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理論中國> 理論熱點>

努力讓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

2023-05-12 16:02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物質財富要極大豐富,精神財富也要極大豐富。”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了未來五年我國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從需求側與供給側協同發力,不斷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

精神文化生活是人民群眾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影響。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把追求美好的精神文化生活納入人生發展和社會理想之中。中國共産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是一個具有高度文化自覺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始終致力於建設一個文化繁榮、文明興盛的社會主義中國。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水準不斷提升,精神文化生活也更加豐富多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個文明都要搞好,這是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取得的寶貴歷史經驗,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新變化,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越來越強烈,對精神文化生活更加看重,文化需求高品質、個性化的特點更加明顯。新時代十年,我國文化建設在正本清源、守正創新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呈現出更加繁榮、蓬勃發展的生動景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精神面貌更加奮發昂揚。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産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並深刻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鮮明特色就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我們要在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文化建設是培根鑄魂、凝神聚力的重要事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只有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才能確保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健康發展,才能為人民群眾提供更高品質的精神食糧。我們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使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更加鞏固;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到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産品創作生産傳播全過程;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充分尊重和發揮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與首創精神,調動人民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要發揮好精神文化産品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運用各類文化形式,形成有利於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生活情景和社會氛圍。

文化來源於人民、屬於人民,必須服務人民、惠及人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讓人民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品質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需要統籌需求引導與供給支撐,實現需求側和供給側協同發力。從需求側看,就是要以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為著力點,大力提高文化創新創造能力。要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深入調查研究,梳理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急難愁盼問題。建立健全群眾需求反饋機制,推廣“訂單式”“功能表式”“預約式”服務,推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創新開展文化服務,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從供給側看,就是要研判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發展的新特徵新趨勢,努力提供更高品質的文化産品和文化服務。要強化高品質的文化供給,健全現代文化産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優化産業結構佈局,擴大城鄉居民文化消費,提升産業發展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深化文化領域體制機制改革,完善文化經濟政策,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産力,不斷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大力推動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文化惠民工程等重大部署落實落地,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以高品質文化供給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

(作者為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