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理論中國>

馬克思的空間概念

2024-05-13 08:54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空間作為一個相對概念,是與時間相對的一種物質客觀存在形式。空間關涉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個方面,自身具有鮮明的理論特色。建構本土化的馬克思主義空間理論體系,既是當前中國學術界重要且緊迫的任務,也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學者的崇高使命。深入推進這一進程,需要回到馬克思的空間概念。重新思考馬克思的空間概念,既有利於深化馬克思主義空間理論的歷史性、關聯性和整體性研究,也可以為我們深刻理解“優化城鎮化空間佈局和形態”“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空間”等奠定堅實的理論根基。

空間概念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哲學根基。近幾十年來,資本的空間化批判、空間生産、城市權利、空間正義等,一直是哲學社會科學領域探討的熱點話題。新馬克思主義代表人物列斐伏爾、哈維、索亞和卡斯特爾,他們著力推進資本主義空間批判,討論空間生産、時空修復、不平衡地理髮展、空間正義、階級文化、都市社會、網路空間等問題。西方社會科學學者如阿爾都塞對資本主義社會結構性矛盾的空間化解讀,吉登斯以社會結構化理論討論現代性、全球化與資本主義之間的關係,韋伯探討資本主義如何通過作為空間形式之一的城市以及城市中的社會關係來進行階層分層和空間區位劃分;新城市社會學者強調全球資本的空間流動對於經濟增長、定居空間重構的關鍵決定作用;後馬克思激進社會學者福柯、德里達、鮑德里亞、維希留等通過對城市空間與景觀、文化空間、發展速度的空間診斷及現代性批判,探索空間政治學的解放邏輯。由此形成以諸如空間生産、歷史地理唯物主義等為主導的理論範式來分析社會發展變化。這些理論對馬克思的空間概念進行了拓展和發揮,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馬克思對於空間的唯物史觀洞見。

為此,我們需要重新回到馬克思的空間概念。在《關於伊壁鳩魯哲學的筆記》《自然哲學提綱》中,馬克思認為,“整個……自然由兩種東西構成:第一是物體,第二就是空虛的空間”“必定存在空虛的空間”“空間。即時的連續性”“空間和時間的即時的統一,確定空間——地點,確定時間——運動,它們的統一——物質”。在《博士論文》中,馬克思認為德謨克利特把時間排除在物質世界之外從而取消了時間,而在伊壁鳩魯那裏,從物質世界排除掉的時間成為“現象的絕對形式”,作為感性知覺的抽象形式,“人的感性就是形體化了的時間,就是感性世界自身的存在著的反映”。儘管這一時期馬克思沒有設專章討論空間(相反專門討論了時間),但他認為空間與時間、感性和物質世界緊密相關,於是就有了他後面提出的“感性的空間”。這些提法和論斷反映出馬克思並不是以現代物理學意義上的絕對空間來展開對空間的討論,而是從時間、原子的運動、自然界的物質存在以及表徵主客體統一的感性(與抽象物質和實體相對的人對外部世界的感覺知覺)來理解空間,空間是相對於感性而言的現象的純粹形式,感性是空間的來源。

馬克思的空間概念,在他對資本主義這一特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生産勞動的科學分析中獲得了更豐富和完整的內涵。

一方面,空間是勞動中的空間,勞動具有空間性。生産勞動不是抽象的、超歷史的存在,而是人的實踐活動和存在方式,它的目的是生産剩餘價值。“較多的工人在同一時間、同一空間(或者説同一勞動場所),為了生産同種商品,在同一資本家的指揮下工作,這在歷史上和邏輯上都是資本主義生産的起點。”資本主義生産具有空間性,資本家為了提高生産力獲取更多剩餘價值,不斷將這種空間性拓展至極致;協作“可以擴大勞動的空間範圍……協作可以與生産規模相比相對地在空間上縮小生産領域”,為了讓協作能夠發揮出更大生産力,“勞動者集結在一定的空間”,在與他人共同勞動中不斷擺脫自己單個人的局限性,擴大經由協作所産生力量發生作用的空間。

另一方面,空間是人的實踐活動包括生産、生活、交往等創造的表徵著人自身和社會發展可能性的領域,時間與空間在本質上是同一的。馬克思多次談到時間是人類發展的空間,資本主義社會財富的積累正是在社會自由時間中實現的,與此相伴隨的則是工人自由發展的空間被剝奪。資本邏輯的空間性表現在其為了追求價值會不顧一切突破空間界限,“力求用時間去更多地消滅空間”,從而實現對包括新市場以及社會生活各層面的滲透。而只有到了生産力高度發展和各民族交往普遍實現即“地域性的個人為世界歷史性的、經驗上普遍的個人所代替”的時候,個人的存在是世界歷史性的時候,資本邏輯才能真正被揚棄。世界歷史性的個人突破了地域性的限制,不斷生産出自己的全面性和新的社會關係,實現對自身(即資本主義文明所造就的自由時間被竊取、發展空間被剝奪的孤立的片面的個人)的超越。

上述討論為我們理解馬克思空間概念提供了一條基本線索,並揭示了空間的唯物史觀意蘊。馬克思是從人類生産勞動實踐出發討論空間,空間不是天然的存在,而是人以一定自然環境為基本前提的實踐活動所創造出來的,它是人的實踐存在方式。空間具有歷史性、社會性和關係性,人在實踐中既創造自由時間,也創造自由發展的空間。空間既是社會關係的産物和社會再生産的場所,也是人類實現自由的場所,隨著生産力的發展和社會關係的變革,人類將逐漸從生産勞動中解放出來,擁有更多的自由時間,這種自由時間是個體實現自我發展和社會參與的空間。空間同時也是社會變革的場域以及社會結構的表徵,個體、群體在實踐基礎之上形成的社會關係構成社會結構——以關係樣態存在的社會空間,成為社會歷史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隨著經濟發展、人口變化、技術進步等産生的社會結構的演變,空間成為揭示社會歷史發展規律及其演進機制的重要途徑。

概言之,馬克思空間概念給我們科學的方法論啟示:具有革命性意義的實踐是空間的基礎,空間是把握社會演進機制的重要視角。對於中國來説,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空間,需要梳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空間邏輯、空間動力和空間變革,積極推進中國馬克思主義空間理論體系的建構。

 (作者:董慧,係華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