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是這樣一個國家,為了其國家利益的最大化,不僅能夠將其內在經濟問題推向全世界,而且也會將其他國家的經濟問題“升格”為國際問題。從美國官員事先放出的口風來看,在第三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過程中,美國方面會對中國方面提出信貸發放、利率市場化以及銀行部門改革等議題。從方位上看,這些問題本來應當是中國的國內問題,但現在就要“被國際化”了,或許這也是國內解決問題的國際化的另類求解吧,只不過這種求解的初衷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出美國人在滿口市場經濟大道理背後躲藏的實用主義與機會主義。【詳細】
美國政府關注中國金融系統的改革,有其自身的利益訴求。正如美國財長蓋特納所言,美中經濟的再平衡、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中國未來增長動力向內需的轉移,這些都要求中國加快金融改革,取消利率管制,更加廣泛地開放資本市場,允許更多外資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市場。
對中美雙方來説,加強金融監管實際上有兩層意思。其一是各國獨自強化對金融業的監管;其二是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兩國加強跨境金融監管合作。監管合作建立在獨自監管比較有效的基礎之上。在此方面,中美雙方可以取長補短,相互學習。美國可以學習中國體制對銀行業設置較高的監管標準;而中國也可以學習美國體制對金融機構創新的支援及對中小投資人、金融消費者的權益保護的強調。
可以説,中美各自的金融監管模式都有待改革與完善。這不僅需要各自監管當局的努力,也需要雙方持續有效的溝通。通過加強兩國監管當局的協調與合作,共同維護全球金融系統的穩定。【詳細】
中美博弈,從來就是一個雙方基於各自民族利益來尋求共贏的過程。事實上,也正是由於中美各自採取的“自主、雙贏”的原則,才有了三十多年來雙方在市場經濟前提下擴大共識、管控分歧的持續成功。
中美兩國在過去三十多年的磨合,也是雙方各自對對方言行進行檢測、反應與互動的過程,基本未脫矛盾、溝通、調整、再穩定的上升性重復模式。沒有中國改革開放,就沒有冷戰結束,就沒有美國獨大天下,更沒有我國經濟規模只用三十年就升為世界第二。這個各贏互利的事實,我們今天應該看得清楚。中美開展戰略與經濟對話,即在延續這一模式。
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是兩國在全球化環境下繁榮共贏的發展之道。在人類歷史上,既有大國與崛起大國在都可預見國際格局將要發生重大轉變的前夜,仍能進行關於雙方合作得利、公平分配的制度性磋商,意義巨大。既然中美已有雅量進行利益分配的和平對話,它們就沒有理由不儘量將利益增量切割得更為均衡,坦蕩面對正在轉型的國際秩序。【詳細】
今天的中美關係,從宏觀層面理解其戰略意義並不難。只要把這對關係置於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去觀察,就可以做出基本準確的判斷。但是僅有戰略層面的高度認識顯然是不夠的,還需要一些具體問題的解決來進一步深化中美關係,改善中美關係的輿論環境。中美之間不是比拼實力,不是一方壓服另一方,而是要通過談判,妥善處理分歧;通過利益的讓度,解決具體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