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圖片



不合格的高溫“大烤”

標題圖片
 

聚焦

  • 截至7月29日,全國有43個市縣日最高氣溫超過40℃。7月30日,中國氣象局啟動重大氣象災害(高溫)Ⅱ級應急響應,這是有史以來氣象部門啟動的最高級別的高溫應急響應。中國氣象局預計高溫還將持續一週,部分城市可突破高溫歷史極值。有網友悠揚吟詩道:“我和烤肉之間,只差一撮孜然;我和扇貝之間,只差一頭大蒜。”這並非玩笑話,在如此酷熱下,熱死人的現象已經頻頻出現,如何保護高溫下勞動者的權利,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

     

  • 莫讓高溫補貼隨高溫“蒸發”

     

     

     

    據媒體報道,就在“柏油馬路煎雞蛋,人工湖邊洗桑拿”的高溫下,全國多地的高溫補貼卻“人間蒸發”。不少常年從事戶外作業的勞動者,多年未領到一分錢的高溫補貼,有的甚至不知道還有高溫補貼這回事。

     

    整天坐在辦公室內吹著冷氣的勞動監察人員應該知道,投訴電話不響,不等於萬事大吉。因為無法領到高溫補貼的勞動者,大多是建築工人、環衛工人、計程車司機等一線勞動者,有的甚至還是“臨時工”。在用工方形形色色的“霸王條款”面前,在飯碗和維權之間,他們常常別無選擇,這就更需要勞動監察部門的關注與關懷。【詳細

     

    公務員基本都在辦公大樓裏上班,辦公大樓裏有空調,辦公環境不是高溫環境,何況有些地區高溫季節公務員每天上班只有6小時甚至5小時。所以公務員不享受高溫津貼,似乎合理。但交警雖然是公務員,卻例外地工作在高溫環境下,也應該例外地享受高溫津貼。【詳細

     

  • 高溫立法不要“模棱兩可”

     

     

     

    早在1960年,當時的衛生部、勞動部、全國總工會聯合公佈了《防暑降溫措施暫行辦法》。然而,實行53年以來,由於在具體如何採取措施上比較模糊,很多細節難以落實。2012年新的《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也沿襲了“模糊戰略”,可謂“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高溫立法”緩滯,並非火候未到,差的是決心。基於此,不難想見,當補漏式立法邁出步子,是怎樣的慰藉人心。儘管它只是遲到的關懷,可照樣是滋潤民心涸土的一抹甘霖。當高溫勞動保護,跳出“冒高溫、戰酷暑”的蒙昧階段,多了烙印著關懷的法理依撐,權利虧空與呼籲立法的“拉鋸”,才能漸次消弭。

     

    高溫勞動保護,之所以總是疲軟,癥結在法規的“千瘡百孔”:此前的暫行條例,多側重防暑的技術措施,忽略了停工、補貼等軟關懷;針對的,只是冶金等特殊高溫作業的行業,其他室外施工行業成了“盲區”;粗線條的規約,給了企業鑽空的餘地;究責乏力,也讓違規成本過低。在此情境下,權利庇護只能是“紙面上的美好”。對權利真空的填補,體現了立法分寸的到位。在“恒”法之下,我們可期待,“高溫停工令”會避免成虛置,“違規企業黑名單”上不會徒留空白;規劃者“吹空調”與工人“汗流浹背”的霄壤對比,也會逐漸消減。【詳細

     

  • 法律當為“熱死”撐腰

     

     

     

    安全生産法,應當為“熱死”的職工們撐腰。生産經營單位在生産經營活動中發生的造成人身傷亡或者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屬於安全生産事故。安全生産法第37條規定,生産經營單位必須為從業人員提供符合國家標準或者行業標準的勞動防護用品,並監督、教育從業人員按照使用規則佩戴、使用;第44條規定,生産經營單位不得以任何形式與從業人員訂立協議,免除或者減輕其對從業人員因生産安全事故傷亡依法應承擔的責任;關於責任追究,安全生産法第74條規定,生産經營單位發生生産安全事故,經調查確定為責任事故的,除了應當查明事故單位的責任並依法予以追究外,還應當查明對安全生産的有關事項負有審查批准和監督職責的行政部門的責任,對有失職、瀆職行為的,依照本法的規定追究法律責任。【詳細

     

    環衛工人、交警、建築工人等,他們的工作性質決定了其應該成為高溫保護的重點。問題是,對環衛工人們的高溫保護習慣於發高溫津貼。雖説這是一種保護,但領到高溫津貼的高溫工作者還要“冒酷暑、戰高溫”,精神雖可嘉,其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卻仍然受到挑戰,容易引發勞動者中暑等傷亡事故。畢竟,機器在高溫環境下運轉尚且需要有良好的冷卻系統,而高溫下作業的勞動者乃血肉之軀,更需要有良好的“冷卻系統”。對此,相關部門應該出臺高溫預警機制和保護規定,制訂剛性獎懲機制,該放“高溫假”就放“高溫假”,為高溫下作業的勞動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撐起“遮陽傘”,真正讓高溫休假成為勞動者避免在危險環境中工作的一種權利,從而體現社會的文明和時代的進步。【詳細

     

  • 差距,並非只在法律層面

     

     

     

    與其他國家相比,為何我們的夏天格外的熱?這似乎不僅僅是法律問題。

     

    降溫成本不同。北美國家的電是非常便宜的,而且發電量很大,買一台空調機所佔收入的比例又很小。這一切決定了降溫的成本,同樣遇到高溫的時候,中國人使自己周圍的溫度下降一度所支付的代價,與美國人相比,完全不在一個數量級上面。

     

    人們享受的機會不同。過去中國拉閘和跳閘現象都很嚴重,現在已經明顯地有所改變,但是存在嚴重的地區不平等現象,經常聽到宣傳説力保某某地區的供電,某個地區一個人享受空調,可能會引起另外一個地區上百人不能用電風扇。這一點是中外的最大差異,人與人之間的機會不平等,也就是説假如你生活在某個區不屬於重點保護,即便是有錢也買不到電。

     

    人口密度不同。在炎熱的情況下,每一個單位空間所擁有的人數不一樣,每個人都在散發熱量,人口的擁擠也給人的心理上帶來壓力。中國對於公共設施的應用更是捉襟見肘,比如説海灘、公共游泳場所,大型購物中心等等,中美兩地每人平均所能享受公共降溫的條件也不在一個數量級上面。

     

    勞保規定不同。在美國這樣的社會裏,周邊的溫度只要到達一定的數值,很多工人就回家休息了。中國經常是以官方的天氣預報為準,那麼報低一點呢,人們一點辦法都沒有。在高溫補助上面中國和美國更不是一個數量級。

     

    二次污染的結果不同。眾所週知,發電會産生排放,那麼可以説人們在降低溫度的同時會産生污染。中國支援GDP高增長的很多産業都是高能耗的,這才是問題的關鍵,百姓用空調能用多少電?【詳細

結束語

面對高溫,全社會都應該積極行動起來,政府要拿出可行的方案並監督實施,各單位要將防暑減災提到自覺,輿論要鼓吹吶喊,司法要為那些受害者做主,衛生部門要做好應急準備,全社會應共同攜手,打好抵抗高溫的攻堅戰。

調查

 

往期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