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當新時代創新的“生力軍”
202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指出:“要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上闖出新路。”如何推動二者深度融合,作為科技、産業創新的主體,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各具優勢,而高校作為知識創新和創新人才培養的基地,是國家技術創新的重要支援基礎,科技、産業創新需要高校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
推動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深度融合需要暢通從實驗室到大市場迴圈的堵點,這是高校當前面臨的新挑戰。今年是福州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以下簡稱“福大科技園”)獲批建設10週年,作為福建省屬唯一的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福州大學充分發揮人才和科技優勢,加速高新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構築起科技創新高地,勇當新時代下創新的“生力軍”。
做好頂層設計,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推進
“善弈者謀勢,善治者謀全局。”對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的路徑進行整體設計與系統謀劃,推動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形成良性迴圈。福州大學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先為,有所後為”的原則,優化學科建設結構和佈局,提出“1+3”學科建設路徑,有效地滿足國家戰略需要和企業的人才需求。“1”是指化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行動,“3”是指新一代資訊技術學科群、智慧建造學科群、大數據與智慧管理學科群等3個世界一流學科培育建設行動。
人才工作是福州大學的“一把手工程”,一直以來,學校堅持引育並舉,加快集聚高層次師資隊伍、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為一流的國家大學科技園和高校“雙一流”建設提供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援。科技創新、産業創新如何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産業發展需要?福州大學堅持“頂天立地”的科研工作格局,真正做到基礎研究真有發現,技術創新真解決問題,成果轉化真有效果。
校企協同創新,“産業鏈+創新鏈”雙向奔赴
共創校企協同新機制,圍繞“産業鏈+創新鏈”雙向融合的發展思路,進一步促進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交流平臺搭建。企業與高校具有良好的互補性,福州大學推動共建企業“科創總部”。福大科技園以科創“總部經濟”思路,引進央企、上市公司等行業龍頭企業共建孵化大樓,形成行業知名企業、高成長企業、高層次人才企業之間人才相互滲透、産業聯動發展的企業生態,實現技術助力産業、産業回哺科研。
利用福州大學具有高品質建設技術轉移服務體系的先天優勢,與企業一起探索建設了福建省高校首個概念驗證中心“福大科技園-未名概念驗證中心”以及“福大科技園-萬福新質生産力科創中心”。通過優化整合科研人才、成果、設備、資本和市場等要素,重點開展科技成果原理驗證、技術可行性驗證、産品與場景體系驗證、商業前景分析等概念驗證服務,加快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走向生産線”。通過著力建設功能完備、管理科學、運作高效的政校企協同的中小試平臺,加快園區的建設與發展,打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最後一公里”。
完善科創機制,營造良好創新創業生態
逐步在福建省九地市布點建設“中心+節點”的國家大學科技園網路體系,已建成旗山園區、怡山園區、銅盤園區等三個主園區,規劃建設自主産權載體面積48.7萬平方米;拓展建設了侯官園區、晉江園區、泉州園區、漳州科能科技園、南平浦城園、永定飛地科技園等分園區,拓展載體面積53.7萬平方米。
圍繞企業創新資源不足和高校成果轉化不暢等問題,推進“環福大創新創業生態圈”建設。以福州大學為創新策源,促進科研優勢向産業優勢轉化,形成産、學、研、用高度融合的科創生態圈。充分發揮福州大學知識人才密集優勢和福大科技園的大科學裝置群,構建“樓上樓下”沿途轉化機制。“樓上”科研人員利用大設施開展原始創新活動,“樓下”創業人員對原始創新進行工程技術開發和中試轉化,推動關鍵技術攻關“沿途下蛋”,並通過孵化器幫助創業者創立企業,開展技術成果商業化應用,實現“發現即發明,發明即應用”的快速迭代。
福州大學作為福建省高層次人才的主要集聚地,積極探索構建“人才復用”的體制機制,立足福大科技園孵化創新體系,通過學校和企業之間共用高端人才,企業和企業之間互通專業人才,最大限度地盤活用好創新資源,實現人才“最大公約數”。(福州大學黨委書記 陳國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