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理論中國>

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

2024-05-13 16:23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圖①:話劇《黃大年》的扮演者張儒碩(前)在分享感受。
  石天蛟攝
  圖②:復旦大學的同學們在楊浦濱江參觀。
  廖 恒攝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對學校思政課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舉世矚目成就為內容支撐,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力量根基,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守正創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不斷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

新時代新征程上,思政課建設面臨新形勢新任務,必須有新氣象新作為。近年來,多地高校探索以“大思政課”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吉林大學學生走進黃大年紀念館上思政課,復旦大學開通紅色巴士研學實踐專線……善用社會大課堂,搭建大資源平臺,學生們在了解國情民情中,更加堅定理想信念。

——編 者

吉林大學探索“館校聯動大思政課”

黃大年紀念館裏,迴響年輕的聲音

本報記者 汪志球 鄭智文

“地質宮,是長春地標建築,也是黃大年老師工作過的地方。”一大早,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張波帶領大一學生,前往地質宮大樓內的黃大年紀念館,上一堂特殊的思政課。

地質宮5樓的黃大年紀念館門口,黃大年雕像前,一如既往擺放著新鮮的花束。

“黃大年是地球物理學家,是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他放棄國外優越條件回到祖國,刻苦鑽研、不懈創新,帶領團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跟隨張波的講述,同學們認真記錄。

讓思政課走出校園,走入紀念館、博物館內,上好“館校聯動大思政課”,是吉林大學近年來推動大思政課創新的嘗試。“我們要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守正創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讓學生愛聽愛學、聽懂學會。”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石瑛説。

目前,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已在吉林楊靖宇幹部學院、黃大年紀念館等場館建立思政課實踐基地,推動“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

“同學們,這是于平教授,曾是黃大年老師的助手。”步入紀念館,張波介紹起今天的另一位授課教師——黃大年紀念館副館長、黃大年團隊成員于平。

面對青春洋溢的同學們,于平拋出一個問題,“你們對大學生活有怎樣的規劃?”

“好好學習,科研報國”“努力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同學們爭相發言。

“‘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這是黃大年老師在和你們差不多年紀時的回答,這個答案,他用一生來踐行。”于平加重了語氣。

在於平的講述中,同學們更加詳細地了解到,黃大年始終堅定地追尋理想,將熱情、精力和思考投入科學事業之中。回國7年間,他帶領400多位科學家創造了多項“中國第一”,推動中國進入“深地時代”。

“心有大我,至誠報國。這是黃大年一生的真實寫照。”于平説,“那麼,今天,你們應該怎麼做呢?”

“我想談談自己的想法。”舉手的是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研究生張儒碩。

“我讀大一時,參演學校原創話劇《黃大年》,並有幸成為黃大年老師的扮演者。現在我已經研三,即將步入社會,我選擇回到家鄉延吉市,服務家鄉建設。”張儒碩説,“傳承黃大年精神,要樹立遠大理想和家國情懷,把個人事業同祖國發展緊密連接在一起,以踏踏實實的成果去踐行、傳承。”

出演話劇的經歷,讓張儒碩對黃大年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吉林大學將大思政課搬上舞臺,學生們在創作、參演、觀看的過程中,深化理解認識。

“同學們的思考很好。傳承黃大年精神,要學習他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愛國情懷,學習他教書育人、敢為人先的敬業精神,學習他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高尚情操。”張波接著説,“對於你們而言,要從自己做起,從聽好每一堂課、做好每一件事做起,努力學習、錘鍊本領,成為棟樑之材。”

黃大年曾經的辦公室內,一面追思寄情墻上貼滿了便利貼,寫著人們對黃大年的追思之情。課程結束,這面墻上新增了數張便利貼,其中一張上未幹的墨跡清晰地寫著:“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

復旦大學開通研學實踐專線

乘紅色巴士,上一堂思政課

本報記者 丁雅誦

初夏的上海,樹影婆娑。復旦大學校門口,一輛巴士旁,學生們有序登車。

登車完畢,巴士緩緩行駛,一堂移動的思政課也隨之開啟。

“同學們好,歡迎乘坐紅色巴士研學實踐專線。”復旦大學博士生講師團講師李智傑的開場白吸引了大家的注意,“今天,我將帶領大家走進上海城市治理、基層黨建的第一線,感受超大城市治理的細節。”

“超大城市治理是許多國家面臨的挑戰。大家覺得主要存在哪些問題呢?”李智傑提問。

“人口過多”“交通擁堵”“大氣污染”……“針對超大城市治理,上海給出的答案之一是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李智傑説,“上海常住人口近2500萬,大到一棟樓宇的改造,小到一個垃圾桶的擺放,千萬個治理難題都集中在基層一線。”

如何加強城市社區黨建工作、推進基層治理?

不知不覺間,巴士來到了楊浦區濱江公共空間停車點。

陽光明媚,微風徐徐,漫步在濱江步道上,江水映襯著藍天,風景優美。從秦皇島路碼頭、毛麻倉庫,到楊樹浦水廠、祥泰木行,沿著步道,同學們邊看邊聽講解。

“不到江邊走一走,很難想像曾經的‘工業銹帶’,如今變成了‘生活秀帶’。”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博士研究生肖雨蒙説。

行走間,師生們來到“人人屋”黨群服務站。走進小屋、喝一杯水,疲憊一掃而空。

“自從正式運營以來,‘人人屋’全年無休,為居民和遊客提供休憩駐留、醫療救助等服務。”李智傑介紹。

“一個黨群服務站,就是一個市民群眾參與城市治理的平臺。”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碩士研究生薛昱很有感觸,對“人民城市為人民”有了更深的理解,“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是要解決實際問題、服務廣大群眾,真正把人民放在心上。”

離開楊浦區濱江公共空間,大家繼續前往下一個參觀點。

追尋著城市的紅色脈絡,紅色巴士研學實踐專線把城市地標的“點”與行車沿途的“線”相串聯,搭建起一堂堂移動的思政課:

在《共産黨宣言》展示館,學生們聆聽復旦大學老校長陳望道追尋真理的故事,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理想信仰愈發堅定;

在中國商飛設計研發中心,民用飛機國産化歷程讓學生們心潮澎湃,科研報國的種子在心中生根發芽;

…………

目前,紅色巴士研學實踐專線包括4個主題、13個場館,各黨團支部可以進行功能表式預約,自主定制實踐路線。

通過巴士上的“主題串講”、紅色地標中的“場館講解”,在情景交融中,理論學習變得有滋有味。

“我們的講解員來自復旦大學博士生講師團、‘星火’黨員志願服務隊等社團,他們結合自身專業特點,用青年人的視角,更生動、更立體地開展講解,實現了從傳統理論式的‘教’,到青年互動式的‘育’的轉換。”復旦大學《共産黨宣言》展示館“星火”黨員志願服務隊隊長蔡薛文介紹。

前不久,紅色巴士還走進中小學校,以“星火”隊帶動“小火苗”,引領中小學生行走上海、開展互動式研學,推進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近期復旦大學還創新打造“強國之路”大思政課,以“強國志引領報國行”為主線,集結校內外優勢資源,引導學生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深切感知新征程,把握時代脈搏、增強服務意識,堅定強國志向。

巴士上、場館中,同學們認真聆聽、仔細觀看,一張張年輕的臉龐映照著未來的希望,紅色基因正代代相傳。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