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禮:數智賦能中醫藥高品質發展
“中醫藥現代化是時代使命。一個傳統的學科領域,與現代科學技術交匯融合,開拓出一條傳承、創新、發展之路,形成了顯著的學科優勢,引領了健康産業發展,産生了重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5月9日,在中國天津召開的“數智賦能大健康産業新質生産力暨第四屆中醫藥國際發展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現代中藥創制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張伯禮作了題為《數智賦能中醫藥高品質發展》的主題報告。
5月9日,在於中國天津召開的“數智賦能大健康産業新質生産力暨第四屆中醫藥國際發展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現代中藥創制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張伯禮作了題為《數智賦能中醫藥高品質發展》的主題報告。
士力/供圖
他追憶,中醫藥現代化于1996年啟動,即將迎來三十年。“十年前,根據科技部有關領導的要求,我組織全國專家共同編纂了《中藥現代化二十年(1996-2015)》,肯定了傳統的學科領域與現代科學技術的交匯融合。中醫藥作為一種傳統産業,一直在擁抱現代科技。而現代數字賦能也不會落下。同時,今年四月在浙江烏鎮召開的第三屆中醫藥高品質發展大會上正式啟動中藥現代化三十年的編寫工作。”
張伯禮院士從數智賦能循證中醫藥學發展、數智賦能“説明白講清楚”中醫藥作用機制、數智賦能中醫藥新質生産力發展三個方面,闡述了數智賦能中醫藥高品質發展的必然性、科學性。
他強調,中醫藥與人工智慧結合是發展的必然趨勢。世界要以開放的頭腦接受傳統醫藥,而傳統醫藥要被廣泛接受依賴於療效的肯定,其中的關鍵環節在於研究方法的科學性。
對於研究方法的科學性,他闡述:數智賦能循證中醫藥學發展。中醫藥最重要的還是臨床療效。世界衛生組織上個世紀末提出,世界要以開放的頭腦接受傳統醫藥,而傳統醫藥要被廣泛接受,依賴於療效的肯定,其中的關鍵環節在於研究方法的科學性。簡單來説,世界要接受中醫藥,因為中醫藥有效。但是,有效得拿出證據來,證據的研究方法要科學。
“中醫藥臨床研究數量不斷增長,但品質總體上不高。這是十五年前我們做的一個循證研究,也是中醫藥領域第一個大規模的臨床循證研究,中藥對心肌梗死二級預防的作用,藥是組分中藥,組效關係都比較清楚,是一個上市的藥。”張伯禮舉例進行佐證,通過繼續研究我們發現它還有保護斑塊作用,可以使斑塊組織變得緻密,同時對血小板的黏附、聚集、活化、釋放作用和阿司匹林相似。為此申請了一個國家重大項目,組織了全國多個省市88家醫院,納入3500余位心肌梗死患者,和阿司匹林平行對照,以死亡和再梗為評價指標,隨訪37個月兩者療效相當,中藥的優勢在於對阿司匹林已經産生抵抗的患者依然有效。
“繼續後面的研究發現可以防止左心室重構,有預防心衰的作用。現在,這個藥已經做成大品種藥,年銷售額超過十個億。”張伯禮説。
“去年年底,阜外醫院牽頭做了一個研究,也是治療心肌梗死。特別是在西醫標準化方案基礎之上載入中藥通心絡膠囊,發現30天主要不良心腦血管事件風險降低36%,心源性死亡風險降低30%,隨訪一年兩個數分別是36%和27%,這個在世界産生了很大影響。一個西醫天花板級的標準化方案,加了中醫治療效果提高了近30%。所以,這個結果讓人信服。”張伯禮説,這説明我們用循證評價的方法評價中醫的療效是可以被大家接受的。研究越來越多,如何把研究收集起來也是關鍵,因此要建立智慧化數據庫。
張伯禮表示,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産業,如何助力全國中醫藥産業融入快速發展、借助當前人工智慧平臺和新技術來改造我們的傳統産業,任重道遠!
梓涵/ 攝影
談到中藥走向世界問題,張伯禮院士深有感觸地表示:20年來,通過復方丹參滴丸進軍國際市場這個過程,我們系統研究了不同區域的監管、法規、技術要求,比較各國法規異同,結合産品自身特點,探索現代中藥以不同身份註冊申報路徑,目前已在40余個國家/地區 ,獲得500余個註冊批件;組建了“中醫藥世界聯盟”,引領中藥走向國際。
“中醫藥現代化是一個過程,每一步都要經歷,讓大家互相交叉,互相理解,互相認同。”言為心聲,曙光綻現。經歷數年間的種種曲折後,張伯禮院士對中醫藥走向世界充滿信心。
張伯禮坦言,我們承擔三個973項目,就是要把中藥從古老的樹根草皮變成藥效物質清楚、作用機制清楚的組分中藥,然後在這個基礎上結合人工智慧大數據,把它進行重新的配比。
現在提出中藥智慧製造,僅中藥生産線全國就有兩萬多條。我們在上世紀90年代基本就實現了機械化、電子化。時下數字制藥、智慧制藥剛剛起步,遇到人工智慧大數據的時代,如何把中藥製造結合起來?這是當前的重要任務。
“天士力滴丸最早是用壺來滴,後面慢慢變了,到現在第五代冷凍滴液,這就是一步步進步;正大青春寶的自動化製造車間,去年獲得了浙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張伯禮院士再次舉例生動介紹,構建智慧製造核心體系促進製造業升級,他們一邊研究,一邊推廣,一邊培養人才。同時,在全國建了幾十條生産線。
作為直轄市,天津市如何率先實現現代中藥新質生産力創新工程?張伯禮院士建議:一是構建現代中藥新質生産力創新核心技術體系, 形成共性關鍵技術和技術包,全要素提升衛藥品牌中成藥的核心競爭力;二是培育中藥創新産業,建成數字化生産線10-15條,提升中藥産業規模;三是培育市場價值大的中藥大品種群,單品銷售額超10億元品種達10個以上,實現5億元品種數量增長50%以上。這是新質生産力創新工程主要的研究目標。
眾心齊,泰山移。“我們在第三屆中醫藥高品質發展大會上提出來,要把中醫藥新質生産力作為今後的重點,助力全國中醫藥産業融入快速發展、借助當前人工智慧平臺和新技術來改造傳統産業,任重道遠!大家一起來幹,共同推動我們的中醫藥産業高品質發展。”作為中醫藥現代化最早的倡議者和數智賦能中醫藥高品質發展的踐行者和積極推動者,張伯禮院士對科技賦能中醫藥産業的快速、優質發展,豪情備增,信心滿懷。
專家簡介:
張伯禮,中醫內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醫藥衛生學部主任,國醫大師,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現代中藥創制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重點學科中醫內科學科帶頭人。長期從事心腦血管疾病防治和中醫藥現代化研究工作,曾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吳階平醫學獎等,2020年獲“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
(民盟中央文化委員會副主任、民盟北京市委老齡工作委員會主任、科學與大健康融媒體中心總編、高級記者 梓涵/採訪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