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圖片



霧霾襲城 困局何解

標題圖片
 

聚焦

  • 從20日夜間開始,東北三省大部分地區無一倖免地被霧霾天氣所籠罩,至今沒有消散跡象。霧霾鎖國,黑龍江除省內所有高速公路全線封閉、機場關閉外,省會城市哈爾濱公交線路依然部分停運,哈爾濱的公交車也在大霧中跑丟。初中、小學和幼兒園繼續停課。清早,匆匆出行的長春市民走出家門發現白茫茫一片大霧模糊了視線,只有刺鼻的空氣提醒著現實世界依舊存在。看到這樣的景色,一位小學生問他的媽媽:“媽媽,是世界末日要到了嗎?”

     

     

  • 霧霾天氣都是“人造”的

     

     

    如果説這個世界上真的有末日,那大抵是人造的末日而非自然形成的末日,或者説在自然形成的末日到來之前,人造的末日就已經把人類社會毀滅了。

    早在4天前,哈爾濱市連續處於高壓冷空氣控制,猶如給城市戴上了“帽子”,讓污染物得不到擴散,緊接著,南來的暖空氣進駐,本就渾濁的暖風還帶了點華北地區的污染,給哈市空氣品質又蒙了一層灰。直到22日早晨的靜風,水準方向也不利於擴散,導致污染像“滾雪球”一樣越堆越多,都憋在了上空,最終形成了霧霾。

    然而,把主要責任推到氣象條件上,即沒有大風吹不開霧霾,有些本末倒置。霧霾的根源在於人類的生産和生活,例如燒煤和焚燒秸桿。如果沒有燒煤和燒秸桿,即便沒有大風,也不會形成霧霾。自然條件是難以或不可控制的,但人為因素是可以控制的。

    而在全國,更需要確定人類的哪些活動是造成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從現有情況看,工業和建築污染、汽車尾氣、燃煤是三大主因,控制了這三大主因,也許就能肯定回答小學生的疑問,世界末日不會到來,因為人類有自控力也有自我糾錯的能力。【詳細

     

  • 空氣重污染從來就不是“天災”

     

     

    毫無疑問,向民眾提供潔凈的空氣、水、土壤,這是政府公共服務最基本的職責。公民納稅向政府購買服務,法律賦予政府部門環保治理的權力,政府就有義務履行自己的義務,如果這方面做不好,那就説明,應當有人為之負責。

    空氣重污染從來就不是“天災”,連續重污染天氣的出現,不過是長期污染治理不到位甚至缺位的結果。例如北京周邊河北、內蒙古、天津等地的空氣品質持續惡化,就與這些地方政府,不顧當地的生態承載能力,大量引進高污染、高耗能的企業有很大關係,這些企業不僅給本地居民造成污染威脅,還增加了周邊地區治污的難度和壓力。

    再有一個多月,華北地區又將進入霧霾天氣的高發期,希望屆時公眾能夠看到空氣重污染追責機制的適時啟動。只有“有權必有責”空氣污染治理機制真正確立,我們才有告別霧霾的希望。【詳細

     

  • 治理霧霾應急只是一種應景

     

     

    應急措施僅僅是一段時間內的,是一種應景的措施,在制度允許的前提下,對於這些應急措施也必須制度化。即如果出現相似的情況,這樣的應急措施就是一個成文的制度,必須按照這樣的措施進行。更為重要的是,在應急制度之外,還需要有常規的整治機制,而常規機制甚至要比應急制度更為重要,因為對於普通民眾來説,常態乃是每天的生活狀態,大氣污染不是一個集中整治就能解決的問題,需要長久整治,所以,常態的機制更是重要,因為這關係到天空的長久清潔,關係到人民群眾的健康指標。

    總而言之,面對霧霾天氣,應急措施體現的是政府部門的辦事效率和反應速度;常態措施體現的則是長遠利益和前瞻眼光。從長遠利益上看,常態化的整治比應急措施更重要,應急措施僅僅是救火的,常態整治才是永恒的。比如從轉變地方的經濟發展模式,從粗放到集約,比如從重視生態環境的意識上提升,比如倡導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發展策略。唯有如此,霧霾才能漸漸遠離,否則,僅僅靠應急措施是遠遠不夠的。【詳細

     

  • 防霧霾需每個人有割捨

     

     

    我們的選擇關係我們的體面與尊嚴。重污染天,是對體面與尊嚴的傷害,它讓我們已經無法忍受。聽任這樣的天氣對我們的傷害,實質也正是讓我們失去體面與尊嚴。因而,相對應的,綠色生活,才是我們的體面與尊嚴。個人不吃露天燒烤,企業不搞污染排放,機動車少開一點,凡此種種,不僅是一種生産生活態度,更是一種社會責任。

    我們每個人所失去的,必將從我們的獲得中得到補償。這種補償,作為一種短期效應,我們將會感受明顯。而當總體的清潔行動計劃深入實施,那些污染源得到了根本性治理,那麼這種補償,就將是一種持久性的,它讓我們覺得現在的付出是值得的。【詳細

     

結束語

對於普通公民而言,除了關注大氣品質、積極參與社會監督之外,應該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是霧霾的製造者之一。因此,要想儘快遏制以PM2.5為代表的環保危機,每個人都應該成為倡導綠色生活方式、自覺維護生態環境的主人。特喜歡一句話: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國,你怎樣,中國便怎樣。

調查

 

往期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