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遇上“z世代”,傳統技藝在青島嶗山第二實驗小學“活”起來、“火”起來
美育教育一直被認為是培養學生審美情感、創造力和綜合能力的重要途徑。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與弘揚也是當代文化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近日,青島嶗山區第二實驗小學舉行“傳承非遺,築夢校園”非遺進校園活動。青島市民俗學會會長、青島齊魯非遺挖掘保護中心主任田清來,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青島市民俗學會常務理事傅國防,以及青島市民俗學會常務理事、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人李文玲走進二小校園。專家們現場指導,學生們親身體驗,豐富多彩的非遺文化在校園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美育與非遺的碰撞,讓傳統技藝煥發新活力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四年級十二班的同學身穿漢服,用充滿童真童趣且清亮的聲音吟誦《詩經·鹿鳴》,生動和諧地演繹了賓主之間琴瑟歌咏、互敬互融的情景,令人耳目一新。
田清來老師深有感觸地回顧了二十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歷程,指出如今非物質文化遺産已深深紮根于校園。他展示了泥老虎、虎頭帽和工藝品風箏等非遺項目,介紹了它們的獨特魅力和背後的故事,使同學們近距離感受到這些傳統技藝的魅力。對於當天學校的活動,他認為這樣的教育不僅增進了學生對非遺的認識,更讓學生們意識到,作為新一代在保護和傳承這些文化瑰寶中所肩負的責任。
對傳統木板年畫頗有研究的傅國防爺爺為同學們帶來了精彩的年畫知識講解。傅爺爺從年畫的歷史源流講起,逐步深入到不同地區的特色風格,並詳細解讀了《蓮年有魚》《六子遊戲圖》和《五業興旺》這三幅木板年畫背後的吉祥寓意。“每一張年畫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和故事內容。”傅爺爺強調。這些栩栩如生的藝術品不僅是技藝的展現,更是智慧與匠心的結晶,連接著過去與現在,承載著無數代人的記憶和情感。
李文玲奶奶手中拿著普通的紅紙,一邊折疊,一邊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闡述剪紙藝術中的對稱、連續紋樣等基本構圖原理,從最基礎的紙張折疊方法、角度選擇,到如何巧妙佈局圖案、預留剪口,深入淺出地講解剪紙技巧。伴隨著李奶奶的生動講解,幾隻蝴蝶、兔子便在剪刀的開闔間悄然誕生,栩栩如生地出現在大家眼前。現場同學發出陣陣驚嘆,全神貫注地沉浸在奇妙的剪紙世界中。
“沉浸式”紙上生花,感受優秀傳統文化魅力
通過三位專家的講解,學生們深切地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沉浸于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獨特魅力中,迫不及待地想要動手嘗試。
李文玲奶奶穿梭在孩子中間,耐心指導、鼓勵每一位學生。同學們圍在李奶奶身邊,舉手提問:“李奶奶,您看我剪得對嗎?”“李奶奶,我的對折正確嗎?”李奶奶耐心回應:“別著急,靜下心來慢慢剪。”“很好,剪得不錯!”剪紙結束後,同學們展示自己的作品,並與老師和同學們分享剪紙的樂趣。
為了表達對三位專家深深的感激之情,孩子們齊唱《採一束鮮花》,用歌聲傳遞心意。此次非遺進校園活動,同學們通過親身體驗和實踐,對非遺文化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和認識,在感受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內心深處埋下了熱愛和傳承的種子。
好課接二連三,以傳承涵養學生文化自信
非遺蘊含豐富的美育資源、鐫刻獨特的審美模式、彰顯民族的美學追求,是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文化沃土。在活動最後,蘇元宏副校長對三位非遺傳承人的到來表示誠摯感謝,他動情地説:“非遺文化融入校園,這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堅守,更是在每一個人的心靈土壤中播撒珍貴的文化傳承種子。在現代教育的精心澆灌與呵護下,這些種子必將生根發芽、茁壯成長,最終匯聚成支撐民族文化巍峨脊梁的參天大樹,為民族文化的繁榮昌盛築牢堅實的根基。”
一直以來,嶗山區第二實驗小學致力於將非遺活動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通過宣傳發動、非遺展演、非遺課程、非遺講座、非遺研學等多種形式推進“非遺進校園”活動常態化開展,還讓非遺藝術在校園的各個角落得以呈現,讓非遺融入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實現非遺傳承教育與學校文化教育的有機結合。
非遺,始於歷史,千年傳承,堅守匠心;非遺,亦行於時代,跨界融合,探索創新。未來,嶗山區第二實驗小學將持續推進非遺課程,引導學生深度參與,尋找並體驗自己最感興趣的活動內容和方式,把挖掘潛能、自我價值的實現與非遺文化的傳承更好地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在循序漸進的接觸、學習、體驗中,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弘揚者。(李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