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理論中國>

中華美學傳統在現代的曲折展開與更生

2024-05-17 08:41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形成了自身的突出特性,也孕育了中華民族與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同的獨特審美意識或美學思想傳統,即中華美學傳統(或稱中國古典美學傳統)。不過,這種傳統是在清末民初借助於西方美學學科制度的鏡鑒作用而重構的。這意味著,中國古代誠然沒有産生過西方意義上的美學學科制度,但畢竟誕生了可與西方美學相媲美的獨特美學思想體系。這種美學思想體系一旦在同西方他者的鏡鑒中獲得自明,就在接下來與強勢湧來的西方美學學科制度的跨文化對話中、特別是在中國自己的現代美學的創構過程中,日益凸顯自身的獨特價值。

同時也應看到,正是在這個進程中,中華美學傳統的重構及其在中國現代美學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經歷了一番曲折的展開過程。這個過程,又是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即“兩個結合”在現代中國的歷史性進程緊密相連的。簡要回顧這個過程,可以分五個時段去認識。

清末民初至五四時期,中國現代美學的主要任務在於引入西方美學學科制度而創構中國現代美學,以及同時重構中國古典美學傳統。隨著西方美學學科制度從日本和歐洲引進,“美學”“三界革命”“文學革命”“美術革命”和“以美育代宗教”等現代美學和文藝思潮相繼掀起。與此同時,王國維、章太炎、熊十力、梁漱溟等也借助西方哲學和美學的“燭照”,重新“發現”中國古典美學傳統的獨特價值。例如王國維借助康得、黑格爾、席勒和叔本華等的美學思想而發現中國古代的“意境”“境界”概念具備現代價值,並提出“古雅”等新主張。

緊接著的是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這個時段的特點在於今顯古隱。今顯,是指以創構中的中國現代美學為顯形層面;古隱,是指以中國古典美學傳統為隱形層面。這個時段,現代美學發展成為“顯學”,而古典美學傳統重構還處在隱性地位。毛澤東同志於1938年正式提出:“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併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要求發展“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與中國氣派”。這就從“第一個結合”的高度,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重大命題,為來自西方的美學學科制度以及相關文藝理論指明瞭中國化這一正確路徑。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進一步確立了藝術美源於生活美而又高於生活美、典型化等基本原則。在這個時段,中國現代美學建構取得了突出實績:朱光潛《談美》《文藝心理學》《詩論》,鄧以蟄《藝術家的難關》,方東美《中國人生哲學概要》,蔡儀《新藝術論》《新美學》,開拓出引進西方現代美學而構建中國現代哲學和美學體系的新道路;與此同時,宗白華《論〈世説新語〉和晉人的美》《中國詩畫中所表現的空間意識》等系列論文,馮友蘭“貞元六書”,金岳霖《論道》《知識論》,賀麟《近代唯心論簡釋》等,從哲學與美學相關視角推動中國古典哲學和古典美學傳統的現代傳承和發展。但這個時段中國美學界的迫切任務在於創建中國現代美學構架,而中國古典美學的傳承和重構任務不得不推遲。

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中國美學進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體系建構時段。1956年至1957年間的美學討論,有利於活躍中國現代美學的自由討論氣氛,並在討論中初步形成了以唯物論為基礎的客觀社會論美學框架。但由於當時主要集中于美在客觀、主觀、抑或主客觀統一等哲學問題上,而忽略對中國古典美學傳統的深入辨析。這表明,在推進“第一個結合”的過程中,中國古典美學傳統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初步恢復和提升,但同中國現代美學的主導地位相比,仍處在潛隱或次要地位。

伴隨改革開放進程,20世紀80年代開始,以中國現代美學為主導因素、以中國古典美學傳統為輔助因素,呈現古今會談的特點。再度面向西方美學開放的中國現代美學,同復蘇中的中國古典美學傳統之間形成了平等會談的態勢。在這種新的中西美學會談語境中,朱光潛《談美書簡》《美學拾穗集》,宗白華《美學散步》《藝境》,蔡儀《美學原理》、《新美學》改寫本,王朝聞《論鳳姐》《審美心態》,蔣孔陽《德國古典美學》《先秦音樂美學思想論稿》《美學新論》,葉朗《中國小説美學》《中國美學史大綱》,胡經之《文藝美學》等著作陸續問世,一方面體現了調整和重構中國現代美學體系的鮮明意圖,另一方面展現出回頭探尋中國古典美學傳統的高度自覺。也正是在這種開放氛圍中,由王國維的“意境”和“境界”論發端、宗白華的“意境”論相繼起,出自中國古典美學的“意境”範疇終於被學術界共同指認為可以代表中國古典藝術特徵的核心範疇之一。而經過這番努力,中國古典美學傳統的地位和作用獲得新的明顯提升。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古典美學傳統在中國現代美學發展中確立起根性地位,呈現以古為根的新特點。隨著“第二個結合”的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生活獲得了新地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由此,中國古典美學傳統也獲得了新的重構機遇:“我們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中華美學講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講求言簡意賅、凝練節制,講求形神兼備、意境深遠,強調知、情、意、行相統一。”

在這種以古為根的氛圍中,以“中華美學精神”為核心的美學傳統,在中國現代美學體系構建中已經和正在獲得一種前所未有的關鍵地位,成為中國現代美學體系的根基所在。這是在時間上更久遠、在空間上更寬闊豐富以及在性質上更具認同性的民族美學傳統,在此意義上,已經可以稱其為中華美學傳統。

由此可見,伴隨“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進程,中華美學傳統在歷經百餘年曲折展開後終於獲得了根性地位,為中國現代美學發展打開了新的更生可能性。更生一詞有著日日更新的意思。由於重新溯洄于中華美學傳統這一古老的根源,中國現代美學以及中國當代文藝創作得以從中獲得自身的“重要源泉”“寶藏”,從而可以攜帶它們朝向日日更新的目標。

中華美學傳統要在新時代産生令人期待的更生作用,無疑需要做一些必要的基礎工作。首先,對美學中傳統的東西不能全盤照搬,而應當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特別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成果,對其加以分析和批判,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華。其次,吸取中華美學傳統的精華,並不意味著走“復古主義”的老路,而是將其中積極的和有創造力的成分提取出來,運用到當代社會生活的審美實踐中,並成為引導因素。這表明,對於中華美學傳統,需要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而融合到面向未來的當代生活世界。再次,具體就當代社會生活的美化以及文藝創作來説,“文”“文心”以及“尚文”等作為中華文明發展中的基礎性價值理念之一,應當重新起到比來自西方美學的“美”的概念更基本的作用。諸如“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文質彬彬”“文以載道”“文以明道”“文圓質方”等中華美學傳統命題,應當成為當代社會生活的價值理念的基本或核心成分。最後,中華美學傳統所崇尚的獨特價值理念,應當在人類共同價值觀的基點上,同當代世界多元美學價值理念相融通,在“文明互鑒”和“美美與共”中邁向“和而不同”的美學境界。正如宗白華指出:“將來的世界美學自當不拘于一時一地的藝術表現,而綜合全世界古今的藝術理想,融合貫通,求美學上最普遍的原理而不輕忽各個性的特殊風格……中國的藝術與美學理論也自有它偉大獨立的精神意義。所以中國的畫學對將來的世界美學自有它特殊重要的貢獻。”期待中華美學傳統能夠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全球人類文明互鑒中,發揮出應有的重要作用。

 (作者:王一川,係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文藝發展史與文藝高峰研究”首席專家、北京語言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