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專訪吳以嶺院士:脈絡學説指導心血管病防治取得系列重大成果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中醫 -

新華網專訪吳以嶺院士:脈絡學説指導心血管病防治取得系列重大成果

2024-02-20 15:44

來源:新華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日前,新華網播發了中國工程院吳以嶺院士的專訪。吳以嶺院士在採訪仲介紹了中醫脈絡學説以及由他主持的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脈絡學説構建及其指導血管病變防治基礎研究”在治療心血管疾病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

image.png

脈絡學説為心腦血管病治療提供新方案,被列入國家973計劃

吳以嶺院士介紹,中醫的“脈”與西醫的血管概念具有同一性,遍佈人體全身,主要負責運作血液。脈絡就是血管的分支,包括微血管、微迴圈。

數據顯示,我國心血管病發病率居高不下,嚴重危害著人們的健康。吳以嶺院士經過多年潛心研究,首次構建了對血管病變包括急性心肌梗死、腦梗死、糖尿病血管並發癥等重大疾病防治具有指導價值的系統理論——脈絡學説。同時提出脈絡學説的核心理論——營衛理論,系統揭示血管病變發生、發展及治療規律,建立臨床辨證、診斷標準、用藥規律,提出“孫絡——微血管”是中西醫研究微血管病變的理論結合點和治療突破口,形成指導心腦血管病、糖尿病血管並發癥防治的系統理論。在這一理論指導下,吳以嶺院士團隊研發出治療缺血性心腦血管病的通心絡膠囊、治療心律失常的參松養心膠囊、治療心力衰竭的芪藶強心膠囊等創新中藥,開闢心腦血管病有效防治的新途徑。

在脈絡學説的指導下,吳以嶺院士作為首席科學家完成了“脈絡學説構建及其指導血管病變防治基礎研究”和“基於心腦血管病變的脈絡學説理論研究”兩項國家973計劃項目。阜外醫院、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武漢大學、南京醫科大學、中山大學、第二軍醫大學、中國醫科大學等大量西醫專家的參與,10年間積累了超過3.3萬條實驗數據,證實了通絡藥物對高危因素致動脈粥樣硬化微血管病變、斑塊內微血管滋生、心律失常微血管損傷、心力衰竭微血管損傷等微血管病變均有顯著干預作用。

image.png

“中醫脈絡學説構建及其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堅持不懈地循證研究終於結出碩果。2020年,由吳以嶺院士作為第一主研人完成的“中醫脈絡學説構建及其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獲得了201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這是該年度生命科學領域唯一的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多項循證醫學研究證實,通絡藥物在解決心血管領域急性心梗、心律失常、慢性心衰等國際醫學難題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治療心律失常領域,“參松養心膠囊治療室性早搏伴心功能不全”465例循證研究證實,參松養心膠囊在減少室性早搏的同時改善心功能,為這一國際臨床難題提供新的治療藥物。“參松養心膠囊治療竇性心動過緩伴室性早搏”333例循證研究發現:可有效減少室性早搏,提高心室率,填補快慢兼治、整合調律藥物治療空白。

在治療慢性心衰領域,“芪藶強心膠囊治療慢性心衰”512例循證研究證實,在標準藥物治療基礎上加用芪藶強心膠囊治療可使N末端腦鈉肽前體降低超過30%的患者比例較對照組增加16%,心血管複合終點事件(死亡、心臟驟停行心肺復蘇、因心衰入院等)發生率降低,患者生活品質均明顯改善。國際迴圈權威雜誌《美國心臟病雜誌》編輯部配發評論文章,引起醫學界極大關注。

2023年歐洲心臟病學會年會上,公佈了“芪藶強心膠囊治療慢性心衰複合終點事件的評估研究”的成果。該研究採用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多中心臨床研究方法,首次完成芪藶強心對慢性心衰複合終點事件的3119例臨床循證研究。結果顯示,芪藶強心聯合標準化治療降低慢性心衰主要複合終點事件發生風險較對照組下降22%(降低心血管死亡風險、降低心衰惡化再住院風險),為改善慢性心衰遠期預後提供有效治療藥物。

2023年10月,一篇通心絡的研究論文在全球四大頂級醫學期刊之一的《美國醫學會雜誌》上刊出,國際醫學界反響強烈。“通心絡膠囊顯著降低急性心梗患者死亡率”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臨床3797例循證研究結果顯示,通心絡顯著降低30天主要不良心腦血管事件(包括心血管死亡、再次心肌梗死、緊急冠脈血運重建和腦卒中)風險36%,降低心血管死亡風險30%;研究一年時,通心絡持續降低不良心腦血管事件發生風險36%,降低心血管死亡風險27%,為改善急性心肌梗死遠期預後提供有效治療藥物。

吳以嶺表示,通心絡、參松養心、芪藶強心這三種中藥已經在很多國家註冊。中藥走向國際,先要解決創新,只有拿出過硬的療效證據,才能讓國際認可。脈絡學説從理論創新到實踐,再到走向國際,為中藥的現代化國際化提供了示範。

【責任編輯:李哲】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010-88828034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