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傳道授業者忘記了厚德載物,為私欲不惜惡語相向;當為人師表者不願誨人不倦,用財富壘起師道的敲門磚;當真理追尋者失去基本價值判斷,用寡廉鮮恥宣泄對世界的畸形解讀。有一個疑問在戰戰兢兢地求解:國內的名校裏華麗麗的建築群之下,“跑偏”的大學精神可見歸途?

“招生掐架”暴露教育功利化之害

    大學是創造社會理想的地方。當津津樂道于“分數線”、“狀元數”,當為了“掐尖”而不惜掐架,高校不妨問一問自己:我們的社會,究竟需要怎樣的大學?説到底,高校追求的不應是“分數化政績”,而應是文化傳薪人、社會守望者的使命和責任。如果把高校招生看成基礎教育的終點,招生掐架背後的“生源崇拜”會反饋到基礎教育的過程,“分數至上”、“應試為先”的魅影,將難以揮去。而如果把高校招生看成高等教育的起點,那麼,這樣極端功利化競爭也會影響到高校的教育方向,讓一些學生從一開始就曲解了成功的含義。【詳細

大學不能靠“忽悠”搶生源
    復旦在指責其他學校搞鬼欺詐,並表示要追究法律責任時,卻忘了一點,本校在招生宣傳過程中與考生簽署的預錄取協議,也是沒有任何法律效力的。實事求是地説,大學在招生宣傳過程中,根據考生的考分、排名,鼓勵考生報考本校,無可厚非。但是不能輕易做出承諾,更不能稱之為所謂的“預錄取”。承諾“預錄取”也好,攪黃“預錄取”也罷,這些出現在高校中的各種招生手段,都是計劃錄取體制之下的“搶生源”變異。高校要搶生源,應該光明正大,用自己的教育品質、教育服務搶生源。【詳細
應賦予學生自主選擇權

    一所國際頂尖大學的成長,靠的是自己的特色與實力,靠的是自己充滿吸引力的學術氛圍與校園文化,靠的是可以成才、可以成大才的實實在在的先例。而潑婦罵街般的搶生源鬧劇,正好折射了我國高校那點可笑的“術”,至於“智”和“德”,則完全成了稀缺品。在它們眼中,高分考生就像奢侈品,得到和炫耀是其主要目的。至於這些高分考生的成長與發展,就只能聽天由命了。靠著學生的靈性與努力,偶爾出個奇跡,學校便又拿來大夸特誇。
    市場經濟發展的經驗告訴我們,只有消費者有選擇權,進步才會有質的飛躍。在考生沒有選擇權的情況下,高教市場就只是一個壟斷的賣方市場,品質與服務絕對是一種奢求。真正要把我國國內名校建設成“世界一流高校”,辦學品質才是根本。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權,學生可以選擇“用手投票”還是“用腳投票”,高校恐怕就不得不把主要精力用到提高辦學品質上來了。那時,名校就是名校,不用招生宣傳,生源品質也會很好。【詳細

內地大學當追著香港高校進步

    香港高校“搶生源”是社會價值多元化的體現。一方面香港大學對內地尖子生伸出了48萬港幣獎學金的誘人橄欖枝,再加上良好的就業預期與較高的薪資待遇,先進的教育理念,開放的教育氛圍。這些都是香港大學的魅力所在。另一方面,內地就業形勢嚴峻。儘管最近北大在曬富豪,清華在曬政要。但是,北大畢業生賣肉、穿糖葫蘆、當陪聊,大學生殺豬、承包公廁之類的報道一定程度上動搖了考生對內地大學的信仰。而且,帶有濃郁地域色彩的招生制度與連年擴招政策,讓大學生源品質、教育品質受到質疑。與香港高校相比,內地大學的教育模式、管理理念顯得滯後。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任何大學的畢業生都沒有就業特權,任何大學都會有壓力。“北大清華被掃為二流大學”的議論也好,香港大學的挑戰、美國大學的侵入也好,儘管讓內地名校在面子上不好看,但這些陣痛和挑戰能讓清華北大這樣的內地名校從陣痛中清醒過來的話,也不失為一劑良藥。【詳細

    一邊是國內名校為了搶奪優質生源撕掉最後的斯文上演鬧劇,另一邊是高考狀元們不約而同集體“私奔”香港大學。重新滿足人才“鳳待梧桐棲”的需求,僅僅質問國內教育公信力的缺失顯然已經無法解決了。如果國內名校們今後依然繼續穿著皇帝的新衣大搖大擺,那麼“錢學森之問”只能變成無解之題。

中國網觀點中國出品 | 責任編輯:毅鷗 |電話:010-88828212 | 電子郵件:yio@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 對外服務:訪談 直播 廣告 展會 無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