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政務> 地方政務> 福建省>

福建南平:以綠為筆,書寫綠色發展新篇章

2024-11-28 23:28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四面青山青似洗,白雲不斷山中起。走進位於閩江之源的南平,巍峨青山重巒疊嶂,全市森林覆蓋率高達78.89%,是福建天然的生態屏障。武夷山國家公園是唯一一個既是世界生物圈保護區,也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産”地的國家公園,承載著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維護生物多樣性的重任,也肩負著保障民生福祉的使命。

建設生態文明,功在當代,利在韆鞦。南平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創新推出環武夷山國家公園保護髮展帶建設,深入推動生態屏障建設、綠色生態産業發展、歷史文化遺産保護等項目建設。大力實施涉水項目,強化系統治水,統籌治水,突出城鄉水資源綜合治理,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讓閩北大地“山林春至花爭艷,秋來彩葉美如畫”,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環武夷山國家公園保護髮展帶

綠色是南平的底色。南平守好生態之基,護好青山綠水,築牢國家公園生態安全屏障,建好環帶“外圈”,全面開展國家公園生態屏障共建工程。通過改造人工純林、茶園,建設生物廊道、生態水系,治理水土流失等方式對武夷山國家公園及環帶地區進行生態系統保護修復。

保護生態,水是核心。在建設生態水系方面,南平市水利局建設環帶常規基礎水利設施項目30個,綜合治理河道320km,綜合治理水土流失2308公頃。通過建設崇陽溪、麻陽溪水生態廊道,打造3處特色水文化節點。謀劃環帶崇陽溪水庫群項目,通過“庫群聯調”提升建陽中心城區防洪能力,通過“調豐補枯”,保障流量枯水期崇陽溪河道流量補償,在崇陽溪、麻陽溪流域範圍內初步謀劃大中小型水庫7個,總庫容高達35200萬m3。

草木蔥蘢,山環水綠,這裡的綠水青山,孕育著金山銀山。南平激活“綠色基底”,推動水資源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加快推進天然飲用水産業發展,持續做活“一瓶水”文章,探索出了一條獨特的生態産業發展之路。通過摸清資源家底、加強企業服務、強化龍頭帶動、出臺水産業發展政策等方式,讓水産業發展有效釋放生態紅利,讓生態之水變成富民之水。目前,南平全市共有25家水産業企業,今年1-9月水産業完成産值11.6億元。

草木植成,國之富也。南平積極培育壯大山、茶、雞、竹、水等“五個一”生態優勢産業,打造富有“南平特色”的現代綠色産業。培育壯大生態茶産業,建設集生態茶種植、茶加工和茶旅融合為一體的生態茶莊園和茶空間。建立村級竹加工小微園區、鎮級竹産業綜合體、縣級現代化竹産業園等生態竹業園區體系,重點支援“三竹”統籌等優質項目。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採用林果、林菌、林藥等模式,提高林地利用率和産出率,加快發展綠色産業項目,形成林下種植、養殖、林産品加工、休閒生態旅遊的發展格局。

“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武夷山的碧水丹山見證了萬里茶道開啟,也是朱子理學的發源地,造就了武夷山文化與自然“雙世遺”的壯麗奇跡。建陽考亭是朱熹晚年著述講學之地,南平把水文化建設作為治水興水重要內容,深入挖掘水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將朱熹“敬水、知水、愛水”的獨特水文化貫穿了水工程與水景觀建設之中,弘揚愛水、護水精神,推進河湖生態價值轉化與文化融合建設互促共融。

良好的生態環境、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物種多樣性,讓本就自帶流量的武夷山國家公園成為開展自然教育研學活動的最美實景課堂和理想場所。南平持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將環帶地區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整體納入到保護修復範圍,支援國家公園及環帶地區聯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

積極探索符合市情的歷史文化遺産保護路徑,支援將優秀傳統文化遺産地串珠成線,深入發展文旅研學融合,建設武夷山國家公園及雙世遺博物館、武夷山國家公園自然教育基地、武夷山國家公園科普宣教交流中心,培育國家公園文化高地。讓遺産保護出彩、文化傳承出新、文旅融合出圈,奮力打造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新標桿。

“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在邁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上,南平以綠為筆,繪就發展藍圖,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書寫著綠色轉型與高品質發展的嶄新篇章。(供稿人:張曉薇)

【責任編輯:胡俊】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