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政務> 滾動新聞>

更便利!我國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出實招”

2024-11-28 14:55

來源:新華社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超聲、X光、血常規……剛做的檢查檢驗,換一家醫院卻不算數。看同一種病,在不同醫院,要重復檢查檢驗,令不少患者煩惱,也加重了負擔。

改善就醫體驗“出實招”!

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7部門11月27日公佈《關於進一步推進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的指導意見》:

到2025年底,各緊密型醫聯體(含城市醫療集團和縣域醫共體)實現醫聯體內醫療機構間全部項目互認,各地市域內醫療機構間互認項目超過200項。

到2027年底,各省域內醫療機構間互認項目超過300項;京津冀、長三角、成渝等區域內醫療機構互認項目數超過200項。

到2030年,全國互認工作機制進一步健全完善,檢查檢驗同質化水準進一步提高,結果互通共用體系基本建立,基本實現常見檢查檢驗結果跨區域、跨醫療機構共用互認。

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的“小方便”,關係著群眾就醫體驗的大提升。

隨著結果互認,患者可以最大限度避免重復檢查,不僅節約就醫時間,也減少了不必要的支出。

不同醫療機構的檢查檢驗標準不一、水準不一,如何保障醫療品質,讓結果能互認、敢互認?醫改惠民背後,有大量“看不見”的基礎支撐。

如何破解“不能認”?檢查檢驗結果要“聯網”。

患者帶來的膠片看不清楚,但打開電腦上的互認平臺,之前檢查的細節都能看到了——這是一位醫生使用當地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平臺後的感受。

來自不同醫療機構的結果,在同一個電子平臺上打得開、看得到,首先得統一數據標準。目前,各地積極推進衛生健康資訊平臺建設,全國醫療衛生機構資訊互通共用三年攻堅行動自2023年10月以來持續開展,力爭實現各機構之間資訊化建設“車同軌”。

此次印發的文件專門提出,各地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要加強區域資訊平臺建設,通過建立檢查檢驗結果數據庫、“數字影像”或“影像雲”等方式,在保障數據安全的前提下,實現區域內跨機構共用調閱。

如何破解“不敢認”?檢查檢驗結果要“達標”。

檢查檢驗結果互認,便利患者是目的,把病看準是前提。有患者和醫務人員擔心,一些基層醫療機構的檢查檢驗結果“不準”,上級醫院又將其作為診療依據,最後“受傷”的還是患者。

本次印發的文件明確提出,強化檢查檢驗品質控制。各地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要提升轄區內檢查檢驗同質化水準,落實城市醫療資源下沉縣級醫院和城鄉基層機制,提升基層醫療機構檢查檢驗能力水準。

對於基層醫療機構而言,通過推進結果互認,也在倒逼自身水準提升。只有基層強起來,分級診療體系才能加快落地,才能實現大醫院不再人滿為患、看病檢查不再排長隊的期盼。

醫學專家提醒,檢查檢驗結果互認並不是簡單的“一刀切”。

有醫務人員説,在診療過程中,有的患者因外傷、急性病等,病情變化快,即使前期做過檢查,為確保醫療安全,也仍然需要重新檢查。

為此,文件要求,堅持以保障品質安全為底線,以接診醫師判斷為標準,積極有序推進互認工作。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司司長焦雅輝説,應尊重疾病診療的客觀規律,尤其尊重醫生的臨床決策權。同時,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要加強醫患之間的溝通,在檢查檢驗結果不能互認時,對患者做好解釋和説明。

【責任編輯:曾瑞鑫】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