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止咳 | 向呼吸科專家學習如何化痰止咳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中醫 - 科普文化 - 科普知識 - 中醫知識 -

科學止咳 | 向呼吸科專家學習如何化痰止咳

2024-03-07 16:00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日前,第二十屆國際絡病學大會呼吸疾病論壇在石家莊成功舉辦,其中針對化痰止咳法在呼吸道感染疾病中的應用價值,由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呼吸科主任李光熙教授進行專題報告,中日友好醫院張紓難教授、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院賴國祥教授、河北省中醫院耿立梅教授、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袁雅冬教授共同參與專題探討,就咳嗽的規範管理進行深入交流討論。今天,就讓我們跟著呼吸科專家一起學習如何化痰止咳。

image.png

第二十屆國際絡病學大會呼吸疾病論壇現場

報告中,李光熙教授主要對呼吸道感染病變、氣道黏液高分泌及咳嗽咳痰症狀之間的聯繫做了系統的介紹,強調了化痰止咳針對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氣道黏液高分泌治療的重要性。

氣道黏液高分泌主要臨床表現咳嗽咳痰,同時也是慢性氣道炎症性疾病的主要臨床特徵之一,其對呼吸道疾病的預後影響較大。所以呼籲大家要引起重視,改善氣道黏液高分泌,控制痰液,而“減少生成、促進痰液排除是治療氣道黏液高分泌、改善咳嗽的重要環節”。

中醫藥止咳化痰可以多環節、多靶點發揮效應,具有標本兼治的特色優勢,在臨床治療中應用廣泛。李光熙教授在報告仲介紹到的連花清咳片,通過前期在多方面的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結果可以看到,該藥物可以抑制氣道炎症,降低氣道黏液高分泌,在減少痰液生成、降低痰液粘度、促進痰液排除方面具有很好的作用,對於感冒、流感、新冠、支氣管炎、慢阻肺等疾病引發的咳嗽、咳痰治療具有多重優勢。

image.png

李光熙教授《化痰止咳法在呼吸道感染疾病中應用價值》專題報告

         袁雅冬教授:正確認識咳和痰,為什麼出現痰多咳不出

“關於咳和痰的關係也就是我們説的氣道的分泌物,正常來講,由於我們有粘膜腺體,實際是分泌粘液和漿液,分泌以後在我們的纖毛上方覆蓋成為一種毯子樣的東西,所謂的粘液毯,起的是保護作用,一方面可以濕潤氣道,一方面可以説起到一個把這些分泌異物等等通過纖毛擺動排出體外起到清潔作用”,袁雅冬教授指出,氣道黏液是呼吸道防禦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因疾病時出現持續氣道黏液過量分泌時,就會出現患者總是“有痰”的現象,當同時出現炎症,會在這個基礎上使得黏蛋白分泌增加,因此患者就會有痰多咳不出來的感覺。

      耿立梅教授:中醫辨證論治是優勢,咳嗽黃痰治療有方

咳嗽作為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症狀,其病因多發、涉及面廣,診斷不易明確。千百年來,中醫中藥在咳嗽治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耿立梅教授結合其豐富的臨床經驗,從中醫角度分享對咳嗽的診療認識。

耿立梅教授提到,“外感邪氣加上飲食不節,也包括有基礎疾病等,都會引起肺的宣發肅降功能的異常而咳嗽,中醫在治療咳嗽的時候辨證論治是它的一個優勢特點,如果是風熱犯肺,起始從熱證來講,中醫非常樸素,(把熱可以比喻成火,呼吸道的分泌物為水),如果我們下面是火上面是水,(通過火的煎灼作用)水就會越來越少,越來越幹,所以風熱犯肺以後就容易形成黃痰”。面對風熱犯肺、痰熱壅肺證,耿立梅教授也給出中成藥解決方案,“連花清咳片組方裏面麻杏石甘湯具有宣肺清熱止咳平喘的作用;清金化痰湯有清肺化痰的作用,比如説桑白皮,化痰也可以祛除痰液;還有大黃的作用是有通便,給熱以出路,這樣邪氣去除以後咳嗽就可以好轉,所以我覺得對於連花清咳用藥不局限于急性支氣管炎的咳嗽,無論是哪一種疾病,慢阻肺急性加重也好,只要出現了咳嗽黃痰的現象,就可以用連花清咳治療”。

      李光熙教授:止咳先化痰,中醫治療咳嗽具有多重優勢

李光熙教授在參與探討中提到,“自古以來,清熱化痰是治療咳嗽咳痰的重要方法,治咳嗽者,治痰為先,治痰者,下氣為上。”李光熙認為,中醫治咳嗽要考慮到三個方面:一是解決氣道粘液異常分泌,要把氣道炎症清除;二是要在氣道做濕化治療;三是要注重纖毛功能問題,如果纖毛功能不好也會影響痰液的排出,這樣才能起到化痰止咳的治療方法。

“連花清咳片組方特點恰恰就是結合了這三個方面,它以中醫絡病理論為指導、在麻杏石甘湯、清金化痰湯兩劑名方基礎上創新化裁而成,是治療咳嗽咳痰的專用藥物,具有宣肺泄熱、化痰止咳的功效,能對症治療流感、支氣管炎等多種疾病引發的咳嗽咳痰問題”,李光熙教授在與現場分享時講到。

幾位專家就咳與痰的關係、治療應用等方面進行全面深入的交流分享,論壇通過線下+線上直播方式,近3萬人次同時觀看,讓更多專家學者、醫務工作者、患者等看到了中醫在治療咳嗽咳痰方面既有傳統經驗傳承,也有現代應用的創新和積極探索,為這一類疾病的治療,提供了一個新的途徑和選擇。


【責任編輯:李哲】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010-88828034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