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



城管標簽化 爭議不意外

題記
 

聚焦

  • “與群眾打成一片”有了時代新解

     

     

     

    “打成一片”,出自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五:“老僧四十年方打成一片。” 原指形成一個整體。現多形容感情融洽,成為一體。

     

    毛澤東1942年《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上提到,“我們的文藝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農兵大眾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六年出版的《毛澤東著作選讀》刊印,“幹部跟戰士的關係應當密切,應當打成一片。軍隊跟人民、跟地方黨政組織的關係,也應當是密切的。”

     

    沒有一部法律授權執法者隨意向公眾施以暴力,更何況城管面對的城市商販,往往是引車賣漿、艱難謀生的普通百姓,動不動採取圍攻、毆打,甚至“土匪一樣”蠻橫逞強,既不符合以人的倫理,更是社會的公害。[詳細]

     

    “打成一片”從前都是指感情與關係,絕對跟身體沒關係。可是回顧這幾年關於城管的一些新聞,我們便會發現有些執法者真的是在賦予這個詞全新的解釋。

     

  • “城管”標簽化,爭議不意外

     

     

     

    10多年前,城市裏本無城管。那時,城市管理職能分屬工商、衛生、質檢、農業等部門,正可謂“九龍治水”。多頭管理帶來的不是風平浪靜,反而是“有利的爭著上,無利的繞著走”,商販和市民利益都得不到保障。為了改變這一狀況,以全國人大制定行政處罰法為契機,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制度逐步從試點推開,城市管理中的行政處罰權也由分屬多個部門,逐漸集中到具有綜合執法權的機構手中,城管應運而生。[詳細]

     

    好景不長,關於城管執法爭議的新聞層出不窮,讓社會開始反思其存在的必要性。

     

    2011年10月27日,河南省駐馬店遂平縣住建局城建監察大隊在舊房改造過程中,與戶主發生衝突,圍觀群眾撥打了110。民警趕到現場制止時,遭到城管圍攻,民警張卡的警服被撕破,並被強行押上城建監察執法車。[詳細]

     

    2012年2月2日,哈爾濱市雙城市一些商販擺在門口的元宵不翼而飛。雙城市城管行政執法局工作人員給出的説法是,他們就是一個搶的單位,領導讓他們搶他們就搶。2月6日,該局局長在接受微網志聯播記者採訪時承認執法人員執法“走樣”。[詳細]

     

    2013年5月31日下午在延安市楊家嶺附近,延安城管隊員在執法過程中與商戶發生撕扯現象。商戶稱有城管執法人員雙腳跳起猛跺倒地商戶,有城管隊員身上散發著濃濃的酒氣。[詳細]

     

    城管一直是一個備受爭議的存在,並非所有人都要背上罵名的標簽,他們有時也是新聞事件中的受害者和苦笑的人。眼神執法[詳細]、城管與攤販對跪[詳細]、城管擺攤[詳細]、甚至被小販砍傷[詳細],有的評論認為是作秀,有的時候城管回應是無奈。産生這種戴著有色眼鏡看城管的結果,並不能怪老百姓單線條思維或是目光短淺只看到個案。

     

  • 是執法者的權力傲慢導致民意偏見

     

     

     

    很明顯,城管的形象不是被妖魔化,如果偏執地這麼認為,大概是本末倒置了——沒有城管自身形象的不佳,何來城管形象的“妖魔化”。不否認,城管遭受的罵名,很大程度上確實是為相關執法部門承擔的,因為這些部門有意或者無意讓渡了部分城市管理職能,才讓城管組織應運而生。從根本上説,城管本身終究有一天是要退出歷史舞臺的。[詳細]

     

    如今網路輿論的速度和力量如同海嘯一般,可以瞬間驚濤拍岸、摧枯拉朽。為了避免這種輿論力量對自己職位、官位和地位的衝擊,許多行政部門開始研究學習如何危機公關。儘管危機公關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資訊回應的速度,但是前提一定是回應資訊的真實。

     

    許多暴力執法事件發生後,當地政府不僅沒有保證資訊的透明,而且妄圖偷偷摸摸瞞天過海,現今被輿論抓了個現行。這已經不是一個“臨時工”的臨時暴力,而是整個部門的集體作惡。對於這種醜惡,媒體能做的只能是將其曝光于眾,擁有真正能對其修正力量的還是權力機構本身。如果權力機構能夠及時讓傲慢剎車、不要再企圖以什麼藉口搪塞輿論,公眾姑且還能試著相信公權的威信。如若不然,“影響形象”的就不僅僅是一個延安市城管,而是整個社會的法制保障。[詳細]

     

  • 回應輿論,不要用正確的廢話自欺欺人

     

     

     

    談到某個社會問題、批評某種社會現象或曝光某個醜聞時,常聽到一種回應或辯解是:大多數人是好的,違法亂紀的只是極個別現象。説到城管問題時,會聽到辯解説“城管大部分是好的,少數不好現象被放大”;説到腐敗問題時,會聽到有人説“領導幹部大部分是好的,極個別貪腐現象影響幹部整體形象”;説到教師的失德行為時,立刻會有人説“多數教師都是好人,壞人還是極少數”。

     

    “大多數是好的”已經成為一種流行的官腔和萬能的套話。大部分是好的,這話錯嗎?當然沒錯,從辯證法來看,當然是極辯證、極正確的,但又是典型的正確的廢話。

     

    最高法院院長周強説,司法公正來自個案公正的積累,這種對個案公正的重視非常值得讚賞。今年全國兩會時,農業部新聞發言人回答記者對中國農産品安全問題的提問時,回答得也非常精彩:1%的問題也要盡100%的努力。他們就沒有沾沾自喜于“99%農産品都是安全”,而是把目光投向那1%有問題的。沒有用“大多數是好的”去敷衍公眾,而是正視那極少數。

     

    無論是對待腐敗,還是各個群體各個領域中的違法,都要避免拿“大多數是好的”這種正確的廢話去詭辯,慎言“問題只是極少數”。[詳細]

     

  • 平等、文明、服務、法治的城管才有用

     

     

     

    城市管理因涉及諸多方面、各類人群而被不少地方視為難題。“打砸”“圍毆”使城管群體給社會留下不良印象,商販對城管人員的襲擊更加劇了雙方的矛盾,城市管理在一些地方幾近“叢林法則”,這顯然是各方都不願看到的。[詳細]

     

    平等。城管與執法對象之間的矛盾激化,很多時候是因為雙方地位不平等,加上缺乏溝通和理解。只要溝通理解到位,就沒有調和不了的矛盾。文明。同樣面對的都是弱勢群體,為什麼有的地方總是衝突不斷,而有的地方卻“平安無事”?根本原因還是城管隊伍素質的問題。不可否認,城管這支隊伍絕大多數是好的,只是少數不文明現象被媒體放大後變成“一地城管出事,全國城管蒙羞”。服務。文明執法,要求轉變執法理念,從管理到服務。“圍追堵截”的方式,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從源頭上化解城管和小商小販之間的矛盾,必須給小商小販一條出路。法治。走出城管執法尷尬的所有措施,都離不開法律的支撐。只有通過法律授權的方式,明確城管管什麼、怎麼管,才能保證行政權力的有效行使,改善城管執法的工作環境,從而走出城管執法的尷尬。[詳細]

     

    (編輯:楊公振)

結束語

“如人有疾,不治則寢以深。”耐心解剖“城管暴力執法”這只帶病的麻雀,能讓我們對中國社會管理問題有更清晰的判斷。如果在今後一個時期內,我們還無法徹底改革城管制度,為城市管理建章立法、優化隊伍、規範管理,那這樣的暴力事件還會在別的地方出現。

調查

 

往期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