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加大華僑歷史遺存保護力度 出臺全國首個地方性法規
座談會現場。
11月21日,由泉州市僑聯組織主辦的泉州市僑界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暨宣傳貫徹《泉州市華僑歷史遺存保護條例》(以下簡稱“《保護條例》”)座談會在南安市梅山鎮召開。作為自9月26日福建省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決議通過《泉州市華僑歷史遺存保護條例》以來召開的首次座談會,會議邀請了泉州市人大法工委副主任施昀就《保護條例》進行詳細解讀。會上,來自泉州市“五僑”部門、泉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泉州市人民檢察院、部分縣(市、區)法院,南安市僑聯,泉州市、南安市僑聯法顧委、基層僑聯工作代表圍繞《保護條例》的貫徹實施等進行交流探討。
《保護條例》將於2025年1月1日實施
據了解,作為全國首部以華僑歷史遺存為保護對象的地方性法規,《保護條例》將於2025年1月1日實施。《保護條例》在第一章第三條明確:本條例所稱華僑歷史遺存是指在本市留存下來的見證各歷史時期,特別是近現代華僑生活、創業、奮鬥以及參與國內革命、建設和改革等重要歷史活動,反映華僑愛國愛鄉、拼搏奮鬥等精神,具有重要紀念意義、教育意義、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的史跡、代表性建築、場所和文獻資料、實物等。納入《保護條例》的華僑歷史遺存包括:不可移動華僑歷史遺存和可移動華僑歷史遺存。其中,如華僑故(舊)居、祖厝、宗祠,僑批信局遺址,僑捐僑建工程,涉僑紀念堂館、碑亭、烈士陵園等紀念設施或者場所,屬於不可移動華僑歷史遺存;僑批、文書、書信、手稿、圖書、音像、票據、證件、族譜等重要涉僑文獻資料和實物等則被歸為可移動華僑歷史遺存。
針對保護管理的具體內容,《保護條例》在第二章中通過14個條款進行了闡述。《保護條例》明確指出:華僑歷史遺存實行認定制度,由市僑務主管部門牽頭組織開展華僑歷史遺存認定工作;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定期組織華僑歷史遺存保護管理部門開展華僑歷史遺存普查工作,建立普查檔案和數據庫,並根據普查、調查的實際情況,徵求所有權人同意後,由縣(市、區)人民政府向市僑務主管部門申報華僑歷史遺存推薦名單;市僑務主管部門收到推薦名單後,應視情況會同其他華僑歷史遺存管理部門進行初步審查,提出華僑歷史遺存保護名錄的初步名單,經專家論證、公示後,報市人民政府批准,並向社會公佈。
除了就保護對象和保護管理做出明確界定外,《保護條例》還就華僑歷史遺存保護過程的資金保障、各部門職責分工和華僑歷史遺存的傳承利用等做出了明確闡述,並就個人、單位違反《保護條例》設定了相應的罰則。
市民:期待《保護條例》出臺 促進祖厝保護
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在南安梅山鎮李光前故居紀念館參觀。
作為全國重點僑鄉,泉州市保存有大量的華僑歷史遺存,除了華僑古民居外,大量由華僑捐資興建的學校、醫院、宗祠,以及連通海內外的僑批、家譜等許許多多的華僑歷史遺存,是閩南文化與海外文化交流的時代見證,也承載著海外僑親的鄉愁記憶和家國情懷。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不少華僑歷史遺存因颱風、火災、酸雨以及偷盜、私自改建等種種原因而導致破壞、甚至損毀。
新門街甲第巷106—110號莊氏故居內的莊長恭故居墻頭的破敗景象。
位於泉州市鯉城區新門街甲第巷106—110號的莊氏故居始建於清代,著名愛國僑領莊丕唐、中國有機化學研究的先驅莊長恭院士便是在這座紅磚古厝裏出生的。於今,站在故居門口仍能看到著名書法家、清朝翰林莊俊元手書的“為善最樂、在福則衝”。走進故居,迎面而來的卻是一股蕭索和破敗感,莊長恭院士出生的房間只剩下四面墻壁,墻頭的瓦當被衰草覆蓋,地面的青石板上則佈滿了青苔。莊丕唐的孫女莊乃禎是在故居裏出生並長大的,對故居有深厚的感情,當得知《保護條例》即將實施,她表示很期待。“我們從小生活在故居裏,這裡承載了我的童年記憶,雖然搬進了樓房,但我還是希望這棟老祖宗留下的古厝能夠得到很好的保護和利用。”莊乃禎告訴記者,此前因編寫家族族譜而跟遠在新加坡、美國,以及台灣、北京等地的宗親保持密切來往,交流過程中也討論過故居今後的修繕問題,但都是自發的行為,有了《保護條例》這樣的地方性立法文件,相信將對推動故居的保護和修繕會起到積極作用。
近年來,泉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華僑歷史遺存保護,並在《泉州市“聚僑引僑和泉商回歸”2024年專項行動方案》中將加快華僑歷史遺存保護立法工作做了明確部署。在泉州市僑聯黨組書記、主席溫錦輝看來,《保護條例》的頒布實施不僅為保護華僑歷史遺存提供了法律依據,為強化華僑歷史遺存保護管理提供明確要求,也有利於促進華僑歷史遺存傳承利用和增強公眾保護華僑歷史遺存意識,同時也為傳承華僑文化、弘揚華僑精神提供了法律支援。
泉州市僑聯:多角度參與 助力華僑歷史遺存保護
2024年6月13日,深滬鎮坑邊村僑史館正式開館。該館佔地面積1.5畝,由坑邊村已故華僑顏貽碧、顏貽敦的子女無償捐獻“明碧別墅”使用權作為僑史館場地,並由四個自然村華僑共同捐資籌建,在原有建築的基礎上進行修繕而成。
《保護條例》第二章第六條明確:僑聯組織充分發揮作用,參與華僑歷史遺存保護工作。《保護條例》實施後,泉州市僑聯在參與華僑歷史遺存保護方面將發揮哪些作用?對此,溫錦輝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泉州市形成了相對完整的僑聯組織網路體系,全市共有僑聯組織2038個,各級僑聯主管的僑界社團達22個,並在全省率先成立了首個僑資企業僑聯、首個自然村僑聯小組、首個鎮級僑界青年聯合會、首個少數民族鄉鎮僑聯。在《保護條例》通過之前,全市各基層僑聯組織在保護華僑歷史遺存方面已經做了大量的探索,先後依託華僑古民居、古街巷,打造了200多個鄉村僑史(領)館。今後,泉州市僑聯將繼續發揮職能優勢和華僑事務專項資金的作用,鼓勵和支援基層僑聯建設僑史(領)館,保護華僑歷史遺存。
全國首個官方綜合性尋根服務平臺——南洋華裔族群尋根謁祖綜合服務平臺,自運作以來已幫助100多名僑親找到家鄉和親人。
針對可移動華僑歷史遺存的保護和傳承利用,溫錦輝表示,泉州市僑聯直屬的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是全國僑聯繫統第一家華僑歷史專題博物館,館內推出的”出國史館”“泉州人在南洋”“故土情深——泉籍華僑華人奉獻史館”等固定展覽和各類涉僑主題的臨時展覽,不僅展示了不同時期泉籍華僑的歷史和文化,也為可移動華僑歷史遺存的保護和傳承利用作出了積極示範。《保護條例》實施後,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也將加大對華僑文物的徵集、收藏和對華僑歷史的研究,確保華僑歷史遺存得到妥善保存和研究。此外,泉州市僑聯依託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開發的全國首個官方綜合性尋根服務平臺——南洋華裔族群尋根謁祖綜合服務平臺,將族譜文獻、宗祠、重點僑村3D全景影像、海外華僑華人社團等資訊建立成數據庫,把廣大華僑華人的族群資料、祖厝影像等歷史資訊,運用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等現代技術手段保存下來。這些歷史資訊在海外華僑華人尋根謁祖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使“一鍵尋根”成為現實,已幫助100多名僑親找到家鄉和親人。今後,泉州市僑聯還將依託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泉州市華僑歷史學會,就可移動華僑歷史遺存的保護和傳承進行更多探索。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強調:“要在提升文化影響力,展示福建文化新形象上久久為功。”溫錦輝表示,總書記的講話為文化遺産保護提供了重要的指引,也為泉州華僑歷史文化遺存保護和活化利用指明瞭方向。華僑歷史文化遺存是廣大華人華僑的鄉愁記憶,各級僑聯組織可以充分發揮與海外僑胞、歸僑僑眷聯繫密切的優勢,在推動華僑歷史遺存的合理利用過程中發揮積極效應。此外,泉州市僑聯還將通過舉辦海外華裔青少年尋根之旅夏(冬)令營、海外華人華僑新生代研學活動、“世界記憶遺産·僑批”主題文學創作大賽等形式,讓新生代華人華僑近距離感受華僑歷史遺存的獨特魅力。(供稿:張禮珍 周輝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