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陸的爆炸案發生後,不少西方媒體立即將箭頭指向回教恐怖攻擊,甚至直接點名是“凱達”所為,這正是“多元主義”口號空洞化的表徵。“文化多元主義”,雖成為政治人物朗朗上口的絕佳教條,但在應對現實問題時卻是眼高手低。許多人平日把“多元主義”挂在嘴邊,滿口尊重、包容、多元的腔調,但遇上現實的經濟困境,“多元文化主義”的高調即顯得一無用處。心底深處的民族情結及宗教歧視的板刻印象便油然而生。殺手佈雷維克也一樣,他在認知和行動上的截然相反,就像一面顛倒黑白的魔鏡。不管他如何妄想證明基督教文化的優越性,他的行動卻只説明:歐洲文化的敵人不是穆斯林,而是像他這種封閉在冷血巨塔中培養仇恨細胞的人。
歐洲20多年的整合,雖成功拆除了國家的疆界,卻未能拆除文化差異的心理疆界,遑論弭平經濟發展差異的鴻溝,這是不容忽視的真實問題。如果不能透過實踐來充實多元文化主義的內涵,只是一味呼喊開放、包容,只會讓極端主義趁虛而入。【詳細】
挪威慘案帶給歐洲的是一種苦澀的感覺,因為敵人來自自己的國家。現在人們發現,“基地”組織突然在歐洲隨處可見,因為在一些歐洲人的內心也有一個“基地”組織,這讓歐洲有些手足無措、防不勝防。是該積極反思移民、宗教矛盾等複雜問題的時候了。歐洲是一個開放的社會,但也是一個脆弱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