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輿論收割了的過頭稅
    輿論從最初只關注政策的頒布和運作結果,發展到如今追蹤監督政策的執行過程。當政策執行不力或者暴露缺陷時,輿論發揮監督作用,使“過頭稅”一露頭就引起重視,及時調查制止,避免了浪費行政成本和破壞政策執行成果。
標題圖片

事件概述

今年以來,浙江財政收入增幅明顯放緩,一些地方為完成稅收任務過分地向民間收取稅費——徵收“過頭稅”。所謂“過頭稅”,是指為了完成稅收任務而過分地向民間收取稅費的做法,有時間上的過頭和幅度上的過頭兩種。

杭州杭派女裝商會秘書長孟平稱,由於今年杭州財政收入數字比較差,其所在區將壓力分攤到企業頭上,比如今年稅收增幅不夠,為了數字上好看,就把明年的部分稅收拿過來“預支”。“當財政局的一位領導來收‘過頭稅’時,對我説‘兄弟幫忙’,你説,我能怎麼辦?”孟平説。

輿論關注度觀察

媒體關注分析:政經媒體評論主導專業性話題

10月15日,媒體第一次報導地方財政收入增幅放緩,而財政部長和稅務總局局長已屢次要求堅決不收“過頭稅”,從另一面印證了地方財政窘境和“亂開源”問題。新聞資訊的出現,已經暗藏了日後“過頭稅”事件爆發的苗頭。10月22日,《經濟參考報》正面報道“過頭稅”事件,23日起,媒體對此事件展開了追蹤,24日各評論文章佔據部分媒體重要版面位置。

此次事件中,各大門戶網站和經濟類網站對輿論引導起了重要作用。在23日的第一批411篇新聞及評論文章中,國際線上的《媒體稱浙江部分地方今年預徵明年稅收》達到了192次的轉發量,搜狐的《浙江小微企業稅負過重生存難》達到了107次的轉發量,“過頭稅”成為當日最受關注的時政類熱點。從數據來看,當日的新聞報道內容以對“過頭稅”事件的事實説明為主。

24日的新聞報導量延續前一日的新聞慣性依舊走高,達到了412條。從報導媒體的類型上,依舊是門戶網站新浪、騰訊、搜狐和經濟型網站和訊網、財訊、金融界佔據主流。24日的新聞中分析評論逐漸增多。經濟領域專家和資深評論員陸續發聲,對“過頭稅”事件均進行深度挖掘,內容趨向專業化深度化。

網民關注分析:缺少直接關聯性導致大眾參與度不高

作為自媒體時代的主流平臺,微網志在這一議題中的參與程度可以反映大眾對“過頭稅”的關注態勢。26日晚,新浪熱門微網志話題的最高參與量為90余萬條,同時間以“過頭稅”為話題的微網志僅有22000余條。

“過頭稅”作為經濟政策的新聞話題,不同於以往交通事故、食品安全等民生議題,在不會對個體産生重要影響的條件下,大眾參與討論的熱情並不高。而由於缺少深入調查的新聞事實,並且政策類新聞與網民生活缺少直接關聯性,因此,媒體的關注度迅速下降,輿論降溫。對此話題關注分析的群體主要有三類:一是受“過頭稅”影響自身利益的中小企業,二是經濟領域的專家學者,三是政經類新聞媒體。

輿論內容走向分析

議題內容分析:“過頭稅”批評先行,原因後果分析逐步跟進

在24日對“過頭稅”的評論性文章中,主要包含了三種聲音:“過頭稅”是寅吃卯糧,“過頭稅”源於政績為先和“過頭稅”需用法律約束。

《濟南日報》發文章《過頭稅趁火打劫加重民生負擔》;四川線上評論《“過頭稅”比寅吃卯糧還荒謬》;東方網發評論文章《“過頭稅”,典型的殺雞取卵》。在以批評“過頭稅”為主要內容的評論中,“寅吃卯糧”與“涸澤而漁”兩詞擁有很高提及頻率,多篇文章都集中闡述了:寅吃卯糧,意思是由於入不敷出,預先挪用尚未到手的收入。與過頭稅相同,都是預先挪用,但寅吃卯糧的前提是入不敷出,而預收過頭稅,則完全是不顧實際地做表面文章,是對發展力量的扼殺,是極為荒謬的短視行為。

第二種聲音是針對“過頭稅”産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説明。鳳凰網發文章《地方政府過頭稅是怎麼煉成的》,觀點中國發表評論文章《稅收壓力下,誰最該過緊日子》、《“非稅收入”大增是個危險信號》。文章稱,在整體經濟形勢低迷的時期,地方政府的稅收失速不會讓人感到奇怪。此時,地方政府為了維持運轉,刺激經濟增長,積極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在哪尋找這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卻透露了一些地方政府的執政理念。

第三種觀點的數量最多,主要內容為應對“過頭稅”的措施。《新京報》發表社論《對“過頭稅”應該露頭就查》,《法制日報》發文《用法律之手摁住“過頭稅”》等。在這類文章中,提出兩方面的應對措施,一方面需要政府改變觀念,提高對財政增收減緩、甚至負增長的容忍度;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大對違規徵稅、罰款的清查和懲罰力度。

網民參與意見主要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政績惹禍。如網友“守望陽光008”説:“在當前經濟下行的形勢下,寅吃卯糧無疑加劇中小企業生存壓力。減輕中小企業稅負不僅有利於經濟穩定也有利於就業和民生。一些地方為一己政績需徵“過頭稅”幫忙的時候,有沒有想過你為地方民生幫過忙呢?”

第二部分,寅吃卯糧,明年如何。網友“有些懶散”説:“飲鴆止渴,政府根本不知道放水養魚的理念”;網友馮興元説:“問題是,明年的經濟似乎也沒有好轉的由頭。明年的稅怎麼徵?”

第三部分,建言獻策。毛立華説:“如果就為了完成所謂任務,就如此寅吃卯糧,真的讓人感覺很抓狂。財政不夠,為什麼不提壓縮政府開支呢?不是有那麼多不需人上崗還發著工資的編制麼?為什麼就不能裁掉些呢!”李家有玥:“一方面大量單位錢花不完,年底被迫突擊花錢;一方面收過頭稅。這財政預算管理的水準啊!”

從輿論分析的內容來看,“過頭稅”發展的邏輯順序較為明晰,也是單線程新聞事件在輿情發展中的典型。首先,新聞發現存在問題,輿論立即産生對其態度,在本事件中輿論呈批評傾向;其次,對問題追根溯源,發現其産生原因;最後,對問題清楚認知,提出合理的解決改善方案。

當事人應對:浙江官網調查回天乏術,失天時失人和

25日,浙江線上政務大廳發表《浙江——何來“過頭稅”!》,文章稱浙江省經濟穩步回升,呈現諸多向好跡象,並指出在採訪中三位當事每人平均認為媒體報道失實,稱新聞報道所稱的孟平提及的“要求該企業今年的960萬元定額營業稅全部繳納,連明年的960萬元也全部‘預支’了”等相關數據,當事人予以了否認。

25日當日的“過頭稅”新聞報導量下滑至86篇,主要聲音依舊為對浙江地方徵稅的批評,新華網發表《新華網評:“預支”明年稅,明年怎麼辦?》等。浙江官方發表文章的作用如同石沉大海,儘管浙江官方發表此文,標題使用反問語氣和感嘆號以表強硬,甚至意圖表達對媒體報道“失實”的不滿,但“過頭稅”事件基本已成定論,輿論並未因此而産生轉向。

造成這樣的後果,有兩方面原因。第一,浙江官方失去了最佳應對危機公關的時間。22日第一條“過頭稅”新聞出現,直至25日當事人才出面應對輿論,在危機公關出現的72小時,浙江官方選擇了緘默。如此回避危機,只會讓負面資訊以幾何倍數的數量增長。在輿論傳播中,公眾和媒體出於對負面資訊的獵奇心態,會不自覺地選擇壞消息傳播。

第二,“過頭稅”事件並非輿論寵兒,熱度散去後公眾很快遺忘。由於此事件並非民生領域,與大部分群眾的日常生活並無直接關係,所以公眾也並不會在此問題上糾纏很久。一旦媒體不選擇此話題進行報導,公眾很難繼續追問下去。

媒體和公眾之間的互動,本身即存在一種悖論般相互影響關係。公眾會選擇媒體提供的話題進行關注,媒體也會根據公眾的需求來訂制議題。在雙方需求的博弈過程中,如果公眾對議題參與並不熱切,那麼媒體也不會選擇這個話題繼續炒作,媒體對話題的放棄,又會進一步削減到公眾對此議題的熱度。所以,在本次的“過頭稅”事件中,媒體報導量的下滑和公眾對話題的參與冷淡相互影響,直接決定了此事件的輿論熱度。

輿情分析:輿論監督將“過頭稅”止于始處

在《讓子彈飛》中,鵝城的稅收已經被歷任縣令收了個遍,收到了90年以後,當初一笑而過的戲劇情節如今卻在市場經濟非常發達活躍的浙江出現。這種寅吃卯糧的做法完全違背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更是一種飲鴆止渴的蠢行。

更進一步觀察,前有財政部長和稅務總局局長屢次要求堅決不收“過頭稅”,後有地方政府為了維持政績美觀我行我素。此次中央政策上傳不能下達,在地方遭遇尷尬的局面在之前的“高速公路免費遭地方抵制”事件如出一轍。地方政府錯誤的執政思路不僅沒有嚴格執行中央的財政政策,同時也加劇當地企業的生存環境的惡化。

媒體在“過頭稅”事件中起到了重要的監督作用。輿論從最初只關注政策的頒布和運作結果,發展到如今追蹤監督政策的執行過程。當政策執行不力或者暴露缺陷時,輿論發揮監督作用,使“過頭稅”一露頭就引起重視,及時調查制止,避免了浪費行政成本和破壞政策執行成果。

(責任編輯 張林)

標題圖片
過頭稅
觀點中國:稅收壓力下,誰最該過緊日子
新京報:對“過頭稅”應該露頭就查
人民網:“過頭稅”氾濫暗藏四大隱患
法制日報:用法律之手摁住“過頭稅”
深圳商報:沒有依法徵稅 何來依法納稅
評論員肖暢: “過頭稅”的問題絕不可能僅靠主管部門的表態來解決。政府權力缺乏約束而向市場乃至其他領域深度挺進,這是根本性問題。“過頭稅”是這個根本性問題的具體體現,也是重復體現,類似的問題還有不少,如果逐一表態和敦促,不求根本性制約,問題只會變換著花樣繼續出現。
吳睿鶇: 從現實語境看,目前“過頭稅”已成國家不得不面對和破解的棘手問題。要想從根源上治理“摻水”的稅收,筆者覺得,不妨用法律之手摁住“過頭稅”。首先,要控制總體稅負規模,通過立法的方式,硬性規定為GDP的一個比例;同時,更要控制稅收增長速度。比如,硬性規定每年的稅收增長速度,要與GDP同步,以實現政府與企業、個人之間稅收利益的合理分配,實現稅收負擔的公平與正義。此外,還要革新稅收計劃編制辦法,取消稅收任務計劃,切實做到“有稅盡收,無稅禁收”。
時言平: 除了收“過頭稅”,罰款等“非稅收入”也成為許多地方財政的新支撐——— 這也就意味著,亂罰款、重復收費的亂象在大力整肅之後,又要再一次重出江湖,成為難以承受的民生重負。這無疑是在使財稅改革“開倒車”,政府公信和民眾信心很容易因此被碾碎。
馬光遠: 于宏觀經濟和企業暫時面臨的困難,中央通過一系列措施減輕企業負擔的思路是完全正確的。但是,個別地方創收的衝動和措施很可能使得中央結構性減稅的努力毀於一旦,通過罰沒等手段的確可以增加政府的收入,通過預繳稅收的確可以完成今年的財政創收任務,但這會加重企業負擔,影響企業對未來的信心,從根本上會影響經濟復蘇的步伐和大局,不得不高度重視。
如何看待“過頭稅”?
第三十六期
標題圖片
電商三國殺
第三十七期
標題圖片
王老吉無間風雲
第三十八期
標題圖片
哈爾濱大橋垮塌
第三十九期
標題圖片
保釣全民愛國情緒
中國網觀點中國出品 | 責任編輯:張林 |電話:010-88828215 | 電子郵件:zhangl@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