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政務> 滾動新聞>

雲南推進邊疆黨建長廊建設 基層善治人心齊

2024-11-28 15:1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黨的光輝照邊疆,邊疆人民心向黨。多年來,多民族邊疆省份雲南持續推進邊疆黨建長廊建設,通過強組織、建陣地、聚人心,引導各族群眾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奮力書寫新時代邊疆黨建新篇章,讓黨旗在祖國的邊疆高高飄揚。

紅旗飄揚映邊疆

多民族聚居的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動董鎮龍乃村地處大山深處,與緬甸接壤,村民家離邊境線最近的距離僅200米。在這裡,各農戶挂國旗,黨員戶加挂黨旗,村口樹立的“建設好美麗家園、維護好民族團結、守護好神聖國土”標語十分醒目。

“守好祖國的邊境,就是守好我們自己的家,這是我們每個邊民的責任和義務。”56歲的龍乃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趙愛軍每週都要走一遍山高坡陡、崎嶇難行的巡邊路,已堅持巡邊20多年。趙愛軍説,龍乃村加強國防教育,積極貫徹落實“縣、鄉、村、組、巡邊員”五級段長挂段包片工作機制,黨員幹部和村民共同擔負各段責任,負責日常巡查和情況報告,守護著邊境上的一草一木。

放眼漫長的邊境線,紅旗飄飄是一道靚麗風景。飄揚在村寨、口岸、公路沿線的紅旗,激勵著黨員幹部群眾團結互助、守土固邊。黨員站出來,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黨組織強起來,一個支部就是一座堡壘。在雲南邊境地區,廣大黨員幹部凝聚“為國守門、為國戍邊”思想共識,奮戰在保衛邊疆、建設邊疆、奉獻邊疆的崗位上,把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發揮在強邊固防最前沿。

目前,雲南已推動374個抵邊村黨的組織全面覆蓋,1995個抵邊村民小組黨員“空白”全面消除。雲南省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雲南實施戰鬥堡壘工程、先鋒模範工程、陣地建設工程,把黨的組織建到村村寨寨,讓黨的聲音飛進千家萬戶,著力把邊疆地區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凝聚人心的堅強堡壘、推動發展的堅固基石、維護穩定的鋼鐵長城。

入戶收集民意、講解政策;幫助村民幹農活、銷售農産品;請專家到村指導農戶養殖蜜蜂……這是龍乃村村委會主任助理、駐村工作隊員金利子的工作日常。金利子是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2018級博士生,畢業後通過選調生考試,回到滄源縣工作。她虛心向村幹部學習請教,對村裏的“零碎事”問東問西、忙前跑後,跟著做、學著做。如今,她已成長為“能手”,處理村情村務得心應手,還收穫村民給取的佤族名字“喃金”。

據介紹,雲南十分重視招引青年人才到邊疆民族地區建功立業,統籌推進基層“頭雁”培養和人才“歸雁”回引工程,連續5年實施村幹部學歷、能力水準“雙提升”計劃,累計組織4.5萬名村幹部免費接受本專科學歷教育;實施村黨組織帶頭人後備力量培育儲備三年行動,累計儲備後備力量1.28萬名;全面建立社區工作者“三崗十八級”崗位等級序列,累計招聘1萬名高校畢業生到村(社區)擔任基層治理專幹。

邊美民富産業興

進入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動海縣打洛鎮龍利村,需經過一座當地群眾稱之為“感恩橋”的石橋。過去,龍利村與外界隔著一條河,村民出行需繞路,十分不便。現在,村裏建起了可供兩車並行的石橋,村民出行十分便利。

近年來,龍利村以建設邊疆黨建長廊示範點為契機,整合項目資金5000余萬元,實現水電路網全通,活動場所、公廁等設施齊全,村民拆除圍墻、栽花植綠。如今的龍利村實現“推窗即美景,入戶即花園,庭院花草香,望得見山水,留得住鄉愁”。

龍利村與緬甸接壤,全村共有60戶282人。2023年底,龍利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引進旅遊開發公司,共同開發集“紅色邊境遊、果蔬採摘、餐飲民宿、露水集市”為一體的鄉村旅遊綜合體。龍利村黨支部書記玉兒囡介紹,村裏已累計接待遊客10萬人次,總營收達210萬元,村裏開起民宿、農家樂10余家,靠發展旅遊産業,村民每人每月增收1800元左右。

據介紹,雲南實施村集體經濟強村工程,省級累計投入15.1億元扶持各地發展堅果、咖啡等産業,推動村均經營性收入逐年遞增至24萬元;雲南實施“幹部規劃家鄉”行動,動員12萬名公職人員回鄉參與村莊規劃編制,為建設生態宜居、和美鄉村奠定基礎;統籌省級資金112億元,由鄉村黨組織牽頭建設349個鄉村振興“四位一體”項目和374個現代化邊境幸福村項目,推動邊境村寨成為富邊的樣板、穩邊的示範、守邊的屏障。

“雲南堅持以高品質黨建促進邊境地區高品質發展,努力讓各族群眾更加幸福安康。”雲南省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2023年,雲南邊境地區農村常住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至20631元,比全省平均值高4270元。

人來人往、車流不息……當前,滄源縣正加快推進臨滄邊境經濟合作區永和園區建設。臨滄邊境經濟合作區管委會副主任趙冬春説,永和園區加強黨的建設,成立邊境貿易聯合黨支部、邊境貿易商會,對園區企業黨員統一管理,向41家外貿企業選派黨建工作指導員。目前,78戶經營主體進駐園區,“黨組織+邊民+合作社+運營主體”多元化邊民互市貿易模式持續釋放紅利,沿邊開放活力越來越強。

記者了解到,雲南在20個邊境陸路口岸和邊(跨)合區全面開展黨建、發展“雙強口岸”爭創,與抵邊村黨組織共抓黨建工作、共保便捷通關、共用發展資源,以一體化格局推動壯大口岸經濟、園區經濟,帶動群眾持續增收。

基層善治人心齊

“春夏秋冬千盞茗,東西南北一家人。”這副寫在普洱市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西城社區“連心亭”裏的對聯引人注目,各族居民每天都會在亭子裏喝茶、議事。

西城社區是多民族聚居的老舊小區,獨立相鄰的利民、鳳鳴、老印刷廠三個小區曾互設圍墻,環境臟亂差,矛盾糾紛多。近年來,經過老舊小區改造和綠美社區建設,三個小區面貌煥然一新。在社區黨組織的引領下,居民們心氣順了,和諧共居。西城社區黨委書記馬應思説:“我們利用好緊鄰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的優勢,常態化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引導居民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牢記心間。”

雲南省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雲南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傳承“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優良傳統,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密切聯繫群眾優勢,推動少數民族優秀文化保護傳承、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等工作落實,促進各族群眾人心歸聚、精神相依,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目前,全省8個邊境州市全面創建成為國家級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州市,民族和睦、社會和諧的良好局面持續鞏固。

以前,西雙版納州動海縣動遮鎮曼拉村喝酒鬧事成風、環境臟亂差,各家砌起圍墻防盜防擾,鄰里間來往少、不團結。2016年,曼拉村黨支部整合項目資金,動員群眾開展“拆墻透綠”工程,黨員幹部率先拆除自家圍墻,帶動全村92戶居民“拆除圍墻、打開心墻”。沒了圍墻後,你家栽花,我家種樹,你家三天一清潔,我家天天大掃除,村子一天天綠起來、美起來。曼拉村黨支部書記岩溫龍説,隨著生活環境改善,村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揚,大家團結一心發展農旅融合産業,日子越過越紅火。

“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自己的家園自己建,鄰里的事情協商辦,國境邊界共同守”“一個寨子一家人、大事小事互相幫”……黨建引領之下,雲南邊境村寨開創基層善治新局面,奏響和諧團結新樂章。(記者 王長山 字強)

【責任編輯:曾瑞鑫】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