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會改革才能為慈善暖心
    紅十字會因為“郭美美”事件形象跌入谷底,如今改革剛剛起步就面臨著“去行政化”難的問題。這是紅十字會再次遭遇的輿論挑戰,同時也是一次挽回形象的機遇。輿論緊盯使紅十字會改革必須迎難而上,只有改革才能為溫暖公眾的慈善之心。
紅十字會改革輿情分析

中國紅十字會十六個月坎坷路

紅會改革輿情分析

2011年6月20日,“郭美美事件”引發人們對中國紅十字會的信任危機。此次危機直接影響到公眾對紅十字會的信任,甚至削弱了公眾對慈善事業的熱情。之後一年多的時間裏,紅十字會一直處在輿論的風口浪尖之上。甚至波及其他慈善組織成為輿論“眾矢之的”。

2011年7月31日,中國紅十字會捐贈資訊發佈平臺上線,立刻被“定點監督”,引發五大質疑,如數據有誤差,資訊過於簡略等等。

11月5日,中國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趙白鴿作了“慈善革命:都是‘郭美美’惹的禍?”的主題演講。提及“郭美美事件”,“三天毀掉一百年”,趙白鴿表態“要深刻地反思”。

今年北京7•21特大暴雨,紅十字會再次接受公眾的檢驗。網路上甚至出現“捐你妹”這樣的調侃。

2012年9月,趙白鴿表示,中國紅十字會改革即將進入實質階段,計劃于2013年啟動綜合配套改革試點。

10月中旬,紅十字會總會公開選拔官員,拉開醞釀一年多的改革序幕。紅十字會作為國家發改委社會領域綜合改革唯一試點社會組織,其改革格外受矚目。紅十字會改革與發展課題組組長楊團稱,改革阻力很大,特別是去行政化要侵犯太多人既得利益,推進維艱。

輿論關注度分析

媒體關注度分析:長期追蹤不放鬆

紅會輿情數據圖

自“郭美美事件”起,中國紅十字會在一年半的時間裏先後六次出現熱點事件,從最初引爆信任危機到近期的紅會改革進入實際階段,總體體現了輿論監督並促進中國紅十字會改革的過程。

“郭美美事件”起源於微網志,隨後擴大到大眾傳媒領域,在事件爆發的一個月時間內,媒體報道量達到18500條,雖然中國紅十字會稱“郭美美”與紅十字會無關,但是由她引起的公眾對中國慈善事業的熱烈討論的輿論態勢卻沒有因澄清而冷卻。郭美美和紅十字會甚至成為2011年熱點事件盤點中一定存在的熱詞。

從“郭美美事件”、“紅會捐款資訊公開”、“郭美美三天毀掉紅會一百年”、“北京暴雨捐你妹”再到“紅會改革”、“去行政化難”,紅十字會在一年多的時間裏先後六次出現在輿論熱點事件中,並且其中五次出現了2000以上的媒體報道量,足見此話題的的活躍度很高,輿情熱度一直不降。而被輿論盯住不放的紅十字會不得不以公開捐贈資訊、主動改革來應對。

在公眾對“紅十字會主動改革”報以一定期待時,又出現了“紅會去行政化困難”的事件。29日,在有媒體報道10月中旬紅十字會總會公開選拔官員之後,此話題迅速成為當天的熱搜詞。

網民關注度分析:由自媒體主導到媒體引導轉變

在郭美美事件中,美女炫富牽扯到社會機構配合人肉搜索,以微網志和天涯社區為代表的自媒體把這一事件推向了輿論的漩渦,有正義感的普通網民和期待真相的圍觀群眾迅速參與到事件的傳播過程中。紅十字會進入輿論熱點之時,自媒體的傳播起到了主力作用。

在隨後的以紅十字會積極應對為主的各類熱點事件中,網民的關注程度較高。但同樣也出現了網友擴大對紅十字會質疑,導致紅會謠言纏身,疲於應對的情況。與“郭美美事件”相比,之後的紅會熱點事件中,網民的參與程度變弱,網民由原來的主導地位向被媒體引導轉變。

輿論內容走向分析

無論是紅會自上而下的輿論迎合,還是社會事件引起的公眾對紅會的關注,媒體評論的角度一直處於壓倒性的批評態勢。而輿論討論內容主要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信任坍塌:從“捐完則止”中甦醒 

“郭美美事件”作為導火索,點燃了紅十字會這顆炸彈,進而引爆了對中國慈善組織體系的集體質疑。熱衷慈善的人們不再盲目捐款而不問去向,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反思:自己的捐款被用到了何處?

人民日報在“郭美美事件”爆發後引用網友來論:紅十字會這樣的公益機構,沒有隱私可言,恰恰相反,如果僅有“聲明”而無法“證明”,僅有辟謠而沒有自省、改進,就可能引起更大的失信。“郭美美”事件發生後,在一些網路調查中,絕大多數網民承認自己的捐款熱情受到打擊。慈善事業“傷不起”,公眾善心更“傷不起”。

由此引發的不信任嚴重挫傷了公眾對於中國官方慈善的熱情,捐贈總額下降、捐贈轉向民間透明慈善機構、要求紅十字會公開賬目明細、紅會北京暴雨遭遇“捐你妹”尷尬,這些均體現了公眾從“捐完則止”中甦醒。

不信任根源:不透明成慈善組織“軟肋”

對於2011年下半年掀起的慈善信任風暴,多位業內專家曾表示,主要是因為這些事件擊中了中國慈善機構的軟肋——透明度。

根據2011年12月底中民慈善捐助資訊中心發佈的《2011年度中國慈善透明報告》顯示,包括紅會在內的全國1000家公益慈善組織的透明度平均得分是33分(按百分制計算),總體透明度及格率還不到一成。 而在2011年慈善信任風暴背景下,公眾對於慈善組織資訊公開及透明度的滿意度和2010年相比出現下降,僅不到一成受訪者滿意。中民慈善中心分析認為,造成上述結果的原因與2011年持續的慈善問責風暴和網民對整個社會誠信的質疑情緒蔓延有關。

中國青年報評論部副主任曹林指出:作為一個慈善組織,一次次陷入各種醜聞謠言漩渦中,有必要反思。也許,在一次次對事實的強調中,像類似“下發通知索捐”的傳言最終會被澄清,造謠者也會受懲。但,強捐謠言好辟,可慈善組織公信力問題很難解決。這才是需要正面的問題,也正是謠言盯上紅會的關鍵。

建言獻策:公開、改革、民間公益參與

2012年初,在紅十字會改革實施之前,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秘書長、社保專家唐鈞便在《廣州日報》發表文章稱:慈善機構一旦有了官方背景,事情就變得複雜起來,因為機構無需向捐款者交代也照樣能“持續”。為中國紅十字會考慮,如今這樣一個從中央到基層的行政化、官僚化的龐大機構,是不利於實現真正的“紅十字”宗旨和目標的。

而針對近期的紅會去行政化受阻的情況,來自民間的慈善人士、北京大學陽光志願者協會創辦人劉正琛指出紅十字會的“中國式背景”:我們進入“懷疑一切”的網路時代,質疑是應該的,出來回應也是應該的。對我們來説,如果捐款人對我們有什麼意見,我們必須要非常認真地去回應。公益組織同樣需要管理,而且水準需要很高。從國外來看,所有的公益組織都是民間發起的,公益組織有官方身份是中國的怪現象。

《環球時報》官方微網志稱:紅十字會“去行政化”改革受阻,因會觸及太多既得利益者。有人評論稱,紅會面臨的難題,亦是阻礙中國其他領域改革的原因。這話不無道理。改革進程,不能被既得利益者綁架。既然代表人民,就必須拿出勇氣,敢於對既得利益群體動手術。須知,只有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才是國家和政權的根本利益。

來自人民網輿情分析為紅會改革定調稱:部分網友對郭美美事件以來的紅會負面形象仍耿耿於懷,面對信任危機,中國紅會需要進行一次鳳凰涅槃式的改造,讓源自民間的慈善事業回歸民間,在去行政化改革道路上全面革新自己,還公眾一個透明負責的紅十字會。

眾多專家和媒體社論均指出中國紅十字會必須改革,執行到位的資訊公開、去行政化、向民間慈善組織分流,是輿論呼聲最高的三項具體措施。

輿論倒逼直接促使中國慈善轉型

紅十字會屢次遭遇輿論質疑和網友打擊,真相和謠言在質疑中迅速傳播,而一旦信任被打破,任紅十字會如何澄清,如何表決心,輿論已經發揮了作用,並給中國紅十字會造成了不可逆轉的負面影響力。在輿論的暴風驟雨之下,紅十字會被推到了轉型的十字路口。信任危機迅速蔓延到其他慈善公益組織。

2011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紅十字會會長華建敏提出需要進一步改革促進和規範紅十字事業的發展,以及時回應現實需要。

領導紅十字會改革的主要人物,中國紅十字會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趙白鴿承認:“紅會107年曆史,但是一個網路事件,幾個禮拜就可以把你打得稀裏嘩啦。抗風險能力差很多,一個問題下來以後就把你撕碎了。折射的問題需要理性、全面、客觀的判斷,需要系統、深刻的反思,更需要實質性的改革和完善。”

2012年9月,趙白鴿表示,中國紅十字會改革即將進入實質階段,計劃于2013年啟動綜合配套改革試點。

有評論指出,越是陽光的事業,其本身在信任上就越易碎,對陽光就越發苛求。只有盡可能地將其置於陽光之下,讓公眾易於監督,打破易碎性,才不至於“一個問題下來就把你撕碎了”,才不至於像這樣“謠言纏身”。只有正面面對輿論監督,主動改革轉型才能打破被動挨打的局面。

北京師範大學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長、原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司長王振耀認為,中國慈善的現狀和中國慈善事業發展的歷史有很大的關係,輿論問責紅十字會的風暴對中國慈善的發展未嘗不是好事,現在,社會的正面效應應該正在逐步地展現,中國慈善即將迎來轉型。

輿情分析

改革“內部阻力”很大,推進維艱。特別是“去行政化”的體制改革,“要侵犯太多人的既得利益”。這不僅僅是紅十字會的問題,而是整個中國體制改革的重點和難點。

武漢大學資訊管理學院和電腦學院教授瀋陽認為:紅十字會去行政化是改革的突破口。經郭美美事件後,紅十字會聲譽掃地,網路形象跌至低點,波及個人捐款大幅度下降。此事很生動的向我們展現了輿情應對不當,喪失網路話語權,就喪失現實號召權,民間公益高速崛起,攻守之勢易形,糜爛潰敗之態頓顯。這樣的部門都不想改,改不了,改不好,就會有破窗效應。

紅十字會因為“郭美美”事件形象跌入谷底,如今改革剛剛起步就面臨著“去行政化”難的問題。這是紅十字會再次遭遇的輿論挑戰,同時也是一次挽回形象的機遇。輿論緊盯使紅十字會改革必須迎難而上,只有改革才能為溫暖公眾的慈善之心。

標題圖片
中國紅十字會改革
環球時報:紅十字會為何跳進黃河洗不清
南方日報:紅會未來之路在於贏得信任
長江日報:真誠而實在地推進透明化改革
廣州日報:紅十字會改革的出路與方向
觀點中國:透明與獨立的慈善才能屹立百年
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趙白鴿: 面對未來,中國紅十字會的改革勢在必行,只有改革才能應對所面臨的種種挑戰,只有改革才能適應未來人道工作的需要。
評論員譚浩俊: 都説中國的公益事業與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這個差距,顯然不是中國人的公益心不夠,而是公益機構的行為沒有得到公眾的認可和接受。如果公益機構仍然執迷不悟,在目前不規範、不公開、不透明的道路上走下去,中國的公益事業不僅不能得到發展,而且會繼續沉淪下去。公眾對公益事業的熱情,也會繼續降低。
崔林觀點: 紅會去行政化阻力巨大,多數職工怕改革丟編制;打破壟斷的工資條例推不下去,因為利益集團的阻撓;公車改革推不下去,領導意見太大;可是,油價、電費、房價、稅費説上漲就上漲,行政審批多如牛毛;怎麼一部分的利益就那麼重要,另一些人的利益就那麼不重要呢?
資深評論員翟建輝: 讓公共話語權來真正主導改導,説到底,也還是要回到民主與法治的軌道上。現在,日子都快過不下去了的中國紅會,能有底氣去拒絕改革,不怕繼續丟臉,都表明,公共話語權已經逼仄到何種地步了。這,或許才是我們最應迫切反思與整改的根本問題。
人民網祝華新: 一個紅十字,就涉及那麼多既得利益,體制之積重難返可見一斑。如果紅會都改不了,何談其他方面的改革?
如何看待紅會去行政化?
第三十七期
標題圖片
王老吉無間風雲
第三十八期
標題圖片
哈爾濱大橋垮塌
第三十九期
標題圖片
保釣全民愛國情緒
第四十期
標題圖片
浙江過頭稅
中國網觀點中國出品 | 責任編輯:張林 |電話:010-88828215 | 電子郵件:zhangl@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