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09年4月中美兩國建立戰略與經濟對話機制以來,無論是從尋求合作還是從解決爭端角度來看,作為當今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與最大的發達國家,中美兩國的這種對話機制無疑是巨人之間的交往平臺。在這個平臺上,中美之間的博弈從來就是一個雙方基於各自民族利益來尋求共贏的過程,沒有絕對的贏,更無絕對的輸,只為在博弈中尋求均衡之道。
美國善於把國內經濟問題“國際化”

    美國是這樣一個國家,為了其國家利益的最大化,不僅能夠將其內在經濟問題推向全世界,而且也會將其他國家的經濟問題“升格”為國際問題。從美國官員事先放出的口風來看,在第三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過程中,美國方面會對中國方面提出信貸發放、利率市場化以及銀行部門改革等議題。從方位上看,這些問題本來應當是中國的國內問題,但現在就要“被國際化”了,或許這也是國內解決問題的國際化的另類求解吧,只不過這種求解的初衷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出美國人在滿口市場經濟大道理背後躲藏的實用主義與機會主義。【詳細

中美在磨合中出現新共識
    去年年初以來,中美受谷歌事件、達賴訪美、氣候問題、貿易摩擦、人民幣升值、黃海軍演等問題影響,中美關係烏雲密布。直到美國防長蓋茨訪華及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美,中美關係才止跌回升,確立了共同努力建設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合作夥伴關係的共識。經過磨合,中美間的共識越來越多,而根源在於中國地位的變化。應該看到,離開中美合作,美國領導世界就會變得力不從心,甚至是國力透支而衰落,而中國放棄與美國合作,更無法推進、分享和保障自己的全球利益。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説,中美除了全方位地合作,幾乎是別無選擇。【詳細
中美在金融監管上可取長補短

    美國政府關注中國金融系統的改革,有其自身的利益訴求。正如美國財長蓋特納所言,美中經濟的再平衡、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中國未來增長動力向內需的轉移,這些都要求中國加快金融改革,取消利率管制,更加廣泛地開放資本市場,允許更多外資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市場。
    對中美雙方來説,加強金融監管實際上有兩層意思。其一是各國獨自強化對金融業的監管;其二是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兩國加強跨境金融監管合作。監管合作建立在獨自監管比較有效的基礎之上。在此方面,中美雙方可以取長補短,相互學習。美國可以學習中國體制對銀行業設置較高的監管標準;而中國也可以學習美國體制對金融機構創新的支援及對中小投資人、金融消費者的權益保護的強調。
    可以説,中美各自的金融監管模式都有待改革與完善。這不僅需要各自監管當局的努力,也需要雙方持續有效的溝通。通過加強兩國監管當局的協調與合作,共同維護全球金融系統的穩定。【詳細

心平氣和才能均衡分利

    中美博弈,從來就是一個雙方基於各自民族利益來尋求共贏的過程。事實上,也正是由於中美各自採取的“自主、雙贏”的原則,才有了三十多年來雙方在市場經濟前提下擴大共識、管控分歧的持續成功。
    中美兩國在過去三十多年的磨合,也是雙方各自對對方言行進行檢測、反應與互動的過程,基本未脫矛盾、溝通、調整、再穩定的上升性重復模式。沒有中國改革開放,就沒有冷戰結束,就沒有美國獨大天下,更沒有我國經濟規模只用三十年就升為世界第二。這個各贏互利的事實,我們今天應該看得清楚。中美開展戰略與經濟對話,即在延續這一模式。
    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是兩國在全球化環境下繁榮共贏的發展之道。在人類歷史上,既有大國與崛起大國在都可預見國際格局將要發生重大轉變的前夜,仍能進行關於雙方合作得利、公平分配的制度性磋商,意義巨大。既然中美已有雅量進行利益分配的和平對話,它們就沒有理由不儘量將利益增量切割得更為均衡,坦蕩面對正在轉型的國際秩序。【詳細

    今天的中美關係,從宏觀層面理解其戰略意義並不難。只要把這對關係置於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去觀察,就可以做出基本準確的判斷。但是僅有戰略層面的高度認識顯然是不夠的,還需要一些具體問題的解決來進一步深化中美關係,改善中美關係的輿論環境。中美之間不是比拼實力,不是一方壓服另一方,而是要通過談判,妥善處理分歧;通過利益的讓度,解決具體問題。

中國網觀點中國出品 | 責任編輯:接家東 | 聯繫方式:010—88828225 | 電子郵件:jiejd@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 對外服務:訪談 直播 廣告 展會 無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