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摘要

    十八大報告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要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環境的期待,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當我們呼吸的空氣清新了,吃得健康喝得放心了,讓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看到希望,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才有了現實意義。

嘉賓檔案

論壇簡介

要點導讀

觀點爭鳴

鄭風田
食品安全標準的制定消費者不能缺席    我們制定食品安全標準時,最核心的依據並不是以科學為基礎的,也不是站在消費者的利益上,往往是部門間、企業間利益的協調,而且很多標準都照搬國外的標準,嚴重影響了標準的公正性和科學性。
標題圖片
轉變觀念 讓全社會積極參與環境治理    防治環境污染,當然要有政府重視,也離不開公眾環境意識的提高和自覺行動,應該鼓勵全社會都從觀念上重視環境治理。但目前還有很多人在環境問題上依然存在“看客”心態,對自己作為公民應盡的環境義務還認識不足。

論壇實錄

中國網:霧霾天讓大氣污染治理在兩會期間成為熱議話題。通過霧霾的強勢來襲,我們應該反思哪些問題?霧霾如此嚴重的主要責任在哪?

陳迎:以霧霾天氣為典型的大氣污染問題和地下水污染問題,是中國現在面臨嚴峻的環境挑戰的兩個實例,除此之外,像最近群眾也非常關注的土壤污染問題也是比較嚴重的,實際上中國在環境問題方面面臨的挑戰是非常多的,只不過兩個問題在近期是特別突出,所以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也成為了兩會關注的熱點。

講到霧霾天氣,其形成有自然原因。其實往年也存在霧霾天氣,只不過今年可能天氣條件特殊而尤為突出,影響區域廣,不僅是北京,整個中國中東部地區大範圍都形成了霧霾天氣,而且持續時間又特別長,的確對公眾的健康造成了很大危害,公眾對大氣污染的認知度和關注度也都空前提高。形成霧霾天氣,除自然原因之外,當然也有人為因素。我們沒辦法控制自然因素,我們只能從人為因素入手,儘量從污染源頭來解決霧霾的問題。

從人為因素來看,形成霧霾所涉及的排放源非常多:有交通排放尾氣,也有施工形成揚塵,也有一些工業的排放源,來源特別複雜,涉及面很廣。不僅如此,一種污染源還牽扯出很多的問題,就拿交通排放尾氣來説,就會牽扯出減少出行量、發展公共交通等方面的議題,還涉及提高油品品質,改進尾氣排放檢測等很多問題,要治理起來很不容易。這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從經濟活動源頭入手進行綜合治理。

我認為在治理霧霾問題上,必須要從制度和管理入手,要尊重公眾的知情權,並且能夠給大家普及相關防護知識,引導公眾從改變自身行為方式等方面自覺行動,減少空氣污染,保護生態環境。比如,今年春節燃放煙花爆竹就是一個例子。本來燃放煙花爆竹是節日氣氛的一部分,但從減少空氣污染考慮,很多人都自覺放棄或減少了燃放煙花爆竹。至少我感覺上今年燃放情況還是比往年要少一些。這説明公眾還是願意做出努力的,政府應該在這方面能夠積極地宣傳引導,讓每個人都成為解決問題的一份子。

中國網:近期,地下水污染問題也引起了各方高度關注,我國的地下水污染問題嚴重程度如何?政府相關部門在地下水污染問題上應該承擔怎樣的責任?

陳迎:山東濰坊的企業偷排造成的地下水污染問題,雖然是水資源污染的個案,但反映出來的是目前中國水資源管理面臨十分嚴峻的挑戰。一方面是資源性缺水,另一方面是污染性缺水,有水卻被嚴重污染不能使用了。現在水污染問題又從地表水污染向地下水污染發展,後果更加嚴重。目前,很多城市都是依靠取地下水來補充地表水的不足,如果地下水也被嚴重污染的話,對公眾健康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更大,而且地下水自凈更新很慢,一旦污染,治理難度也更大。地下水污染問題是環境問題惡化趨勢的一個縮影,挑戰非常嚴峻。

造成地下水污染,首先是企業的責任。一些企業為了追求經濟利益,不顧企業的社會責任,給公眾健康和經濟社會的發展造成了難以挽回的危害和損失,其危害可能遠遠大於我們的估計,是多少錢也彌補不了的。所以,這種非法偷排的企業應該受到非常嚴厲的懲罰。另外,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恐怕也需要承擔監管不力的責任。改善水資源的管理,需要統籌兼顧,不僅涉及水的資源量,又涉及水的品質,既包含地上水,又包括地下水,應該建立一個覆蓋面更全的綜合協調的管理機制。

中國網:有建議將環境治理納入政府績效考核,你怎麼看待?

陳迎:將環境治理納入政府績效考核,意在通過行政手段進行環境治理。在中國,行政手段通常是比較有效的,比較快速的方法。但環境問題的複雜性,僅僅依靠行政手段來治理環境,顯然是片面的。我認為,行政手段是需要的,但還要依靠法制,依靠市場機制調節。環境治理應該要更多利用經濟激勵,理順市場機制,價格機制,形成合理的價格信號,總之,要將行政、法制、市場機制這些手段都要調動起來,多管齊下。

中國網:如何從認識上真正將環境治理重視起來?

陳迎:當然要有政府的重視,也離不開公眾環境意識的提高和自覺行動。應該鼓勵倡導全社會都要從觀念上重視環境治理。這方面,應該説我們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人們在解決溫飽問題之後,對環境品質的要求更高也是一個客觀的規律。但是目前,還是有很多人在環境問題上依然存在“看客”心態,認為政府應該行動,企業應該自覺,但對自己作為公民應盡的環境義務還認識不足。人人都生活在這個環境當中,呼吸、飲水這都是人的最基本需求,環境問題確實已經侵害到每一個人的利益,關注環境問題是必然的。我們不僅要從慘痛的現實中提高對環境治理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對環境問題的嚴重後果提前有認識,通過行動防止它的發生。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將環境意識上升為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更高層次的自覺行為,作為一種文化理念去追求。只有這樣,才能找到一個讓全社會都能夠調動積極參與的途徑,讓每個公民都把自己作為環境治理的一份子,為解決環境問題做出努力。

中國網: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當中,溫家寶總理也提到要解決突出環境污染問題,讓人民看到希望。如何進行環境治理,建設美麗中國的頂層設計?

陳迎: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解決突出環境污染問題,讓人民看到希望,這體現了政府對這個問題的重視。但是解決環境污染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所以説“讓人民看到希望”,就是沿著正確的方向,政府要有所行動,並堅持不解。我認為,這體現了政府對環境污染治理的一種務實積極的態度。

説到環境治理的頂層設計,我認為應該是一個政策體系,從觀念的引導,法制的建設,到具體的政策措施,各個層面相互配合,政策之間要更加協調。我們有很多很好的政策,但是政策之間不夠協調,也會造成很多問題。

我們還應該認識到,當前的污染問題跟中國目前正處在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這樣一個特殊的發展階段是有關係的。某種程度上説,污染是不可避免的。我們跟發達國家發展階段不同,人口壓力、資源環境等具體國情也不同,不能簡單地拿國際環境標準完全套用在中國。但是另一方面,這並不是不作為或慢作為的理由,我認為還是有極大的努力的空間。我們在很多方面已經沒有發達國家工業化階段時的相對寬鬆的環境容量,要避免他們走過的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就必須借鑒國際經驗,結合自身國情,選擇一條綠色低碳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中國網:3月10日上午, 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改革方案正式公佈,國務院機構改革的其中一個重點就是組建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提高食品藥品安全品質水準。如何解讀這一改革?

鄭風田:這項改革措施有進步但也有遺憾。把原來職能分散的幾個部門的責任厘清,把質檢總局、工商局、商務部以及食品安全辦的職能歸到一個部門,成立了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還有衛生部門的一些職能調整到質檢總局,形成了食品安全的“三架馬車”。衛生部門負責管理標準風險分析,具體的産後一直到餐桌的環節由新設立的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來負責,前端並沒有進行調整,依舊是農業部來負責,所以我認為比較遺憾的地方。

我認為目前食品安全的源頭污染在未來會愈加嚴重。因為食品的加工環節比較容易作弊,也就很容易存在各種各樣存在的問題,應該把這些責任歸到一個部門嚴格監管,但是隨著執法的嚴格,會比較容易處理。而食品的源頭部分,目前由農業部門負責,但是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是,農業部門既管生産又管品質,目前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對糧食産量的監管,而忽略了對糧食品質的監督,很難二種兼顧。另外還有如果把農業部的監管責任歸到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那就不遺憾了,現在處於現實原因的考慮,食品的源頭依然放在農業部門。

中國網:如今老百姓對食品安全問題有一種習慣性的恐慌,不知道吃什麼才是安全的。如何看待這種恐慌情緒?要打消這樣的焦慮,關鍵要做什麼?

鄭風田:對食品安全的恐慌不光是中國存在,它也是全球性的問題,任何一個國家出現食品安全的事件之後也會恐慌,比如最近的歐洲馬肉事件,歐洲很多國家一齣現牛肉就會擔心自己吃的是不是馬肉,還有上世紀英國的瘋牛病一齣現,歐洲很多國家在很長時間內都不敢吃牛肉,所以這個恐慌因素不僅僅是中國獨有的,是世界共有的問題。

根據中國目前的情況來看,要消除食品安全問題帶來的恐慌,我想很關鍵的一點在於,企業和政府要提供有價值、有公信力的資訊,目前,企業和有關政府部門提供的關於食品安全方面的資訊,往往和公眾的實際感受差別太大,這樣不但沒有打消公眾的疑慮,反而增大了人的恐懼心理。

企業方面也是一樣的道理,在出現食品安全事件之後,總是澄清自己,但是沒過多久再一次出現食品安全問題,再繼續澄清,所以久而久之,企業安撫公眾心理的這樣行為,大家都認為可能是一個公關行為。因此,本來食品安全問題就容易讓人産生恐懼,政府相關部門和企業又沒有提供一些可以消除公眾恐懼心理的有效資訊,所以某種程度上三重疊加加劇了恐懼的效應,所以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就更嚴峻了。

就像2008年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出現之後,一些大企業立即站出來進行澄清,聲稱自己的産品沒有問題,最後媒體屢屢爆出出這些大企業生産的産品不合格,惡性時間一件連著一件,基本上把大企業的信用都用完了,而政府部門相應的修改奶業標準,標準非但沒有提高,反而還遷就大企業,降低奶業的合格標準,所以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如今乳業市場出現如此混亂景象的原因,是不是政府相關部門被這些企業“綁架”了。

中國網:近年來的食品安全事件,包括三聚氰胺、染色饅頭、瘦肉精、塑化劑、皮革明膠、地溝油等,往往都是媒體先曝光,政府部門馬上介入。如何看待先曝光再介入的處理方式?最大的問題在哪?如何改進?正確的處理方式應該是怎樣的?

鄭風田:這肯定是不正常的現象。這會給公眾一個感覺,就是政府部門明明掌握的資訊比媒體多很多,但是卻在有意“捂蓋子”,不向社會透露相關資訊,而是進行內部處理,處理過程和處理結果公眾並不清楚,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家就會認為政府為了所謂的免受問責,可能公佈了很小一部分資訊。

所以,我們國家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基本上都是消費者舉報,媒體曝光,然後政府相關部門充當“救火隊員”進行處理,實際上,政府的監管應該是在實際過程當中發現很多問題,然後經媒體曝光,這才可以説是盡到了監管部門的職責,而不是在發生食品安全事件之後去“救火”,或者是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這樣會導致公眾對食品安全的不安全感更加強烈。習近平主席在這次“兩會”中也提到了,政府和企業不要勾肩搭背。實際上,政府監管部門不該跟企業“抱”在一塊,要跟消費者站在一起。

中國網:我們的食品安全標準存在哪些問題?如何改進?

鄭風田:中國的食品安全標準的制定確實有很大的問題。

首先,像國外的標準制定一般是有消費者參與的,因為消費者才是食品安全最重要的利益攸關方,而我們現在的標準制定基本上缺乏消費的利益,這是最大的問題。

第二,我們國家很多標準的制定受到行業內企業的影響太大,甚至有時候可能標準的初稿都是行業內的幾家大企業制定的,這就難免被企業綁定,嚴重影響了標準的公正性。

第三,我們的標準制定缺乏深入研究。因為很多標準都照搬國外的標準,而我們制定這個標準最核心的依據並不是以科學為基礎的,也不是站在消費者的利益上,往往是部門間、企業間利益的協調。按照這個標準執行,誰來監督這些企業是不是遵守這個標準呢?標準很重要,但是如果大家都不按照標準行事,違反標準也不會受到任何懲罰,那標準還有什麼用?

中國網:如何進行保障食品安全的頂層設計?

鄭風田:現在國家很重視糧食安全,因為現在基本上沒有出現任何饑荒問題,反倒是吃好的問題越來越嚴重了,所以以後應該在國家糧食安全中,重視糧食的數量和品質的雙安全,不要僅僅追求糧食的産量數量,對品質問題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太少,與消費者的期望度和關心度相比,完全是不對稱的。與其國家下那麼大力氣搞糧食産量,而不如重視品質,因為中國目前已經過了溫飽階段了,從數量問題轉變到品質問題了,所以我建議應該把食品安全上升到國家安全的高度。

 

往期回顧

環境治理機制的協調性有待提高標題圖片

把食品安全上升到國家安全的高度標題圖片

政府監管部門要跟消費者一條戰線標題圖片

防治環境污染 公眾不是“看客”標題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