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政務> 地方政務> 陜西省>

“西安探索” 讓沉睡的大遺址“活起來”

2024-11-14 16:23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泱泱中華,歷史悠久,文明博大。

大遺址見證大文明,大遺址參與大變局。作為實證中國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核心文物資源,大遺址的保護與利用不僅關乎歷史根脈的延續,更關乎文化自信的堅定與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的增強。

在千年古都西安,以楊官寨、秦咸陽城、秦始皇陵、漢長安城、隋大興唐長安城等為代表的大遺址,如一條文明的廊道,綿延于歲月長河,串聯起華夏文明的起源與發展,也讓中華文明的歷史軸線不斷被拉長,歷史信度不斷增強。

“保護利用好大遺址,使命光榮、意義重大,特別是對於西安來講,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大的現實意義。”11月13日,在“千年古都 詩意長安”西安大遺址保護主題新聞發佈活動現場,西安市文物局副局長唐龍説。

唐龍介紹,西安地區遺址資源豐富,重要史前遺址和周、秦、漢、唐時期的都城遺址及帝王陵寢在西安市均有分佈。在2021年10月國家文物局印發的《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中,西安地區有楊官寨遺址、秦咸陽城遺址、秦始皇陵、漢長安城遺址、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等10處20個點列入專項規劃,無論是數量,還是等級,都位居全國前列。其中,秦始皇帝陵、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3處大遺址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建成秦始皇陵、漢陽陵、漢長安城未央宮、大明宮4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居全國前列。

“黨的十八大以來,西安市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守正創新、積極作為,不斷推動全市大遺址保護利用工作高品質發展取得新成效。”唐龍表示,大遺址保護利用是一個系統持續的過程,西安市均把大遺址保護作為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中的工作重點,探索出了大遺址保護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與當地群眾生活水準提高相結合、與當地城鄉基本建設相結合、與當地生態環境改善相結合的理念(“四個結合”保護理念),形成了以漢杜陵遺址公園為代表的“退耕還林”模式,以秦始皇陵為代表的“國家公園模式”,以唐長安城城墻遺址公園為代表的“市民公園模式”,以大唐西市遺址博物館為代表的“民營資本投資模式”,以唐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為代表的“集團運作模式”,實現了大遺址與現代社會的相融共生。

同時,在歷次城市總體規劃中,西安都充分考慮了大遺址的保護要求,專題編制了《西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明確西安總體佈局形態為傳承古都的空間發展模式。期間編制公佈了《小雁塔保護規劃》《秦咸陽城遺址保護總體規劃》等大遺址保護規劃,推動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實現“多規合一”,對大遺址保護和城市建設發展起到了積極指導、協調和規範作用。

據悉,西安市逐年加大文物保護資金投入,市級文保資金從2020年的2500萬元增至今年的1億元。同時積極爭取中省文保專項資金傾斜支援,2020年至今共爭取中省文物保護專項資金約4.65億元,其中大遺址方面專項資金約2.07億元,相繼組織實施了秦漢櫟陽城、阿房宮、西漢帝陵、隋唐長安城、唐大明宮遺址等大遺址文保工程,有效改善了大遺址保護狀況,提升了遺址周邊環境,夯實了大遺址保護利用基礎。

近年來,西安市堅持因地制宜、分類利用,結合不同區域大遺址的現狀稟賦,聚焦融合發展、兼顧改善民生、注重生態保護,不斷創新遺址利用方式,探索實施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大遺址保護利用項目。

始建於西元前202年漢長安城遺址,作為實證中國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核心文物資源,漢長安城遺址不僅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更是促進中華民族文化歷史文脈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撐。

2012年,西安市成立了西安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管理委員會,同期啟動未央宮列入“中國和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報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世界文化遺産項目建設工作,2014年,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2017年,未央宮遺址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2021年,漢長安城保護利用工作列入國家“十四五”發展規劃,同年入選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2022年9月,自然資源部將漢長安城遺址列為全國大遺址國土空間規劃編制試點;同月,國家文物局和陜西省人民政府召開漢長安城遺址特區建設聯席會議,簽訂了《國家文物局、陜西省人民政府合作共建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協議》。

在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實踐中,始終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西安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管委會副主任毛新亮介紹,在完整保護的基礎上,系統闡釋漢長安城遺址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科技價值、時代價值,努力將漢長安城遺址區打造成為遺址保護科學、文化傳承鮮明、生態環境優美、文旅深度融合的“中華文明標識地”。

在加大遺址文物保護力度方面,西安建立“市級(文物執法大隊)+特區(文物巡查隊)+屬地(三個行政區文物部門)”的大遺址全域保護分級責任體系,多層級巡查,及時發現消除問題隱患,確保大遺址文物保護安全;實施遺址本體保護和環境整治項目,一年來上報J100號夯臺、樓閣臺、直城門等11個文保項目獲國家文物局批准立項。同時,全力推進《漢長安城遺址保護總體規劃》與《漢長安城遺址國土空間規劃》融合編制工作,同步開展“兩規融合”與文物保護、市政設施、交通組織等專項規劃“一體規劃、一體佈局、一體發展”。

“我們積極探索‘遺址+’‘考古+’‘農業+’‘鄉村+’‘文化+’系列活動。同時積極開展遺址區環境整治、村莊提升、交通改善等民生保障基礎工作。2024年,在國家文物局支援下,西安市組織實施了漢長安城遺址區自來水管網提升改造項目,年底前實現與全市市政供水管網連接,徹底解決常住人口飲水問題。”毛新亮介紹。

毛新亮表示,將進一步加強大遺址文物本體保護,高標準高品質實施實體遺跡保護展示工程,紮實做好《漢長安城遺址保護總體規劃》和《漢長安城遺址國土空間規劃》融合編制,納入西安國空規劃一張圖系統;堅持“文化創意+科技賦能”雙輪驅動,深入挖掘漢字、漢賦、漢禮等資源開發文化特色鮮明的文創産業,採取新技術手段,打造數字化沉浸式歷史文化體驗消費新場景,構建完善漢長安城數字文旅産業生態,推動文物保護與文化旅遊深度融合。

漢長安城的保護實踐是西安大遺址保護的一個縮影。在新時代的征程上,西安市將繼續探索大遺址保護的新路徑、新方法,讓歷史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為打造新時代大遺址保護利用示範樣板貢獻“西安探索”,積極助力打造彰顯中華文明的世界人文之都。

【責任編輯:王琦】
返回頂部