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理論中國>

愛國衛生運動的發展歷程及其啟示

2024-05-22 16:52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黨史鉤沉】 

愛國衛生運動是我們黨把群眾路線運用於衛生防病工作的成功實踐,也是我國人民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70多年前,毛澤東同志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面對美國悍然發動的細菌戰,作出發起愛國衛生運動的重要指示,創造性地把黨的群眾路線與衛生防病結合起來,有效推動了我國衛生水準與群眾健康水準的提升,被讚譽為“新中國的衛生奇跡”。作為健康領域的中國創舉,70多年來,愛國衛生運動蔚然成風,已然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有機組成部分,回顧愛國衛生運動的發展歷程,總結成功經驗,有助於深刻理解其豐富內涵,為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提供啟示和借鑒。

新中國成立前的土地革命、抗日戰爭時期,戰爭頻發讓我國本不樂觀的衛生狀況雪上加霜,人民群眾疾病多發、死亡率高的問題甚為突出。為預防各類疫病發生,中國共産黨高度關注並積極干預衛生健康問題,從思考“革命中的衛生健康應該為誰服務”,到“紅軍的衛生工作是革命根據地的特殊環境下發展起來的”的經驗總結,無不體現了我們黨很早就十分重視衛生事業並積極開展工農群眾衛生運動的探索。譬如,1933年,毛澤東同志曾在《長岡鄉調查》中呼籲重視防疫,被中華蘇維埃政府採納。江西瑞金的“中央紅色醫院”成立,毛澤東同志指出,對疾病的預防和治療要結合進行,教育大家講衛生,要中西醫合作。此後,中央蘇區、陜甘寧邊區還專門成立衛生防疫機構,開展以消滅蚊蠅,防止霍亂、鼠疫為中心的軍民衛生運動。

愛國衛生運動的真正形成是在新中國成立伊始。當時,東北部分區域發生肺鼠疫,在毛澤東同志親自領導下,加之蘇聯醫療隊協同幫助,新中國首次傳染病疫情被迅速撲滅。隨後,衛生部明確了傳染病防治要求,把衛生防疫列為重大任務。1952年2月,隨著美軍在朝鮮戰場的失利,美軍嚴重違背國際法和人道主義,悍然對我國發動了細菌戰,在東北地區投放攜帶炭疽桿菌等十余種病菌的蒼蠅、跳蚤等,對我國人民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為了徹底打好反美生物戰,3月14日,以周恩來同志為主任的中央防疫委員會成立。隨即,劃定疫區等級、衛生偵察、預防注射、殺滅媒介動物、廣泛宣傳防疫知識等工作迅速展開。黨中央還特別強調科學防疫,執行嚴格的疫情報告制度,在發現疫情的地區實行局部封鎖隔離,切斷傳染源。在不久後召開的第二屆全國衛生會議上,毛澤東同志親筆題詞:“動員起來,講究衛生,減少疾病,提高健康水準,粉碎敵人的細菌戰爭。”“衛生工作與群眾性衛生運動相結合”在此次會議上被正式確定為衛生工作的一項基本原則。隨著相關活動的推進,“愛國衛生運動”逐漸深入人心,不僅有效防控了疫情,捍衛了國家安全、確保了軍民健康,同時也極大地激發了人民群眾將愛國保家與講究衛生緊密結合的熱情,為新中國衛生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奠定了有力的群眾基礎。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與變遷,愛國衛生運動的形式與內容也在不斷豐富和變化。1953年,中央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正式成立,負責在全國領導開展衛生大突擊和衛生大檢查。《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等文件也納入了愛國衛生運動的內容,強調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基本上消滅危害人民最嚴重的疾病,衛生防疫工作成為發展農業生産、保護農民身體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1958年,《中央關於在全國開展以除四害為中心的愛國衛生運動的通知》的發佈使愛國衛生運動再次掀起高潮。為解決廣大農村地區一無醫二無藥的窘境,一大批“赤腳醫生”經過短期培訓投身廣袤的農村大地,滿足了當時農村大多數群眾的初級醫護需要。這一時期,在黨中央及各級政府領導下,全國約6億人民參與到浩浩蕩蕩的愛國衛生運動中,在“見害就除,積極防病”“提倡衛生、撲滅危害”“以衛生為光榮,以不衛生為恥辱”等宣傳口號的鼓舞下,清垃圾、掃廁所、管集市、勤洗手、常消毒、凈餐館等衛生行動經常性開展,有效降低了蚊、蠅、鼠、蟑等病媒生物密度,徹底消滅了天花病毒,改變了舊中國衛生狀況差以及傳染病流行的狀況,城鄉面貌大有改觀,也起到移風易俗、改造社會的重要作用。

改革開放以後,愛國衛生運動的形式與手段進一步創新和完善。一度中斷的愛國衛生運動全面恢復,“除四害”“兩管五改”等活動陸續開展,“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1988年,全國人大七屆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把“開展群眾性衛生運動,保護人民健康”寫入憲法。同年,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正式成立。有關政策也逐步跟進完善,國務院發佈的《關於加強愛國衛生工作的決定》要求各級政府把愛國衛生工作納入社會發展規劃,切實加強領導,使衛生條件的改善與衛生水準的提高與四化建設同步發展。1990年起,“創建全國衛生城市”活動的開展和推廣使愛國衛生運動開始以城市為主要載體。進入21世紀後,愛國衛生運動上升到促進兩個文明建設提高全民素質的高度,“講文明、講衛生、講科學、樹新風”“門前三包”“四自一聯”等活動經常性開展,人居環境和衛生習慣得到進一步改善。200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提出“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將農村環境衛生與環境污染治理納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進一步推動了衛生城市和村鎮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愛國衛生運動,始終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開展愛國衛生運動,促進人民身心健康”。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新時期愛國衛生工作的意見》,要求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切實加強新時期愛國衛生工作。2016年,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召開,確定新時代衛生健康工作方針,出臺《“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此後健康中國建設上升到國家戰略。我國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應急機制不斷健全,以城鄉環境整治、健康教育、健康促進為載體和重點內容,推動從環境衛生治理向全面社會健康管理轉變。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深入開展健康中國行動和愛國衛生運動,倡導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為進一步紮實推動新時代愛國衛生運動注入了強大動力。愛國衛生運動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堅持預防為主,不斷與時俱進,不斷豐富工作內涵。

愛國衛生運動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是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體現,在一次次全民行動中保護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有力提升了人口素質,持續提高了我國衛生健康水準。2022年12月,在愛國衛生運動開展70週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始終堅守初心使命,傳承發揚優良傳統,豐富工作內涵,創新工作方式方法,為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作出新的貢獻”。研究和總結這一壯舉的發展歷程及其歷史經驗,對於在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弘揚愛國衛生運動優良傳統,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仍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開展愛國衛生運動需要充分融入國家發展戰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愛國衛生運動基本實現了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都組建清潔工作隊,日常衛生大掃除制度基本形成,堅持突擊運動與常態化保潔相結合的工作方式,堅持內外環境整治相協調,使得城鄉環境得到大大改善。20世紀90年代起,以創建全國衛生城市等為抓手的愛國衛生運動得到較快發展,廣大人民群眾以“人民城市人民建,建設城市為人民”的思想自覺積極參與,堅持自我管理、自我建設、自我負責的衛生治理新模式,為推動傳染病及流行病的防治工作起到積極示範作用。新時代愛國衛生運動既是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抓手,目前我國環境衛生長效管理以及健康素養提升仍存在一定短板,需要我們從源頭上做好應對各種複雜因素的統籌安排,引導個人主動踐行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大力推動“健康入萬策”等落地實施,紮實推進健康中國建設。

開展愛國衛生運動需要緊密依託基層社會治理體系。愛國衛生運動從誕生之日起就把愛國和衛生緊密聯繫起來,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響應並顯示出長久不衰的強大生命力。用革命精神把群眾組織起來,開展“除四害”運動成效顯著。這些家喻戶曉、人人動手的衛生活動將老百姓日常鍛鍊融入疾病預防體系當中,使得愛國衛生運動與基層治理工作相融合。新時代愛國衛生運動應以群眾期盼為導向,推動形成自上而下行政推動與自下而上主動參與相結合的群眾動員機制,進一步強化基層治理能力,逐步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最終形成平戰結合、節約集約、高效治理的強大合力。

開展愛國衛生運動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群眾首創精神。愛國衛生運動是增進人民群眾健康福祉的具體行動,重在人人關注、人人參與,最終實現人人共用。它既需要廣泛持續地動員和投入人力、物力,更要求講究實際成效、注重實幹巧幹,這就意味著必須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尊重群眾首創精神,不斷創新工作方式方法。20世紀50年代起開展的愛國衛生運動充分尊重人民意願,相信人民、依靠人民,讓廣大群眾都參與到這一社會實踐中,與“四化”建設同步。廣大人民群眾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同各種影響衛生健康的行為作鬥爭,各地創新手段、靈活施策、綜合整治,將大量簡單、實用的方法植入運動過程中,依靠技術力量提升效率,涌現出一大批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群眾公共衛生治理經驗。例如,針對當時嚴重危害群眾日常生活和健康的鼠害,廣大人民群眾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創造出諸如草鞋水缸法、竹片磚壓法、釣魚式捕鼠等方法,有效控制了鼠害滋生。新時代愛國衛生運動必須繼續堅持尊重人民群眾首創精神,激勵更多基層群眾參與到健康治理當中,同時適應數字時代新特點,依託新興資訊技術,加快從粗放型向精細化轉變,切實提高效果。

總之,愛國衛生運動是在黨和政府的堅定推動下,將我國政治優勢、制度優勢、組織優勢、文化優勢轉化為不斷增進人民群眾健康福祉的具體行動。新時代新征程,要站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深刻認識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的重大意義,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牢固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理念和公共衛生法治思維,讓愛國衛生運動成果更多更精準地惠及億萬人民,更好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作者:王培剛,係武漢大學人口與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本文係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戰略方向與動力機制研究”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