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政務> 地方政務> 陜西省>

銅川更新生態“含綠量” 升級發展“含金量”

2024-12-05 15:41

來源:銅川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如今的漆水河流水潺潺,草木蔥郁。

金鎖關林海蒼翠,浩瀚清幽。通訊員 雒茂榮攝

冬日裏的沮河依舊流水潺潺,下了九里坡,沿河向西,時常能看到朱鹮臨河嬉戲,粼粼水波透出幾點硃砂暖色,林間也時有飛禽啼叫。

7月15日,耀州區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站傳來好消息“銅川野外繁殖朱鹮37隻”!自2013年以來,已累計繁育“銅川籍”朱鹮239隻。
  誠然,銅川作為秦嶺以北首個朱鹮野化放飛地的背後,是近年來生態環境全面改善,森林覆蓋率顯著提高,空氣品質持續向好……
  銅川是典型的資源型城市,過去飽受污染之痛,被稱為“衛星上看不見的城市”。如今,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指引下,銅川走上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道路,森林覆蓋率48.5%,空氣品質優良天數居關中6市前列,水環境品質改善率在全國339個地市中排名第一,城市生態“含綠量”迭代更新,高品質發展“含金量”不斷升級。
  生態修復
  撫平“工業創傷” 重塑綠水青山  

銅川因煤而興、因礦設市,是陜西重要的煤炭、建材基地,高峰期煤礦企業達到500多家、水泥灰岩等建材礦山企業有400多家。經過半個世紀的持續開採,資源枯竭,一大批小型及資源枯竭型礦山企業關閉停産,同時也遺留下大量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
  在宜君縣太安省級自然保護區,由於歷史遺留問題,該區域的核心區(苦蓿溝—瓦窯溝)有兩座開辦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廢棄礦山。當年採礦活動強烈,導致地形地貌景觀破壞、土地壓佔損毀、生態功能嚴重退化,給這裡留下了深深的“工業創傷”。
  治理面積大、技術難度大、資金需求大……雖然困難重重,但是生態修復勢在必行!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生態環境治理,在2020年抓住全省實施黃河流域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計劃的機遇,積極申報市域內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得到了中省大力支援。2021年年初,宜君縣苦蓿溝—瓦窯溝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項目通過了省自然資源廳審核,銅川迅速組織力量實施。
  對廢棄建築物進行拆除,對廢渣堆積區域根據自然地形進行整平,對人工開挖形成的陡坎下部進行坡腳反壓,在堆渣區域覆土後進行植樹植草綠化,恢復礦區自然景觀地貌……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恢復區域面積448.5畝。完成後的修復項目區與周邊已有的治理項目連成一片,龍門溝流域得到系統性治理,該流域匯水將注入玉華河河道,流經黃帝陵人工湖,改善了玉華河流域、黃帝陵人工湖及其下游沮河、洛河流域的生態環境。
  而這僅是生態修復的一個縮影——
  從2003年開始,市自然資源局不斷規範生産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督促企業編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簽訂三方監管協議,督促企業提取基金,按照“邊開採、邊治理”要求,進一步落實了礦山企業地質環境的恢復治理責任。同時,緊抓資源枯竭轉型試點、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黃河流域高品質發展等重大政策機遇,爭取中省項目資金13.49億元,對36個歷史遺留礦山因地制宜組織實施生態修復治理;市區兩級財政劃撥資金6000余萬元,對不能納入中省項目的26個歷史遺留礦山進行生態恢復治理;引入社會資本,對13個礦山進行治理修復,並通過轉型利用,打造出民兵訓練基地、王石凹工業遺址公園、溪山勝境等一批可借鑒可複製的生態修復典型案例。
  生態擴容
  逐綠規劃添“配置” 人人暢享“森”呼吸  

走在銅川的街道上,大到城市公園,小至口袋公園,亦或是帶狀公園、綠色廊道,可謂是隨處可見。
  “我家跟前就是植物園,每天都要帶娃去溜達一圈,小傢夥最喜歡看花花草草了!”家住新區的陳女士告訴記者,她自從有了寶寶對出門見綠、開窗見景的“森林城市”生活更是深有體會。
  為實現市民出行“300米見綠,500米見園,城中有林,林中建城”的綠化建設目標,近年來,我市穩步推進城市綠化工作,通過見縫插綠、拆違建綠、留白增綠等方式,因地制宜優化綠色共用空間,把更多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其中。同時,推進科學綠化,提高園林綠化管理水準,提升綠化建設品質,形成總量適宜、佈局合理、植物多樣、景觀優美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城市生活空間。
  除了市區綠意圍繞,城鄉的山林更滿是青綠。
  “天氣好的時候,我們喜歡往山裏跑,週末三五好友相約騎行出發,一路上目之所及,皆是蔥郁。我們看過林海翠綠,也看到滿山紅葉,還看見山間野花恣意盎然。”市民郭先生言語間神情自在。
  鳳凰山、軍臺嶺、李家溝直觀山坡、三里洞紅矸山、王石凹煤礦遺址公園、印臺街道崖堯村……一場場擴綠、興綠、護綠行動如火如荼推進中。
  今年,市林業局始終把國家森林城市建設工作擺在重要位置,圍繞《銅川市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精準聚焦國家現場考查弱項指標,精心制定《任務清單》《問題清單》《督查清單》,明確區縣、部門年度建設目標任務,構建梯次模擬驗收、區縣觀摩評比及整改提升工作機制,定期召開驗收會與推進會,每季度開展督導檢查,持續推進“十大行動”,既展示成績成果、又搜尋問題不足,有力推進建設進度、總結經驗、濃厚建設氛圍,持續營造聯創共建的良好局面。同時,緊盯森林城市建設短板弱項,補短強弱,整體提升,實施森林網路“十大工程”,積極開展綠化、補植、撫育工作,預計全年全市完成營造林10萬畝、全民義務植樹264.8萬株,全市森林覆蓋率48.5%。另外,通過開展“五進”宣傳活動以及“十大最美森林景觀評選”等,講好古樹名木故事,進一步豐富森林城市建設成果,持續提升市民對森林城市建設的知曉率和滿意度。
  生態增勢
  探尋綠水青山間的“雙贏”之路  

生態環境怎麼樣,公眾最有發言權。
  “今天又是一個大晴天,天藍雲低,趁中午休息在公園裏曬曬背,美得很!”“在我小時候,冬季取暖都靠燒煤,冬天都是灰濛濛的。這些年,改成了集中供暖,冬天也經常有藍天白雲。”“我家住在漆水河邊,以前漆水河雨污混流,兩岸多有散排口,逢雨必溢。經過治理改造,河水清澈,還常有白鷺、蒼鷺等在河道覓食。我現在住的可是河景房……”
  從昔日“煤城”到如今“銅川藍”常駐,“鐵腕治霾”功不可沒!
  多年來,我市堅持“夏治臭氧冬治霾”,深入開展工業源、揚塵源、移動源、VOCs源和生活源“五源共治”。今年,全市新增績效B級及以上工業企業6家,7家重點工業企業完成提標改造;建成重點用車企業環保門禁系統68家,完成年度任務的106%;新增國六排放標準和新能源貨車1019輛,全市大宗物料清潔運輸比例達88.55%;全市82個5000平方米以上在建工地全部安裝了視頻監控,城市主城區主要道路機械化清掃率達到92.4%。截至12月2日,全市優良天數255天,PM2.5平均濃度36微克/立方米,環境空氣品質綜合指數3.87,空氣品質位居關中6市區和汾渭平原15市區“雙第一”。
  同時,我市以創建省級美麗河湖為抓手,印發了《銅川市水生態環境鞏固提升行動方案(2024—2025)》,編制了《龍潭水庫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方案》,全面開展了入河排污口、黑臭水體、工業園區水污染排查整治等工作,完成了8個工業園區水污染防治設施的排查整治任務,21個入河排污口全部納入常態化監管,城市黑臭水體實現了長治久清;建成北市區污水處理廠應急調蓄池,改造雨污混流管網42.7公里,完成年度任務133.4%,整治河湖“四亂”問題55個,汛期污染強度同比下降45%;岔口國考斷面水質連續3年達到Ⅲ類水質,優於國考2個類別,4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和4個國家地下水考核點位水質均100%穩定達標。
  好生態,夯實高品質發展綠色本底。
  銅川嚴格落實能耗控制各項措施,構建廢舊物資迴圈利用體系,加快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高品質發展。制定印發了《銅川市“十四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實施方案》,督促重點用能企業落實節能措施,建立全市“兩高”企業能效水準臺賬,倒逼企業加強節能技改,提高能效水準;強化對企業用能的日常監管,通過對重點用能企業調研,結合企業能耗水準和生産計劃制定年度用能計劃,對重點用能企業實施能耗線上監測;按要求對電解鋁、水泥7戶重點用能企業開展國家工業節能專項監察和節能診斷服務,指導企業不斷提升能效水準。我市被列入為全國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市,修訂了《銅川市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實施方案》,宜君縣、印臺環保産業園被命名為全省低碳近零碳試點示範縣區、園區,冀東水泥萬噸線碳強度達到全國領先水準。
  生態向好,發展向前,民生向暖。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銅川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的步伐愈加穩健。(記者 彭冰 胡靜)

【責任編輯:王琦】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