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建構具有世界意義的中國哲學
馬克思在《萊茵報》時期對思想與現實、哲學與時代的關係作出清晰界定,明確提出了“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這一主張,他據此還呼籲,“哲學不再是同其他各特定體系相對的特定體系,而變成面對世界的一般哲學,變成當代世界的哲學”。馬克思的這一主張顯然是對當時的德國哲學脫離現實、沉醉於玄思冥想的深刻批判,但更重要的是強調了哲學的本質乃是“文化的活的靈魂”,體現了哲學的本質就是時代的精神,哲學的使命就是為人類未來的發展提供理論支撐。今天,我們在建構具有世界意義的中國哲學的時候,馬克思的這一思想對我們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一
這裡首先遇到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如何理解和界定中國哲學。我們知道,中國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始於1912年建立的北京大學哲學門,從此之後關於如何理解中國哲學始終存在著爭議。爭論的焦點是把中國哲學看作是中國原來固有的哲學思維,還是把它視為正在現代中國開展的哲學活動。這個關鍵問題是我們現在建構具有世界意義的中國哲學必須厘清的任務。
如果堅持前一種認識,實際上是把中國哲學當作被古代漢語所包裹的一堆知識,它們原先多存在於“經學”之中,只是現在被當作了“中國哲學史”的研究對象而已。質言之,這種觀點及其做法實際上是把中國哲學當作“過去的學問”。這樣説並不意味著是對中國哲學史研究本身及其意義的否定,而是説把哲學史的研究當作中國哲學研究的全部,實則涵有一個很嚴重的後果,這就是哲學的創造性思維活動與史學工作並沒有本質的區別,倘若期待中國哲學在當今中國的社會實踐中發揮應有的作用,那麼,現在的這種研究方式肯定不能滿足這個要求。實際上,這種研究方式只是中國文化傳統中的一部分,而另外相當大的部分則是教化,它發揮著引導人生的傳道、釋疑、解惑的作用,是一種“活的哲學”,對廣義的文化和社會實踐發揮了巨大作用,更直接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本質屬性。
如果我們持後一種觀點,那自然就會把哲學視為是對整個客觀環境的理論自覺,視為一種時代精神,並且還是作為正在思維著的精神。這樣,中國哲學就是中國文化的活的靈魂,雖然它表現為理論形態,但它的精神卻是面向自然、面向人生、面向當下中國社會實踐的,並且要為現實的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具有重大的現實價值和深遠的歷史意義。顯而易見,這裡要求哲學具有時代性、實踐性和社會性的特徵,它們必然使人們認識到,哲學不是簡單的文本分析,不是脫離社會現實生活的某種遐想,更不是一些抽象概念的堆砌,而是一門活生生的學問。從這個意義上講,哲學之所以能夠成為一門綿延幾千年而不衰的學科,不在於它是一門深思熟慮、局限于象牙塔裏的學問,更重要的在於它直接面對現實,是社會現實生活在我們思想中的直接反映,並且通過人們的理性思考和創造性的勞動,表現為一種觀念形態,其反映越深刻,表述越正確,對社會實踐所發揮的作用就越大。所以,只有面向現實、反思現實,形成思想深邃、內容豐富、邏輯嚴謹的哲學理論,才能為社會發展提供理論導向和支撐。
很顯然,後一種觀點所強調的是哲學具有的時代性、實踐性和社會性的特徵,這既符合哲學的本質,也與黨和廣大人民群眾對哲學的期待相一致。現在的問題是,哲學除了上述幾個特徵以外,它還有著與一般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相區別的整全性,其研究受到現時代科學知識的挑戰,以及有關哲學存在的民族性與世界性不相統一的爭議,這些問題亟待厘清,然後我們才會有明確的導向和清晰的闡述。
二
關於哲學的整全性,我們理應承認哲學是一門百科全書式的學問,它以人類一切知識,其中包括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成果為基礎,把對人類實踐活動的總體反思當作自己的職責。這樣,與其他門類的學科相比,哲學只能退居於黑格爾所説的“密納爾瓦的貓頭鷹”的地位。這就是説,哲學不同於其他各門具體學科,它是一種反思的學問,它的發問、分析和解決問題之道總是與現實有些距離。要發揮哲學的功能,讓哲學回到實踐中並且去指導實踐,中間需要經過一些環節。這樣,哲學不是簡單地跟在某個具體實踐活動或某門學科後面,人云亦云,而是要經過不斷思考和分析,以特有的反思方式去關注、分析不斷變化和發展的實踐活動,最終提出自己的判斷以指導實踐。這樣,哲學層面的論述就必須站在全局和歷史的高度,而不能局限于一時一地的界限之內。
關於哲學所面臨現代科學的挑戰,這是一個無可爭議的事實。現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迅猛發展,已經形成了以“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為基礎的知識整體,這在很大程度上改變、更新了當代的知識面貌、知識結構和研究方法。反觀現代哲學的研究則沒有跟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發展步伐,與發達國家相比較,我們的哲學研究在這方面所面臨的困境更為明顯。哲學與當代科學知識相脫節,就必定沒有能力反思當代知識成就以及由此引起的社會變革,就必定會遠離時代精神,就必定不能承擔它本應承擔的歷史使命。因此,恢復哲學的愛智求真的本質,呼籲哲學家堅持以天下學術為己任的胸懷,必定會要求當代哲學與當代科學實現深度融合。走出以哲學原理和哲學史為主要研究方式的樊籬,重新厘定哲學體系的邊界,擴展哲學學術體系的知識視域,這是當代哲學家回應這一挑戰的不二選擇。
關於哲學所存在的民族性與世界性不相統一的問題,這是在歷史中所形成的表面現象。如果我們縱觀世界各國哲學史的發展,尤其是代表東西文明的中國哲學史和西方哲學史,並不存在某種完全局限于某個民族、某個國家或地域的哲學,無論是希臘文明與希伯來文明的結合,還是中華文明吸收古印度文明的成果——佛教,都充分表明哲學在世界範圍的發展是動態的、聯繫著的,而不是各個民族彼此隔離、互不聯繫的學問。今天的世界哲學的範式恰恰是世界上各個民族、各種文明兩千年來不斷互相學習、互相融合的結果,尤其是近代以來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的快速發展已經徹底改變了過去那種相互隔絕、互不往來的空間關係,因而我們現在討論的當代中國哲學建構也必定會沿著這條道路發展下去。
由此我們清楚地看到,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提出的“建立當代世界的哲學”的主張在今天具有十分明顯的現實意義,其原因在於:一是當今世界各國人民的聯繫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為密切;二是馬克思對哲學本質的深刻洞察。在馬克思看來,精神的本質就是人對外在性、異己性的克服和揚棄,在精神上爭取獲得擺脫外在束縛的非依賴性。更為重要的是,馬克思終生都在爭取全人類的解放,他在呼籲建立“世界的一般哲學”時,是特別強調要克服不同國家、不同民族間的文化差異,突出了“世界的哲學”所具有的世界普遍性的本質要求。這樣,體現為時代精神的世界哲學,就是全世界無産者藉以獲得自我意識和自身覺醒的武器。馬克思對精神概念的這一詮釋以及在此基礎上提出建立當代世界哲學的主張,不僅是馬克思對狹隘民族性的批判,而且還彰顯出他對民族精神與世界精神的關係、某一國家特殊的文化傳統與全人類的普遍理想之關係的辯證認識,突出了精神的偉大只有在全人類的解放事業中才能得到實現的崇高理想。
三
馬克思的這一主張對我們今天建構具有世界意義的中國哲學有許多啟示意義,尤其是在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方面,其意義更加突出,我們在建構中國自主的哲學知識體系時就應當思考當今中國哲學的世界意義,力圖為人類世界觀、歷史觀、價值觀的建構提供新的理論視域。
首先,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人類原有的知識面貌和結構已經發生巨大變化,它催生著哲學範式的變革,激勵著當代哲學家要有一種真正的思想範式的轉換。這種轉換首先是一種在認識論、方法論和思想觀念上的創新,然後才能做到學術上的建構。要做到這一步,首先就要求克服我們自身的思想僵化,在學科發展和建設中確立創造的精神和勇氣。“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中國哲學的發展雖然面臨不少困難,但我們相信,只要我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問題為導向,從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挖掘新材料、新內容,提出新思路、新理念、新方法,就一定能提煉出有真知灼見的新理論、新學説,為建構中國自主的哲學知識體系作出應有的貢獻,為當代世界哲學的發展提供我們的思想資源和理論資源。
其次,建構具有世界意義的中國哲學,不僅是新時代提出的新要求,而且也是當代哲學家義不容辭的歷史使命。馬克思所追求的世界哲學不可能也不應當是一個取消不同傳統和思想之差異的統一整體,而是一個動態的實踐過程,是其中相同之物和不同之物通過相互揚棄而達到的相互統一。我們建構新時代的中國哲學不僅要超越前人“外之既不後於世界之思潮,內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脈”的志向,更重要的目的在於推動世界性的哲學和文化之形成。在這方面我們要秉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這一重要論述,即: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以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勇於接受先進文化,達到思想高遠而深刻,學術精湛而廣博,最終不僅能造福于中華民族,而且還會有利於全人類的福祉。
最後,建構具有世界意義的中國哲學,更要求我們確立文化自信。哲學説到底不僅是時代精神的體現,也是民族精神的凝聚,每一個民族都要從自己所處的時代、環境去思考自身的生存境遇,並由此去建構、發展自己的哲學,以此去指導自身的實踐。這裡的關鍵是要注意處理好“民族性與世界性”“時代性與永恒性”等問題,尤其是要著力解決哲學理論與生活實踐的關係問題。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點就是學以致用、知行合一,而西方哲學的脫離現實、沉醉於邏輯思辨的特點則有意無意地削弱了我們的這一傳統,因此,揚我之長、避彼之短,是我們建構中國自主的哲學知識體系的基本立場。我們只有積極主動地繼承中華文化的優秀基因,才能不忘根本,真正推進中國哲學事業的發展;也只有在此基礎上,我們才能推進中華文化在當代社會的創新發展,與其他文明體系一道促進全人類的精神發展,建立一個“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給我們建構具有世界意義的中國哲學創造了良好環境,為我們理論創新、學術繁榮提供了源頭活水。“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産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産生思想的時代。”我們必須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不畏艱辛、潛心研究,努力揭示我國社會發展、人類社會發展的大邏輯、大趨勢,用發展著的理論去指導發展著的實踐,真正做到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擔負起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在新時代再創中國哲學的輝煌!
(作者:謝地坤,係中國人民大學傑出學者、特聘傑出人文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