互依賴、合作共贏和發展共贏。文化自信與自覺有助於深入認識自身文化優勢,增進內部凝聚力,促進共同體的發展。文化自覺促使人們不斷挖掘和傳承自身文化的優秀傳統,為命運共同體提供豐富的共同價值觀,提供精神支柱,從而引導人們共同追求和平、繁榮和進步。文化自覺更是在文化領域的創新精神,在實踐中創造性地將我國文化傳統和思想精神應運到新的不斷變化的情形之下,不斷賦予我們自身文化新的內涵與意義,增強我國在世界舞臺上的影響力。從全球視角來看,通過提高文化自覺,不同國家、民族和群體可以更好地傳承和發展自身文化,促進文化交流與融合,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

以外國文學研究為例,縱觀世界文學發展,各國文學作品展現出的異域文化異彩紛呈,從20世紀到21世紀,西方文學理論也出現由文本向文化研究的重要轉向。著名文學理論家J·希利斯·米勒指出,現在已經不可能“撇開理論的或者政治方面的思考而單純去研究文學了”,這一觀點高度契合習近平文化思想中強調的“文心即人心,人心即民心”,為國家立文學藝術要“心,為民族立魂”的使命擔當。在文藝研究與批評實踐中,外國文學研究學者也應在引鑒外國理論與研究的同時,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構建中國特色的文藝評論學理體系、話語體系和評價體系。聶珍釗創立的文學倫理學批評正是對這一理念的良好實踐。文學倫理學批評是由中國學者創立和不斷建構完善的文學研究理論,如今已經在世界範圍內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認可,並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國學者研究該理論,並且嘗試使用該理論從事文學研究和批評。這正是我們外語人踐行文化走出去、實踐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的優秀例證。

大道至簡,實幹為要

語言文字作為重要的交流工具,從人類文明誕生以來,一直承擔著思想和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語言文字在傳達資訊的同時,更涉及思維模式、文化傳統以及價值觀念等深層問題,它既承載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傳統,又面向未來,因其蘊含的思維模式而預示著國家和民族前進與發展的方向。外語工作者是從事涉外工作的主要群體,應主動承擔起傳播中華文化的責任,以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導自己的言行,致力於樹立我國良好的國家形象,促進中外文明交流與互鑒。具體而言,外語人應當深入學習我國的歷史文化,了解我國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培養自己的文化鑒賞力和批判思維;學習國際文化知識,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特點和風俗習慣,增強跨文化溝通能力。在面對不同文化時,要堅定自己的文化信仰,自信地傳播和弘揚中華文化;同時,尊重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保持開放的心態,學習和借鑒優秀的外來文化,促進文化交流與融合。

知之非難,行之不易。秉持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的準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是外語工作者的使命,亦是每一個中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


【責任編輯:蔣新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