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光山縣東嶽村:繪就農文旅融合“詩篇”
在粉黛亂子草的花香裏邂逅陽光,在花開枝頭的油茶園裏露營,在鄉村大院品賞“冷酷火鍋”,在農田裏採摘蔬菜和草莓……走進光山縣東嶽村,農文旅融合發展新氣象撲面而來。
近年來,光山縣從美麗鄉村到傳統村落,從一枝獨秀到百花齊放,“文旅+農業”火速升溫。東嶽村通過發展紅色旅遊、田園遊、體驗遊等鄉村旅遊産業,讓這裡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2023年遊客接待量超過50萬人次,村集體收入成倍增加。
讓鄉村有“看頭”,農民有“賺頭”,光山縣是首批河南省“文化産業特派員”制度試點縣,東嶽村借此契機引進浙江杭州的余糧鄉創運營團隊,以“東嶽美好·剛剛好”為整村品牌,發展民宿、採摘、餐飲等文旅項目。在縣裏支援下,該村建成花鼓戲傳承中心、村史館、民俗館、兒童圖書館,完善稻田小火車、梯田花海、花鼓大道、民俗文化街、臨水餐廳、樸宿微瀾,串起旅遊産業。改善全村人居環境,建設旅遊廁所12座、污水處理設施3處、民俗文化長廊90米、綠化帶1200米,種植各類名貴樹木500余棵,配套建設2處標準化停車場等基礎設施,大幅提升了旅遊接待能力。
在“土”字上謀出路、在“特”字上尋不同、在“産”字上下功夫,東嶽村用心用情用力書寫“顏值美、體驗優、産業旺”的新篇章,堅持發展“一稻兩油一特色”産業,大力發展村裏的茶葉、有機農業、苗木花卉以及土雞、黑豬養殖等特色産業,培植3家股份有限公司、5個合作社、3個家庭農場、7個“多彩田園”示範基地。村集體也成立了文殊寺油茶專業合作社,建立了6個養殖基地,發展觀光休閒特色産業3500畝。
古韻映新景,非遺綻光彩。該村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傳承力度,整合“鄉村文化”,實現“集群發展”與“增收促收”相融合,組建有2個花鼓戲班、3個皮影戲班、6個地燈戲班、1支大鼓曲藝隊,以及13支獅舞、龍舞、旱船舞、花挑舞等民間花會表演隊,年演出180余場,還利用各種節假日,將特色表演搬進景區,更好地傳承非遺,實現富民增收。
尋找群眾幸福生活的密碼,“農文旅融合”為東嶽村帶來“流量”,也讓農産品搭上銷售“快車道”,村裏的綠色大米、糍粑、印子饃等農産品裝進真空保險袋、打上溯源二維碼、坐上通往城裏的快遞車,不僅走進了“直播間”,還賣上了好價錢;普通的稻田和茶山,平整了地面、插上了紅旗、擺上了小馬扎,成了黨建學習的“大課堂”,村集體經濟在“綠水青山”間生機勃發。去年,東嶽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100萬元,帶動村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 21360元,比五年前翻了一番。東嶽村先後被評為“全國文明村”“全國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優選項目”“國家AAA級旅遊風景區”“全省AAAA級康養旅遊示範村”。(供稿單位 光山縣縣委宣傳部 易明存 盛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