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加節制地盲目填海造房,潛藏著很多隱患,僅從“宜居”層面來説,不但有高濕、高溫、高熱“三高”之憂,一旦發生地震或者海嘯,更將是災難性的後果,因而,大規模發展海岸線房地産業,吸引大批民眾聚居海邊,不啻是在玩火。不講究海域的合理開發和可持續利用,過度填海造房,不但會對海防林等海岸線自然生態造成直接破壞,而且難免會造成泥沙淤積,影響江河的泄洪能力和港口的航運功能。而且受暴利的驅使,填海造地未經必要的沉澱期即投入房地産開發,住房品質的安全性顯然難以得到切實保障。【詳細】
一些長遠的和現實的隱患,購房者當然也是知道的,不過在開發商的“忽悠”之下,部分人群已失去了清醒的判斷;也或者説並不排除部分追風炒作海景房者,“賣了不住”,是“撈一把就跑”的考慮,層層炒作臨海房産猶如“踢球”——誰接到最後一球誰自認倒楣。開發商和地方政府同樣樂於搞填海建房,即使明知對自然資源和環境破壞的情況下,也堅持要搞,關鍵是源於暴利驅動。也就是説,開發商、地方政府和購房者三方是“一拍即合”的關係,也都是這個海景房利益上的“螞蚱”,或也是個願打願挨的關係。【詳細】
海岸線既然是自然美景,其實本該屬於公眾,假如因為規劃了所謂的“海景房”,這些自然景觀便紛紛成為了私家花園和私家海灘,顯然説不過去。從這個角度來看,規劃其實並不能只考慮獨享“海景”,而恰恰必須具備對公共景觀資源的尊重與敬畏。
而除了自然景觀的公共屬性需要規劃對於海岸線有退讓意識之外,即便是從保護稀缺的景觀資源和海岸線生態出發,防止房地産規劃對於海岸線景觀生態造成破壞的角度來看,距離退讓其實也本該是個規劃常識。很難想像,假如馬爾地夫的黃金海岸線上佈滿了房子,馬爾地夫還能成為世界級的海島旅遊勝地?
海岸線之所以獨具魅力,最根本的其實正在於海岸線的自然生態景觀。海岸線成了“房岸線”,不僅割裂了原本完整的海岸景觀,更不可避免的會對海岸生態造成負面的影響,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説是對海岸線的“自殘”甚至“自殺”行為。有道是“距離産生美”,海岸線的規劃,即便不與國際接軌,最起碼也應有些“距離美”的意識。【詳細】
當開發海洋與海域管理政策的不健全相遇,海域管理政策又與樓市調控政策缺乏對接時,海岸線被退化式開發建設就幾乎已經註定。廣闊的法律和政策空白,為無序開發抵擋了可能的政策風險,不僅用法律和政策對這種開發難以判定,甚至問責都會顯得蒼白無力無從入手。
政策的空白不代表常識也會隱匿。海岸線本是全民所有,沒有全民授權擅自開發,就是對全民産權的擅自處置。已經和正在造成的生態和防災隱患,完全可以看作公然透支公眾現實利益和未來利益。因此,剎住“填海造房風”刻不容緩。
完善海域管理執法手段、強化審批程式監管,填補目前存在的政策空白固然是當務之急,更重要的是,必須從財政體制改進方面著手,找到可以使地方財政擺脫土地依賴的辦法,從體制上破除現有的利益聯盟。實際上,這也是樓市調控必須解決的難點。這個難點不能克服,即使暫時剎住了“填海造房風”,仍可能復發。【詳細】
環保喊了這麼多年,落實起來就不給力,因為但凡關係到切身利益,地方政府就會選擇性失聰。填海造地政府獲得暴利這是不可否認的,但是按照可持續發展和長遠利益來看,這樣的發展戰略無疑是挖肉補瘡。老話説“不打不成材”,地方政府就像任性的孩子,有時還需要大家長的看管和教育甚至教訓,才不會誤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