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每到教師節總會有一些新鮮奇怪的新聞出現。要麼教師節變成了“伐師節”,要麼爭議著遙望孔子老先生擇日改天,或者是一個長久以來困擾所有人的問題——送禮。當處於家長不得不送,教師不得不收的時候,那個純粹的關於敬愛的教師節,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教師節為何要有“搬家衝動”?
要把教師節定為9月28日的想法,僅僅是國務院法制辦關於教育法律的所有修訂草案中,可能是最不痛不癢的一個環節。其中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以及民辦教育等“大事”的相關條款要進行修訂,這應該是我們關注的重點所在。而至於教師節是9月10日,還是9月28日,有那麼重要嗎?
9月28日據説是孔子生日,但我們看卻並不是那麼回事,根據記載應該是10月9日。當然,教師節的挪位帶著點噱頭、賣點,或許更有民間市場,但問題關鍵不在於此。把教師節改日子,其説法是9月10日正值開學之際,教師通常忙碌于開學的各項工作,很難有時間與心情享受節日,而改到月底,能與中秋國慶假期有一個銜接,對教師而言會更加方便。[詳細]
教師節“怎麼過”遠比“哪天過”重要
問題是我們不能搞形式主義,重要而可貴的態度和做法,依然是發自內心地尊師重教,多為教師、教育做實事、做好事,多解難題,為教書育人創造良好的硬環境和軟環境,並提供必要的保證。如果教師節日期更改了,孔子精神沒有回來,尊師重教風氣依舊,那就失去了意義。
事實上,更改教師節日期,確定哪天過教師節,並不為人們所關注。人們關注的則是“怎麼過”教師節,也就是圖虛名,還是務實際。這涉及了一些不可回避的敏感問題,需要破解。很多教師明確主張謝絕學子、家長和社會送禮,而渴望提高教師工資待遇可能更為有用。[詳細]
不能讓不送禮的老實人吃虧
從以往情況看,節日公款送禮現象為什麼比較突出?是因為有“供需”雙方的“動力”。收禮方,是想方設法要權力尋租、牟取不正當利益;送禮方,是要通過送禮實現陞官、發財、受照顧。狠剎公款送禮,就是要打掉這種畸形的“供需”關係。不能讓收禮、送禮的人“心照不宣”、投桃報李,而讓不送禮的人忐忑不安、心裏沒底。説到底,不能讓不送禮的老實人“吃啞巴虧”。
我們應該看到,一些人送禮是積極主動、上下其手,還有一些人送禮是隨波逐流、但求“心安”。不送禮的人,不少也是敢怒不敢言,甚至暗恨“送禮無門”。為什麼無法“心安”,為什麼暗恨“送禮無門”?無非是審批權在人家手裏,帽子在人家手裏,擔心被送禮之人“搶佔先機”。送還是不送,把一些人逼入了“囚徒困境”。對於這種情況,這種心態,我們必須正視:是“正能量”壓倒“負能量”,還是“負能量”逼退“正能量”?答案當然是前者。[詳細]
要有“送禮是砸老師飯碗”的認知
無論教師法還是教育法,沒有哪條法律規定,教師節一定要給老師送禮;無論小學、中學還是大學,沒有哪位老師獅子大開口,教師節不送禮就要給孩子小鞋穿。既然如此,送禮不送禮家長何必太在意?“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如果家長心甘情願,在教師節表示一點心意,表達對老師的感激,這本無可厚非;倘若在送禮方面挖空心思,那實在是枉費心機、自作多情。
家長不給老師送禮,應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一個電話和短信的真誠問候,一條微信和微網志的微笑表情,何嘗不是給老師的最好禮物?唯有如此,才能建立新型健康的家校關係,才能增進和諧融洽的師生感情,才能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氛圍。同時,這才是家長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學校培養孩子的光明正道,社會為孩子提供良好成長環境的應有之舉。[詳細]
不收禮既需自律也需規制
記得去年教師節期間,上海一幼兒園老師主動給家長寫“退禮信”,就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眼下,銀川這所學校的多名老師簽名不收禮的倡議書,不失為教師自律的又一體現——在整個社會出現“金錢至上”思潮和教育産業化的背景下,一些教師挺身而出,拒絕收禮,顯得尤為珍貴,值得大力褒揚。送禮的風氣不僅對孩子的心靈有污染,而且會讓整個教師的形象被矮化。這已經是一個必須正視的問題。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作為“靈魂工程師”,理應在道德、行為、自律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
首當其衝的就是教師本人。就像官員不得貪污受賄一樣,作為“靈魂工程師”的教師,也該守住底線。其次需要家長做到有禮有度。誠然,在人情逐漸淡薄的今天,社會對於教師的感恩之心需要被不斷喚起,但感情的表達,往往不需要與物質掛鉤;一味追求“禮”的貴重,則失去了“度”。最後,防範教師大肆收禮關鍵還須制度發力。這方面,新加坡、香港等很多地方都值得我們學習。例如新加坡規定教師節收禮超過50新幣屬於受賄。[詳細]
(編輯:楊公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