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強化支流治理 守護黃河安瀾
深秋的呼和浩特市大黑河上,千余只紅嘴鷗、綠頭鴨歡快嬉戲,吸引了眾多周邊市民前來拍照。望著清澈的河面,大家不禁感慨:“記憶中的大黑河終於又重現生機了。”
大黑河是黃河在內蒙古境內最大的一級支流,被譽為呼和浩特的“母親河”,在呼和浩特市境內全長149公里。
過去,由於河道上游入境水資源量減少,入河水質不達標甚至部分污水直排入河等原因,河道水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為全力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呼和浩特市錨定“河暢、水清、岸綠、村美、業興”建設目標,努力將大黑河建設成為造福群眾的幸福河。
2021年,呼和浩特市制定《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警示片反映問題整改工作方案》和《大黑河清淤及淤泥處置方案》。從當年7月至2022年3月,大黑河8.62公里河道底泥清理工作全面完成,由此,困擾大黑河30年的底泥污染問題得到徹底解決,水質得到改善,河道自然生態系統恢復,周邊環境品質大幅提升。
然而,由於除洪水期外基本呈斷流狀態,大黑河形成了多處死水坑。“大黑河地處乾旱、半乾旱區域,其面臨的斷流問題在黃河流域具有代表性。”中交二航局呼和浩特大黑河尾水濕地凈化工程項目負責人龐建國説。2023年初,項目團隊在進場前進行實地勘查時發現,施工河段已然斷流,形成了12處渾濁的臭水坑,水體指標遠超“入黃底線”。
“河道生態基流不足,補水不能‘靠天吃飯’!”為了解決工程掣肘的“缺水之困”,在龐建國帶領下,中交二航局的項目建設者積極響應國家“加強非常規水源配置利用”的環保號召,綜合城市用水情況,決定向上游辛辛板污水處理廠“借水”。“借水”就是將不能直接排入河道的污水處理廠的達標尾水進行凈化,然後作為水源補充給大黑河。同時,建設者們參考國內工程案例,結合大黑河灘塗寬闊、河道與河槽高差大等特質,為其量身訂制了一套“荒漠區河流生態修復系統”。
這套“荒漠區河流生態修復系統”包含多种先進的處理系統,就像是給尾水裝上了多層“凈水濾芯”。作為首層“凈水濾芯”,土壤滲濾系統通過土壤的自然過濾作用,有效去除污水中的雜質和有害物質;第二層“凈水濾芯”是倣自然強化濕地系統,它模擬自然濕地的生態環境,利用濕地植物的吸收和微生物的降解作用,進一步凈化水質;最後一層“凈水濾芯”生態凈化塘系統,通過水體的自然迴圈和生物凈化作用,使水質得到進一步提升。
為了更好應對荒漠寒地的自然環境,保證水質凈化效果,建設者們潛心鑽研植物屬性,明確了“耐污、耐旱、耐鹽、耐寒、耐水濕”的選取標準,在生態凈化塘裏種植了13種約6萬平方米的沉水、挺水、漂浮植物,以通過高覆蓋率的植物群落構建“水生動植物、微生物群落”共生系統,確保工程實現吞“污”吐“清”。“我們參考北方地區水體換水週期的經驗,結合各凈化單元實際需求,測算確定了4萬立方米每天的處理規模,以及11天的最短換水週期,從而有效保證河道水質和水動力條件。”龐建國説。
“河水的化學需氧量、氨氮等指標平均消減25%以上,水質穩定提升到地表水Ⅳ類標準,實現了‘一泓清水入黃河’的建設目標。”龐建國得償所願。如今,大黑河12.7公里水系全線連通,南北岸環線道路全面貫通,河道生態涵養功能明顯增強。生態秀美的大黑河,也為呼和浩特這座全國區域再生水迴圈利用試點城市的建設增添一抹亮色。
來源:中交二航局 孫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