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黨偉業》的藝術魅力表現在如何把主旋律電影拍成快節奏,有青春氣息,讓年輕人喜歡的時尚影片作了有益的探索上。導演黃建新曾表示,在這部三段式劇情中,在那“上下探索”富有“熱血青春”的革命者中,“主要是以年輕人為主,此時的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等都還是籍籍無名的年輕人。在那個歷史年代,正是這樣一批勇敢的年輕人走上了歷史舞臺,徹底地改變了中國。”為主旋律電影植入了青春劇要素,雖然有這樣那樣的議論,但其大膽的探索,已使影片初步顯示出為觀眾,特別是為年輕觀眾所喜歡的藝術魅力。【詳細】
儘管網際網路上對這部電影的明星大匯萃有些微詞,但明星們參演的積極踴躍是真實的,而且是世界電影史上罕見的。演藝圈對執政黨誕辰慶典的高度配合,是全社會對執政黨態度的一個縮影。它不僅顯示出執政黨的“力量”,更反映了中國社會對中共帶給中國的機遇和變化持正面評價,對中共領導中國革命和國家建設的總體業績同樣給予肯定和認同。
中國的成功促成了並將繼續促成紅色文化的流行。不能説它毫無當局引導的因素,但紮根于市場,有自我生長力。中國革命和建設充滿戲劇性,以及對陳腐思路的打破,有文藝創作取之不盡的素材。中國社會對國家過去的滿意程度,以及對未來預期的樂觀程度,預示了紅色文化的未來。
紅色文化的自我開掘也將變得更自信,內容會更豐富,對歷史的解讀更豁達從容。中國的政治文化禁忌處在不斷減少的路上,而一個個禁忌的打破不是對中國國家道路的否定,而是中國政治不斷豐富和更有彈性的過程。【詳細】
電影的好壞取決於票房,電影好看,觀眾才會掏錢進影院。從《建國大業》到《建黨偉業》,紅色電影的票房號召力有“滿天繁星”的功勞,但更主要的是抓住人們心裏平時不被提起,但卻客觀存在的愛國主義情懷。正如韓三平所説:“《建黨偉業》表現了中國厚重的歷史,具有中國特色,是好萊塢電影中沒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