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北京3月16日訊(記者 楊雲鵬)近年來,頻頻出現的校園暴力事件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在今年的全國人大會議上,如何懲治校園暴力中的施暴人、如何遏制校園暴力,成為人大代表們熱議的話題。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科學技術研究院技術評估與轉移服務中心主任楊帆今年就帶來了關於加快《反校園欺淩法》立法的議案。
楊帆告訴記者,現在我國的校園暴力呈現出頻次高、分佈廣和公開化三個特點。根據上海政法學院姚建龍教授2016年對全國29個縣104825名中小學生的抽樣調查結果估算,我國遭受過校園欺淩的人數多達6067.18萬。
楊帆在議案中提到:“長期的欺淩行為會導致被欺淩者恐懼和缺乏安全感,導致其學習成績下降甚至逃學、輟學。欺淩行為不僅會損害青少年的身體健康,更會導致其留下人生陰影。研究表明,青少年時期遭受欺淩的人,其今後的人生態度會受到影響,可能變得更為內向、悲觀、無助。成年以後,患抑鬱症的概率是普通人的4.8倍。”
長期以來,我國針對青少年保護的法律主要有《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義務教育法》等幾部法律,並沒有專門針對校園暴力的法律。而且由於《教育法》和《義務教育法》都規定,對有不良行為的學生不得進行體罰或者變相體罰,教師在處理校園暴力時,大多只能進行口頭批評。
現行法律對懲治校園暴力行為的可操作性不強,導致施暴者得不到相應的懲治,出現了“預防未成年人犯罪人人有責,一旦出了問題卻人人無責”的局面。因此楊帆建議,應儘快啟動《反校園欺淩法》的立法工作,並提升法律的可操作性,突出政府和學校在反欺淩工作中的責任,強化對校園欺淩的處罰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