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范教授的“一公里”爬得很辛苦,但他仍堅持認為,未來三到五年內,公務員財産公示“還是會朝這個方向進步”。儘管類似以“打賭”方式表達對公共政策的期待的做法,未必完全可取,但爬行背後的堅持仍讓人動容。
輸了賭局,精神贏讚
范忠信説,他的初衷是“只想到履行諾言,實行自罰;附帶表達願望”。但從輿論反應看,公眾更傾向於將它看作是一種“行為藝術”:它看似有些“愚笨”,為了一個預言連尊嚴都搭進去,太不值了,可實質上,這也是種迂迴的訴求表達,是在表達一種敦促,提供一種隱喻,那就是——公務員財産公開應積極推進,而不應給人感覺是在“爬行”。[詳細]
有關“官員財産公開”的賭約,在網際網路上獲得幾乎一邊倒的支援。無論輸贏,范在道德上都可立於“不敗之地”。作為一個知名的法學教授,相信范忠信當初應該知道自己贏得賭約的可能性並不大,因為改革不是數學題,不可能對其做準確的時間預測,中國政治和社會的複雜性更不可能被精確計算出來。[詳細]
爬行諫言是一種帶著訴求的聲音
可以説,這是一個人的表現,卻是所有人的訴求,因為在每人個人心中,都有一股踐諾爬行式諫言的衝動。
眾所週知,官員財産公開被稱為“陽光法案”,是舉世公認的反腐利器,其有效性得到了充分的證明。不實行官員財産公開制度,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就無法很好地實現;不實行官員財産公開,就無法將權力曬在陽光下。陽光是最好的反腐劑,也正是因為如此,公眾對推行這種制度給予高度期待。
一項調查顯示,92.4%的人認為有必要在全國範圍內建立官員財産申報制度,其中64.9%的人認為非常有必要。特別是近期以來,一系列“房姐”、 “房叔”、“表哥”被查,更顯示出官員財産公開的緊迫性和必要性。[詳細]
20年了,財産公示一直在摸石頭
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官員財産公示這一“政治常識”,在我國依然沒有得到制度層面的回應。
儘管自1995年以來,類似《黨政幹部報告個人有關事項的規定》下發了好幾通。同時,新疆阿勒泰、江蘇淮安、浙江慈溪等地方也相繼就官員財産公示制度進行過試點,但不客氣地説,所有這些形式大於實質:試點官員財産及個人資訊要麼只申報不公示,導致公眾缺乏有效的監督途徑;要麼公示的範圍過窄,僅公佈一部分或僅限于很小的範圍。以至於20年過去了,官員財産公示制度依舊處在“摸石頭”階段,一直未能“過河”。[詳細]
公示與賭約不遠處的交叉點
無論是各地財産公開嘗試的起伏,還是范教授輸掉賭約,隱隱約約中,它們其實都指向一個並不遙遠的交叉點,也就是説,在公務員財産公示的問題上,儘管阻力依然很大,甚至不免磕磕絆絆,但卻正在形成普遍的社會共識。而這,也是切實推動國內公務員財産公開的堅實民意基礎。
一方面,公務員財産公示是政治開放的應有之義,是現代社會從事公務人員的職責和義務。這種公開,不僅符合現代社會政治運作的基本倫理,也關涉到公共權力與私人利益之間界限的厘清。越是早公開、徹底公開,則公權力的權威和公信力就越強。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公務員財産公示在技術層面上亦不成為問題。當然,目標再正確的事情,也要考慮整個社會的承受力,也需要循序漸進。[詳細]
(編輯:楊公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