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圖片


是咖啡暴利

還是媒體暴力?

標題圖片
 

聚焦

  • 一杯咖啡應該多少錢?對於這個問題,經常在北京的咖啡店消費的白領人士們可能沒有想過。但是,央視今天上午的報道稱,每杯星巴克拿鐵的物料成本不足5元。央視上午的報道稱,央視記者採訪並對比了北京、倫敦、紐約、孟買的星巴克同款拿鐵咖啡的價格,北京最貴27元,孟買的最便宜,只有人民幣14元多。雖然在紐約和倫敦,這樣一杯咖啡也賣到了人民幣20元以上,但星巴克在中國的高價格,同樣帶來高利潤。

     

  • 是什麼讓咖啡價格偏離成本?

     

     

     

    我們都知道,生産一種商品所耗費的勞動量或其他生産資料,對於該商品的再生産雖然是必要價值,但卻不是該商品價格的決定性因素。星巴克咖啡的生産也是如此,不僅包括上述列舉的咖啡豆、一次性紙杯,還應該包括員工工資、門麵店鋪租金等成本。

     

    也就是説,當我們看到一杯星巴克咖啡時,除了看其原料成本外,還要想到其真正為顧客所消費時,必須經歷哪些必要的環節,其口感飲用方面衝調的成本,其品牌的價值、銷售費用等等,而這些,都是造成星巴克價格偏離成本的重要原因。[詳細]

     

  • 消費者維權可以用“腳”

     

     

     

    在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中,面對這樣的情況,消費者的許可權,不是像個偵探一樣,深入到商家的採購環節,看看人家賣給你的商品原料成本到底多高,並以此作為指責商家甚至向商家“維權”的依據,而是充分地運用自己所擁有的“用腳投票”的權利——既然你的商品定價高,你有定價高的自由,我也有不買的自由。正如你不能強迫我必須消費一樣,我也無權指責你定價太高,或者要求你按照我認可的價格定價。

     

    應該説,這不僅僅是一個生活中的常識,而且也是一個經濟學的常識。甚至不需要多麼高的學歷,只是一個學習過政治經濟學的中學生,也會明白這樣的經濟學道理:在充分競爭的市場條件下,商品的價格是由供求關係決定的。在中學語文課本中,這樣的經濟學道理,魯迅先生也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過,“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便用紅頭繩係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頭,尊為“膠菜”;福建野生著的蘆薈,一到北京就請進溫室,且美其名曰‘龍舌蘭’。”[詳細]

     

  • 星巴克並沒有歧視中國人

     

     

     

    早已有人指出所謂“暴利説”缺乏財務學常識,比如毛利高不僅由售價高決定。重要的是,星巴克中國的價格高,可能和消費習慣有關。中國消費者喜歡一泡幾個小時,當然會增加店方的運營成本。對歐美人來説,喝咖啡是家常便飯、大眾消費,而對中國人來説,喝咖啡卻被定義成了小資行為。越是大眾化、普及化的産品,價格當然就越便宜。如果比較一下就會發現,星巴克在中國未必就貴得離譜,中國自己的一些咖啡連鎖店其價格也不便宜。

     

    但是,在價格和成本問題上説一千道一萬,恐怕都未必能讓有些人心悅誠服。沒關係,説到底,在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上,制定産品價格完全就是市場主體的自主權利,旁人毋庸置喙,跟公平與否無關。星巴克愛定多高就定多高,能賣1000元一杯,也是人家的本事。當然,星巴克沒有那麼蠢,因為在這個充分競爭的市場上,潛在的競爭者虎視眈眈。如果消費者因此覺得不公平、受歧視,用腳投票好了,沒有必要憤憤不平,弄得好像受到傷害。[詳細]

     

  • 央視辜負的是民意期待

     

     

     

    輿論的普遍不滿並非來自對星巴克高過全球各地平均水準的咖啡定價,咖啡喝不起,我可以不喝,哈根達斯吃不起我可以不吃,奢侈品的皮包買不起我可以不買。在非壟斷行業中的消費需求應該更多交給市場。有買有賣,就算是周瑜打黃蓋,只要合理合法雙方樂意,都礙不著別人什麼事。

     

    更多的爭論已經早已不是經濟領域的成本利潤討論,也不包含什麼文化消費和區域發展戰略的褒貶,而是集中在了央視——作為一個官方權威媒體,它的關注點應該是什麼,或者説公眾對其的期待關注點是什麼。

     

    在央視發佈星巴克定價過高的新聞後,有網友評論,央視更應該關心關乎民生的實際社會問題。公眾看到了權威媒體的影響力,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當我們必須抬頭仰嘆才能看到入雲的房價時、當空氣變成毒霧籠罩全城讓人心惶惶時,當貪污受賄變成官員的既定屬性圍繞在我們身邊時,一杯對於國人可有可無的咖啡定價是否過高好像就沒那麼重要了。[詳細]

     

    (編輯:楊公振)

結束語

星巴克的價格也許定高了,但只要不違法,就應尊重企業的自主權。況且,咖啡不是生活必需品,嫌貴可以不喝,可問題是,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商品,比這更離譜的高價又有多少?房價、上網費、進口車價等等,為何就不問責不算細賬呢?

調查

 

往期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