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政務> 永遠跟黨走 軍民一家親> 退役軍人風采錄>

退役軍人吳植煊:輕傷不下火線,智勇雙全保通訊

2024-11-15 08:54

來源:福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吳植煊1931年生,福建福州人,原中國人民志願軍12軍34師100團通訊參謀1949年考入中國人民解放軍二野軍政大學二大隊六中隊。1951年3月,隨部隊參加抗美援朝,歷經金城反擊戰、上甘嶺戰役、東海岸反登陸作戰,並在官岱裏戰鬥中榮立三等功,1954年凱旋回國。1964年12月,吳植煊轉業回福州工作,屢獲先進工作者稱號,1992年光榮退休。

一名優秀通訊參謀的成長

1951年5月下旬,吳植煊參加第5次戰役後,隨部隊回到山谷修整。不久,他接到了上級調令,要他立即前往團司令部報到,擔任通訊參謀。吳植煊參軍前學的是機械專業,參軍後,在軍政大學學習了半年,之後一直從事文教工作,這些都跟通訊聯絡不沾邊,能否適應新的戰鬥崗位,他心裏沒底。但參加培訓的第一堂課上,參謀長成衝霄的一段話,讓吳植煊燃起信心。

“戰爭能改變人,戰爭能鍛鍊人,從戰爭中學習戰爭。”吳植煊將這句話牢牢地記在心頭,最終不負使命,成為一名優秀的通信參謀。在朝鮮作戰的過程中,志願軍的通訊裝備很差,數量嚴重不足,加上敵人炮火狂轟濫炸造成的損失,給部隊通訊造成很大困難。作為一個通訊參謀,不但要善於組織各種通訊工具保障領導的作戰指揮,還必須學會操作,在關鍵的時候能頂上,保證任務的完成。無論行軍、打仗,每到一地,吳植煊他們都要先確定電臺和總機的架設位置,保證部隊在運動中的指揮聯絡。看似簡單的任務,但真正做起來卻並不簡單。在朝鮮,步兵靠兩條腿行軍打仗,營、團指揮員配備有馬匹和車輛,不同單位的往返時間和路線不同。每次部隊轉移出發後才能拆機、收電話線,轉移到新的宿營地或指揮所才能再安裝。期間,如果過於頻繁地使用無線電,容易暴露我軍行動意圖,但如果按照已知的轉移位置提前架設線路,又需要兩倍的人員和器材,面對這個難題,吳植煊動起了腦筋。按照吳植煊總結的經驗,指揮所轉移後的新位置以及行軍路線提前告知通訊連,再把每個電話班分成兩個作業組,分別在營和團的總機附近待命,得到拆線命令後,從兩端向中間收,會合後抄小路,趕到部隊行軍的前面,提前架設線路,等部隊一到就可以通話,方便司令部對部隊的指揮。但對於電話員來説,這樣增加了操作的難度,吳植煊自己也增加了許多工作量,每次都要從地圖上尋找可走的小路,提前繪製路線圖,指導電話班選擇隱蔽的線路,確保通話安全。他的這一方案得到了大家的一致支援,經過實踐,切實可行,為戰鬥中的通訊指揮提供了寶貴的實戰經驗。

輕傷不下火線,堅持指揮到最後一刻

1951年年底,吳植煊奉命回國學習,參加了歷時半年的高級通訊幹部訓練班培訓。1952年6月,吳植煊所在的師由二線調往一線,他所在的團換下了九十一團,擔負金城一線防禦作戰任務。學成歸來的吳植煊學以致用,制訂了團防禦作戰的無線電及有線電通訊聯絡計劃,用一個月的時間,建立了全團有線電話通訊網,主陣地的班、排都通上了電話,保證了防禦作戰的需要。同年9月,美軍集結大量兵力向上甘嶺發起進攻。吳植煊所在團的任務是全殲金城官岱裏以西無名高地的敵人加強連,並打退它的支援部隊。9月29日,這天正好是吳植煊21周歲生日,就在這一天,他經歷了難忘的生死之戰。戰鬥過程中,一發炮彈命中吳植煊所在的觀察所,一根橫樑被打斷,正好壓在了他的脖子上。吳植煊被戰友們拖著,從觀察所的廢墟中救了出來。大難不死的他,還是堅持指揮到了戰鬥的第三天。“輕傷不下火線”,吳植煊的堅守,是早已融入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們骨子裏的責任與擔當。連續四天四夜的戰鬥,讓敵人無力反抗,也為我軍迎來了勝利。官岱裏戰鬥中,100團受到志願軍司令部通令嘉獎,吳植煊被記三等功。

彈指間,70多年過去了,當年20齣頭的小夥子,而今已成年逾九旬的耄耋老者。2021年10月,吳植煊收到了“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七十一週年”紀念章。這枚胸章再次勾起了這位老兵,對炮火紛飛戰場的往事回憶,他永遠忘不了當年並肩作戰而犧牲的戰友們。2022年,吳植煊提筆寫下了題為“從川東剿匪到抗美援朝”的回憶錄,這本書不僅記載了一位老兵對戰爭的回顧,對戰友的緬懷,更是對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的見證。(福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

【責任編輯:閆景臻】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