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理論中國>

新質生産力是馬克思主義生産力理論的重要創新

2024-05-11 13:23

來源:理論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作者:季正聚 王瀟銳,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四研究部副研究員

文章來源:《中國黨政幹部論壇》2024年第4期

生産力概念是馬克思恩格斯構建其唯物史觀的基石性概念,生産力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基礎性理論。習近平總書記基於紮實推進高品質發展的新時代要求,創造性地提出發展新質生産力,指出“新質生産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産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品質特徵,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産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産要素創新性配置、産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産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誌,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産力”(“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 紮實推進高品質發展”,《人民日報》2024年2月2日),系統闡述了新質生産力的形成條件與內生動力、基本特徵與主要表現、理論價值與實踐指向等,科學回答了新時代新征程發展什麼樣的生産力以及如何實現發展這一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新質生産力的提出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又一重大理論成果,為馬克思主義生産力理論注入了新的內涵。

一、以創新為主導發展新質生産力,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産力發展動力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産力在社會發展中起決定性作用,“人們所達到的生産力的總和決定著社會狀況”(《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3頁)。而生産力水準的高低取決於多種因素,“勞動生産力是由多種情況決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的發展水準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生産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産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頁)。科學的發展水準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越高,生産力越發達。在決定生産力的諸多因素中,馬克思恩格斯著重討論了科學技術的革命性推動作用,認為“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2頁),“作為獨立的力量被併入勞動過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43頁),是極其重要的生産力。在馬克思恩格斯探討的資本主義大工業語境下,科學技術對於生産力的推動作用主要表現為在引入創新性技術和工藝情況下固定資本的不斷更新。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勞動生産力不斷提高,推動社會向前發展。

新質生産力的著眼點在於“創新”,關鍵點在於“質優”,旨在塑造一條以創新推動質優、以質優支撐創新的生産力發展路徑。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分析國際科技創新競爭態勢,綜合研判國內外發展形勢,反覆強調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明確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全面落實一系列科技創新工作部署。就發展新質生産力這一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産力加快發展”(“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 紮實推進高品質發展”,《人民日報》2024年2月2日)。以創新為主導發展新質生産力,就是要充分發揮科技是第一生産力、創新是第一動力的關鍵作用。對此,要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以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作為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點領域,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使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緊緊圍繞經濟競爭力的核心關鍵、社會發展的瓶頸制約、國家安全的重大挑戰,強化事關發展全局的基礎研究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以此破解經濟發展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和活力;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産業和産業鏈上,改造提升傳統産業,培育壯大新興産業,佈局建設未來産業,完善現代化産業體系;充分發揮數據作為新型生産要素的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廣覆蓋性優勢,改造提升傳統産業的支點,不斷培育新經濟增長點,催生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産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産力順暢流動。綜上,以創新為主導發展新質生産力,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産力發展動力的理論。

二、以高科技、高效能、高品質為特徵發展新質生産力,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産力發展原則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産力的發展和革命階級的形成是社會的共産主義改造的物質前提,在廢除了私有制的未來社會中,大工業造成的生産力和私有制的矛盾將徹底消除,展現出“由社會全體成員組成的共同聯合體來共同地和有計劃地利用生産力;把生産發展到能夠滿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規模;結束犧牲一些人的利益來滿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狀況;徹底消滅階級和階級對立;通過消除舊的分工,通過産業教育、變換工種、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通過城鄉的融合,使社會全體成員的才能得到全面發展”(《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9頁)的社會圖景,由此描繪了“自由的、無阻礙的、不斷進步的和全面的發展”(《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9頁)的未來社會生産力發展目標。關於如何實現這一目標,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一系列發展原則,包括:要以技術革新促進社會生産力快速發展,“勞動資料大部分都因為産業進步而不斷變革”(《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0頁);生産關係要不斷適應生産力發展狀況,這就要求經濟運作和經濟關係保持協調,從而使社會化大生産順利進行,避免生産過剩和生産不足導致的發展失調;生産力的發展要不斷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我們對自然界的整個支配作用,就在於我們比其他一切生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0頁);生産力的發展要保證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而非特殊階級,並在開放的世界文明中惠及全世界人民,“這是以生産力的普遍發展和與此相聯繫的世界交往為前提”(《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9頁)。習近平總書記將這些原則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語境下進行了豐富與發展,明確為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新發展理念的指導原則。

新質生産力以高科技、高效能、高品質為特徵,實質上是在生産力層面對新發展理念的進一步理論闡釋與實踐部署,是對經典作家所描述的“自由的、無阻礙的、不斷進步的和全面的”生産力發展的新時代踐行。其中,高科技反映了新質生産力的“成色”,生産力的科技成色越高,其賦能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的能力就越強,要以創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充分發揮國家作為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以科技創新帶動産業創新,聚焦現代産業體系中的“卡脖子”技術瓶頸與技術短板,形成一批原創性、引領性、顛覆性前沿技術的突破成果,例如類腦智慧、量子資訊、基因技術、未來網路、深海探索、空天開發等未來産業重點科技領域,推動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加快科技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高效能反映了新質生産力的“底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發展是高品質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産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産力”(“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 紮實推進高品質發展”,《人民日報》2024年2月2日)。要堅持以綠色環保、低碳迴圈、低投入低耗能、高回報高效率的生産模式代替傳統的、粗放的、高消耗的生産模式,著力打造新一代資訊技術、人工智慧、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新增長引擎,推動實現綠色、智慧等領域的重大技術變革,推進經濟、能源、産業結構轉型升級,加快實現生産力高效能綠色化轉型升級。高品質反映了新質生産力的“本色”,新質生産力的本質屬性在於實現“質”的變革、突破和躍升,要以高水準、高效率、高性能、高素質、高安全性、高環保性等為標準推進生産力發展,在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中提升生産能力,在加強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和高水準對外開放中發揮生産優勢,在供給側與需求側動態平衡中優化生産結構,在高品質發展和高水準安全的相互促進中錨定生産方向,在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有機結合中完善生産機制。綜上,以高科技、高效能、高品質為特徵發展新質生産力,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産力發展原則的理論。

三、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發展新質生産力,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産力發展過程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指出,生産力發展的重要內容就是生産力要素的發展,“生産力,即生産能力及其要素的發展”(《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00頁)。生産力既包括主體性人的因素,也包括客體性物的因素,由三個方面要素即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構成,生産力的發展就是勞動者利用勞動資料作用於勞動對象的過程。“過程的所有這三個要素:過程的主體即勞動,勞動的要素即作為勞動作用對象的勞動材料和勞動藉以作用的勞動資料,共同組成一個中性結果—産品”。在生産力發展過程中,勞動者與勞動資料的結合反映了人的主體性,勞動者是人類歷史的創造者,是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6頁)。勞動者與勞動對象的結合反映了生産力的客觀現實性,勞動者作用於勞動對象的生産性勞動是基於既定的客觀歷史條件和社會條件的,“生産力是人們應用能力的結果,但是這種能力本身決定於人們所處的條件,決定於先前已經獲得的生産力,決定於在他們以前已經存在、不是由他們創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創立的社會形式”(《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頁)。勞動資料與勞動對象的結合反映了生産力發展的變革性與階段性,“勞動資料不僅是人類勞動力發展的測量器,而且是勞動藉以進行的社會關係的指示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0頁),“手推磨産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産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2頁)。在每一次科技浪潮的席捲下,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得到革命性迭代更新,促成了生産過程的全方面升級進步,從而促進了社會生産力的極大發展。

新質生産力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相較于生産力“發展”,“躍升”這一概念更加強調生産力在“質”上的飛躍和創新驅動下的升級,與“新”“質”在概念論上形成呼應。一方面,新質生産力強調諸要素各自實現躍升,表現為:勞動者素質實現躍升,即熟練運用科學技術、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創新型工具和生産資料,形成科技勞動、資訊勞動、數字勞動等創新性勞動,作為複雜勞動形成倍加於簡單勞動的價值,為使用價值的創新和價值的增值開闢新的空間;勞動資料技術含量實現躍升,即吸納最新最先進的科技成果,有效利用人工智慧、數據要素等新型生産要素的技術優勢,以大數據、雲計算、類腦智慧、量子資訊等技術迭代釋放生産空間,擴大生産領域,為新質生産力的形成與極大發展提供物質條件;勞動對象的形式和內容實現躍升,即拓展更廣範圍、更多種類、更豐富形式的勞動客體,運用新技術手段,形成更高效能、更深融合、更具競爭力的生産力,不斷開闢生産活動的新領域新賽道。另一方面,新質生産力強調要素與要素之間的優化組合實現躍升,即以創新為動力和紐帶,打通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要素優化配置的合理渠道並暢通迴圈,激發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和數據等生産要素活力,完善體制機制建設,以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産要素創新性配置、産業深度轉型升級催生具備新質生産力屬性的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綜上,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發展新質生産力,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産力發展過程的理論。

四、以新質生産力推動實現高品質發展,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産力發展目的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指出,未來新社會的創建一方面以生産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為前提,“如果沒有這種發展,那就只會有貧窮、極端貧困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必須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鬥爭,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要死灰複燃”(《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8頁);另一方面以同生産力的普遍發展相聯繫的世界交往為前提,共産主義是無産階級的事業,這個事業“只有作為‘世界歷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實現”(同上,第539頁)。在滿足了這兩個前提條件的未來社會中,社會生産的目的不再是為生産交換價值和使用價值而勞動,而是變成了滿足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的需要。“通過有計劃地利用和進一步發展一切社會成員的現有的巨大生産力,在人人都必須勞動的條件下,人人也都將同等地、愈益豐富地得到生活資料、享受資料、發展和表現一切體力和智力所需的資料”(《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09—710頁),“只有這樣的條件,才能為一個更高級的、以每一個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建立現實基礎”(《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3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確了進入新時代、新發展階段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歷史方位,而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共産主義目標落實到新時代、新發展階段,就是要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斷推進實現高品質發展,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發展新質生産力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品質發展需要新的生産力理論來指導,而新質生産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並展示出對高品質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需要我們從理論上進行總結、概括,用以指導新的發展實踐。”(“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 紮實推進高品質發展”,《人民日報》2024年2月2日)高品質發展要求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落實到生産力層面,即是要發揮新質生産力的高科技、高效能、高品質優勢,推動傳統産業轉型升級、賦能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佈局培育未來産業。高品質發展要求推進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落實到生産力層面,即是要發展具有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屬性的新質生産力,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新動能。高品質發展要求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落實到生産力層面,即是要在供給側增強新質生産力的有效供給,在需求側提升新質産品的有效需求,不斷推進社會再生産的良性迴圈。高品質發展要求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準開放,落實到生産力層面,即是要以發展新質生産力為核心,在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上深耕細作,深化與發展新質生産力相配套的人才、創新、要素市場等方面的體制機制改革,助力我國在全球激烈競爭中佔領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的制高點。高品質發展要求統籌高品質發展和高水準安全,落實到生産力層面,即是要圍繞發展新質生産力佈局産業鏈,提升産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準,保證産業體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綜上,以新質生産力推動實現高品質發展,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産力發展目的的理論。

五、形成與新質生産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産關係,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産力發展規律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指出,生産力決定生産關係,生産關係反作用於生産力,生産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産力的發展狀況,這是人類社會普遍具有的經濟規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認識和把握生産力發展規律,始終強調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不斷適應社會生産力發展調整生産關係,不斷適應經濟基礎發展完善上層建築。新質生産力的形成以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産要素創新性配置、産業深度轉型升級為前提,這必然要求形成與完善科技創新體制、生産要素配置方式、産業轉型升級相適應的新型生産關係。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質生産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産關係。要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等改革,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産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創新生産要素配置方式,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産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産力順暢流動。同時,要擴大高水準對外開放,為發展新質生産力營造良好國際環境。”(“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 紮實推進高品質發展”,《人民日報》2024年2月2日)

新質生産力的本質是先進生産力,中國共産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産力的發展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深刻蘊含著發展先進生産力的制度優勢。“制度優勢是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19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把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的顯著優勢”(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年版,第270—271頁)。因此,形成與新質生産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産關係,必須切實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激發社會生産力發展活力,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要求。要發揮黨的堅強領導的制度優勢,確保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落到實處,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動能不斷釋放;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更加科學、精準地解決發展新質生産力和新型生産關係過程中的難題和大事,更加高效地將市場經濟體制的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發揮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制度優勢,充分釋放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動能,調動新質生産力主體的活力和創造力;發揮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優勢,確保生産要素所有權存在的合理合法性,保證生産要素配置公平正義;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形成政府與市場協同發力的比較優勢,發揮各生産要素促進新質生産力發展的積極作用;發揮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優勢,健全完善新型生産關係治理體系;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逐步形成基於國內市場的強大新質生産能力和內需潛力,在促進全球要素資源整合創新中佔據優勢。綜上,形成與新質生産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産關係,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産力發展規律的理論。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