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主流價值體系通常是與“主導價值觀”高度一致的理想化價值體系,這保證了社會穩定與人的自由發展。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現實中不同階層個體價值觀差異化明顯,而且新的價值理念,如民主法制意識、環保意識、社會公平意識等等,也在伴隨著經濟同步成長。調查顯示,“主流價值觀邊緣化危機”將成為未來10年的嚴峻挑戰之一,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下意識形態領域面臨的複雜情況和人們的複雜心態。所以,主導價值觀必須與時俱進,才能構建和諧社會。 |
|
民族復興得益於回歸傳統價值觀國學熱、祭祖熱,甚至民國教材的流行,反映出走向現代化和全球化的中國面臨著必然選擇,日本、南韓、新加坡等在現代化進程中也並沒有拋棄儒家“仁義禮智信”價值系統。 中國夢:國家與個人的共同理想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認識到一個事實:人人可以通過努力爭取美好的生活,命運是可以改變的。而有了夢想的公民才能構成理想的社會,才能實現大國崛起和民族復興的夢想。 愛國主義:永恒的主題“新愛國主義”在北京奧運會前後出現。它呈現出了鮮明的新特徵:一是空前的愛國自豪感。二是高度的愛國自覺性。三是愛國主體的空前廣泛性。四是愛國具有高度理性。 抵制三俗:主流文化的重塑主流被邊緣,“三俗”氾濫,對功利主義價值觀的片面強調,是佔主流地位的正確的社會價值觀未能發揮作用的結果,或者説是這種主流價值觀沒有很好地為民眾所接受的結果。 |
時代先鋒:郭明義郭明義是平凡的,甚至有點傻,但他在平凡中見證了“平凡”不凡、“傻子”不傻。郭明義事跡引發的群體效應證明,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在新時期依然具有強大感召力和影響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這個時候,我們需要郭明義這樣的旗幟鮮明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慎獨典型。 |
|
社會需要一場道德重建社會道德正遭遇危機,對生命的尊重、對他人的同情乃至職業基本操守等道德倫理,存在邊緣化甚至退出生活的危險。追求自由的社會,並不是由孤立和冷漠的個人組成的。 階層固化挑戰個人奮鬥不怕苦不怕累,但機會在哪?如果公平公正的社會秩序闕如,如果貨幣成為向上的通行證,社會競爭就如同擠汽車,因貧困而孱弱的群體就很難擠得上去。 愛國主義趨於理性一方面,中國人對“愛國”的判斷與堅持,已經越來越趨於理性。試圖讓愛國情感脫離昂貴的瓷器和運動遊戲。另一方面,民族主義狂飆突進,著作層出不窮,卻大受歡迎。 審醜流行的時代低俗與資本結合,形成了一個黑洞,所有人都被納入了它的狂歡系統,讓一切批判面臨失語,放棄了是非,放棄了同情,放棄了善,最終導致審美品質與娛樂精神的雙重潰敗。 |
常識回歸只是第一場勝利“撒謊”——無論以任何美好的名義公共性“撒謊”,其“標的”也將越來越觸目驚心,代價也會彌足深重。人們開始從教育本身反思成年後悄然形成普遍的道德虛偽主義。 |
知識精英的形象漸行漸遠當下的中國知識精英們深切地感到了社會分層的日益固化,而當他們既無法實現世俗利益,又缺乏知識分子的社會尊重和榮耀的時候,他們只能墮落成流氓。 |
“服從”自出生即開始“威權人格”不被清理,不作改善,“孝道”和“倫理”只會成為施暴工具,這樣的“倫理秩序”,最終只為權力擁有者所樂見,而這個社會,最終只能深受其害。 |
愛情等價交換的時代中國人的現代觀念與相親這種古老的婚戀方式奇妙而怪異地融合在一起,表面上看是人性的解放,而實際上卻是拜金主義盛行環境下的人性泯滅。 |
改革開放使得中國的主流價值觀並未與“主導價值觀”保持絕對一致,各種價值的激烈交鋒,導致公共價值及其倫理功能喪失,各類公共活動都失去了基本道德底線,進而引發機構、個人的普遍的信用缺失。其實,中國人內心、血液裏始終有一套遺傳下來的道德體系,人們對是非、對錯概念都非常清楚,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心裏都有數。但是為什麼現在大家都不遵守固有的道德?不是因為沒有價值體系,而是因為這個價值體系沒有受到尊重,中國目前正面臨著信任危機。 |
中國正在步入一個公民參與的時代,從而培育著一個公民社會的成長。有輿論將二00八年稱之為中國“公民社會元年”。 這一年,中國人在悲喜交加的砥礪中,公民意識得以井噴式的發展。中國公民讓全世界看到了“以天下為己任”的大愛情懷,以及對國家事務的參與意識與參與自覺。公民意識強調的是人在社會生活中的責任意識、公德意識、民主意識等法治和道德意識。它強調的不僅僅是個體的自由,也強調在享受自由的同時所應當承擔的責任,甚至是一種更高的擔當意識。而公民社會的建立,有助於從價值層面重建社會。 |
|
公民精神“Beta版”他們既擁抱物質,又體認精神,現實但有夢想,張揚個性又謙遜盡責;極富激情、創造力,又尊重既有規則和秩序;仁愛而不軟弱;勇毅卻深知尊重法治、和諧包容之可貴。這也是網路時代的公民特質。 |
“被某某”:公民意識覺醒的標誌從政治意義上説,只有覺醒到人民和政府間的“契約”關係,才會有“被”的感覺,因此,這在一定程度上標誌著公民意識的覺醒。正如有論者所説,“被”字“表達了公眾對於公民權責名實相符的吁求”。一百多年來,少數啟蒙者的觀念終於開始成為社會共識;認識到“被”,也就是意味著“不被”的開始。 |
建設公民社會期待“深圳經驗”沒有發達的公民社會,個人缺乏權利保障,也就缺乏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理性。權力不受制約與監督,自由平等、獨立人格、公共精神、節制理性等公民意識成為社會的稀缺資源,自上而下的反常識、反人性、反法治的各種荒唐舉動便容易滋生,它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人性道德等,都會帶來長遠而又深刻的破壞。 |
“大國崛起”固然重要,但是它的前提是“大國民”的崛起:公民意識的培養、公民社會的建設與塑造,以及現代法治社會和民主社會的進步,無不需要“大國民”的參與。話似乎可以這樣説,有了“大國民”的存在,則所謂“大國”的建成則指日可待。反之,亦然。民眾是國家的基礎、社稷的基石。沒有了民眾,就無以談及國家的興衰。所以,尊重和有意識地培養民間的力量。藉以塑造有責任意識的“大國民”,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