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息縣:做足“牛”文章 走出産業振興“牛”路子
“家人們,這個是我們真空包裝的牛肉丸,Q彈爆汁,嚼勁十足,無論是煮、烤、涮,味道都超級棒!”11月12日,河南省息縣關店鄉胡莊村某養殖公司,“牛廠長”張法新正在抖音直播間向大家介紹牛肉産品。
切割、下單、包裝、發貨,大夥們分工細緻,忙個不停。張法新説:“我們曾創下了用時3分鐘,賣掉8頭牛的直播佳績!”
“牛廠長”張法新,1973年人,息縣關店鄉胡莊村東圍孜村民組人,之前在上海打拼了20多年,一直做蔬菜批發生意,張法新説:“隨著年紀增長,就越想回家。選擇回來養牛,也是因為關店鄉素有養牛的傳統,靠近淮河,水資源、草資源豐富,為肉牛養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2019年,張法新放棄上海生意,回到胡莊村自籌500萬元成立了一家養殖公司。
不曾想廠房剛建好,就趕上了疫情,張法新説:“那時候也出不去,我就在家學習養牛技術,積累科學養殖知識和最新養殖技術,從選種選配、飼養管理,不斷探索如何養好牛、養出精品牛。”
多年來,張法新勤學養殖技術、銷售和防疫知識,從起初的“門外漢”到“行家裏手”,連年擴大養殖規模,牛越養越好。
養牛,養“好牛”,“養好”牛,這是張法新的致富秘訣。目前,肉牛養殖基地存欄量從2019年的300多頭增長到現在的1000余頭。
養得好,更要賣得好。乘著鄉村振興東風,按照“一村一品”,集中發展肉牛産業,張法新抓住流量密碼,借助本鄉抖音百萬粉絲網紅引流效應,做成“牛廠長”抖音直播間,粉絲量達52萬。目前直播間採取每天直播3場的模式,線上銷售牛肉、牛筋丸等産品,每日銷售額可達40萬元。
“因為電商生鮮選品要求非常嚴格,我們就想辦法通過牛肉深加工,打造了‘牛廠長’牌牛肉丸和小炒肉。”張法新介紹説,延長産業鏈、深挖價值鏈,其中向精深加工要增值是重要一環。2023年,在縣委、縣政府的政策扶持下,張法新投資5000萬元,成立了食品公司,佔地2000平方米,建設成品庫100平方米、原料庫60平方米、解凍庫30平方米,速凍隧道1條,生産線2條,進一步建成肉牛深加工産業鏈條。帶動30余名産業工人每人平均年收入4萬元。
根據牛身體不同部位,可以做成牛排牛腩等單品,共有30多個品種,包括新鮮牛肉、分割牛排、牛腩粒等。在分割車間,工人將新鮮牛肉精細地分為眼肉、上腦、牛腱等不同部位,每一道工序都精益求精。
“一頭活牛出售最多能賣兩萬多元,但通過精細化的深加工,附加值可以增加四到五千元。”分割流水線上的工人張俊華説,他熟練地將新鮮牛肉分割、切條。加工基地每天屠宰量近15頭牛,為了保證牛肉産品新鮮、安全,鮮肉牛肉加工後會迅速入冷庫,同時對牛肉的各項指標進行細緻檢查,只有符合行業標準和規定的牛肉産品才被允許銷售,確保牛肉産品的品質和安全。
一頭牛就是一條産業鏈,在高品質發展肉牛養殖的基礎上,依託當地資源優勢在牛肉加工上大做文章,張法新從“賣肉牛”向“賣牛肉”轉變,緊緊抓住市場開發這個“牛鼻子”,依託品牌推廣、精深加工、品質保障,建立了一條集養殖、加工、銷售、餐飲為一體的全産業鏈藍圖,讓肉牛産業迎來快速發展的“新風口”。
一頭牛總肉裏有15%的肉可以用來刷火鍋,50%的肉可以用來打牛肉丸,其中,佔15%的後腿肉是做牛肉丸最好的材料。為達到物盡其用,今年9月份,張法新又成立餐飲公司,推出火鍋品牌“喜淮記”,主打鮮切牛肉,真正做到從源頭到屠宰再到製作銷售全鏈條發展,閉環保障了食品安全。“自養自宰,我們實現屠宰後3小時內送到門店,保證牛肉質嫩、肉味濃郁。目前,周邊幾個縣區很多火鍋店所用的牛肉都是我們這裡提供的。每天都供不應求。”張法新説。
聚焦“畜頭肉尾”,深加工創價值。從建基地、擴規模到育龍頭、強輻射,這是息縣肉牛産業壯大的縮影,也是“一村一業”發展欣欣向榮的體現。如今,息縣正抓住機遇打造肉牛産業集群,使産業鏈條不斷延伸,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強的産業支撐。
養好“一頭牛”、做強“一條鏈”、走出“牛路子”,談及未來,張法新滿懷希望説:“做大規模、做優品質、做強品牌。圍繞全産業鏈,我還想建成一個肉牛交易平台中心,輻射帶動周邊市、縣的肉牛交易,促進肉牛産業實現智慧化和資訊化升級,成為了解全國肉牛産業發展的窗口及肉牛交易的重要平臺。”
“牛勁十足,未來可期。牛産業不僅帶動了農業産業鏈的延伸,也為農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保障。我們也將持續要壯大縣域富民産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培育鄉村新産業新業態。”息縣縣委書記管保臣如是説。
一方好山水,承載著幸福與底氣;一方牛産業,肩負著希望與前景。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牛産業高品質發展之路,端穩端牢“金飯碗”,興一項産業、富一方百姓,一幅新的發展藍圖正在息縣大地繪就。
(供稿單位 息縣縣委宣傳部余江 胡譯丹 韓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