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急診科主任姚衛海。受訪者供圖
中國網北京3月15日訊 (記者 金慧慧)“醫養結合模式將醫療資源與養老資源相結合,實現社會資源利用最大化。”全國政協委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急診科主任姚衛海綜合分析國內外醫養結合的經驗和現狀,建議將醫養結合保險納入社會保障體系,積極推廣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2016年,衛計委和民政部先後公佈了兩批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單位,要求各省(區、市)積極探索地方醫養結合的不同模式,積累經驗,逐步推開。
在姚衛海看來,醫養結合就是集醫療、康復、養生、養老等為一體,把老年人健康醫療服務放在首要位置,將養老機構和醫院的功能相結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復關懷融為一體的新型養老服務模式。
姚衛海通過實地調研發現,試點中的醫養結合缺乏有效的監管體系,行業標準體系混亂;醫療資源分佈不均,醫療服務水準有待提高;專業護理人員數量不足,專業水準不高;養老費用過高,家庭負擔過重。
綜合分析國內外醫養結合的經驗和現狀,姚衛海提出了完善我國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五條建議:
第一,明確各部門職能,制定醫養結合相關政策。目前解決養老機構糾紛僅有消費者權益保障法可參考,應制定適用於養老機構的相關法律,明確養老機構和入住人員的權利和義務,並以法律形式將醫養結合保險納入社會保障體系,使參保對象和醫養結合保險的各主體機構權益得到法律保護。
第二,借鑒國外經驗,積極推廣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長期護理保險是指在未老期交納一定資金,老年失能後由長期護理保險支付相應的專業養老護理費用,是對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以及社會醫療救助的有益補充。
長期護理保險的設計應重視服務品質和資金安全,鼓勵實行居家及社區護理模式,可在現有試點基礎上逐步推廣。
第三,合理優化資源配置,打造層級式服務模式。對一、二級醫療機構運作情況、床位情況及所轄區域內專業護理養老的需求進行全面摸底。推進醫聯體與養老機構一一對接簽約,使轄區內的老人無論在養老機構還是居家養老,都能第一時間享受雙向轉診、預約就醫、綠色急救通道等服務。
鼓勵養老機構涉及家政、保潔、護理業務,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銷售一類醫療護理器械。引導社區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加強合作,有條件的醫療機構可以採取遠端醫療、委託管理、健康管理諮詢等多種形式,提高對居家失能失智老人的服務能力。
第四,培養專業人才隊伍,構建多層次人才體系。建立人才培養機制,將老年醫學、康復、護理人才作為急需緊缺人才納入醫療衛生人員培訓規劃,對養老和醫療機構的一線護理人員進行老年護理和管理專業再培訓;鼓勵各類社會培訓機構參與養老服務人員培養;完善薪酬、職業資格培訓等激勵機制,同等對待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的醫務人員。
此外,還可以鼓勵醫療機構的專業人員為轄區內養老機構和居家養老的老年人進行巡診,彌補養老機構專業醫療服務的不足。
第五,發揮中醫治未病特色,推進中醫藥與養老深度融合發展。為老年人提供中醫保健、中醫養生服務,讓老年人少生病、甚至不生病,減輕老年人自身痛苦和家庭、社會經濟負擔。完善“卡、包、崗”三結合的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模式,形成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圈,推動中醫藥健康服務優化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